江苏建湖县沿河镇中心小学(224713)王洪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学具,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具操作为优化数学教学助上一臂之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只有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探究、去思考,进而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求异思维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此,在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为学生搭建起学具操作的平台,让学生的操作与求异思维完美结合。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计算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经验,因此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或剪、或拼……把它们转化为自己学过的任意图形来解决,并尝试把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在汇报交流环节中,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思考与想法:1.在学具盒里拿出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得出了梯形面积等于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半的结论。2.拿出剪刀与梯形硬纸板,沿着对角线剪开,得到两个三角形,转化为三角形的办法来解决。3.沿等腰梯形的一个顶点作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4.从梯形的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任选学具进行操作,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学生积极动脑,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的求异思维被唤醒,在操作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学习概念的过程中,总是要经历从直觉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过程。而学具操作有助于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结合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定义时,可巧妙地利用学具操作,使学生置身其中,产生表象,从而增强学生对概念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形成对概念的初步认识。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这部分知识时,依据我对学生的了解,虽然他们在平时生活中有过分一分的实践活动,但是缺少平均分的经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拿出自己学具中的6个圆片,并亲自动手做一做。如果把它分成同样的两份,应该如何分?3份呢?6份呢?在分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分的过程说给大家听。这样一来,在学生亲自感受到“同样多”的基础上,再来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就会简单容易多了。
引入学具操作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具操作中想一想、说一说,动动手、动动脑,从而使学生在见其形、闻其声,触摸其本质的过程中,既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又能拓展思维,促进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学具操作是有助于学生手脑并用并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操作活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会操作,但是并不一定会用语言来表达,而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操作的具体过程以及操作想法用语言表述出来,从而使动态操作转化为外部语言,实现操作与学生数学语言发展的完美结合。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中的“24+9”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好足够的小棒,在做这个加法计算题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再与大家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有个学生这样说:“我是用凑十法来解决的,这是两捆小棒20根,这是4根。怎样才能把这4根也凑成10呢?从另外的9根中拿出6根,这样就凑成了一捆,一共是3捆30根,9被拿去6根,还剩3根,所以是30+3=33。”这位学生说完后,又有学生接着说:“我觉得他这样做比较麻烦,你看,24可以分成20和4,另外的9根我们可以用9加几的方法来解决,先算9+4=13,然后20+13=33。”学生边说边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展示给大家看,的确是既简单又方便。
这样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新知的理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有效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把学具操作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以操作促思维,以操作促能力,从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