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陈耀文的《正杨》

2015-03-01 10:22杨有山
关键词:杨慎学风学术

杨有山

(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文学研究·

浅论陈耀文的《正杨》

杨有山

(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正杨》是明代大学者陈耀文专门订正杨慎《丹铅》诸录的舛误而写的考据学著作。《正杨》的主要内容有四方面:一是纠正杨慎引证材料之误;二是揭发杨慎伪造古书之过;三是批驳杨慎论证之失;四是补杨慎说之不足。《正杨》在学术史上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论争使许多学术问题愈辩愈明;二是在论争中逐渐建立起学术规范;三是纠正明代空疏学风,逐渐形成求实重据、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

陈耀文;《正杨》;内容;意义

《正杨》是明代大学者陈耀文撰写的一部影响深远的考据学著作,在明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陈耀文,字晦伯,号笔山,河南确山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登进士第,授中书舍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升工科右,次年升工科左。因慷慨时事,数上危言,得罪权贵严嵩,贬谪魏县丞。后移淮安推官,宁波、苏州同知,迁南京户部郎中,淮安兵备副使。淮安多盗,且与地方豪强勾结为虐,残害百姓,陈耀文严惩不贷,除暴安良,淮安人民为他立“德政碑”。不久,升任陕西行太仆寺卿。此时,他厌倦奔波劳顿的宦海生涯,辞官告归,回到家乡确山,不问世事,埋头治学,及老不怠。陈耀文从1550年进士及第开始做官到1574年辞官归乡,做官时间长达24年,在公务之余进行学术研究,和当时文人、学者王世贞、吴承恩、胡应麟、李蓘、屠隆等交往密切。陈耀文一生著述7部著作,有援引有据的大型类书《天中记》60卷,有专门订正《丹铅》诸录舛误的《正杨》4卷,有考证诸经古义的《经典稽疑》2卷,有编次得体的大型唐宋词选《花草粹编》12卷,均被《四库全书》收录。还有杂录诸书新异之语的《学圃萱苏》6卷,杂考性质的《学林就正》4卷,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录。另有嘉靖《确山县志》2卷。他所著7部著作,6部被《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录,并受到纪昀等四库馆臣的高度评价,如《四库全书总目》说:“有明一代称博洽者推杨慎,后起与之争者则唯耀文。所学虽驳杂不纯,而见闻终富。”[1]1155可见他在明代学术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所著对明代学术史影响最大的著作当推《正杨》。本文对《正杨》的撰写背景、内容及它在学术史上的意义做初步探索。

一、《正杨》的撰写背景

《正杨》是陈耀文专门订正杨慎《丹铅》诸录的舛误而写的考据学著作,他为何要写这部著作呢?这与杨慎的重要学术地位、影响及当时的学术风气有密切关系。杨慎(1488-1559年),四川新都人,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大学者。他是明代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云南永昌卫。他博识多才,读书穷理,勤于著述,至老弥笃。《明史·杨慎传》说:“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李蓘《正杨序》也说:“近世推博辨者曰成都杨用修。用修著《丹铅余录》等书至数十百种,搜奇抉谲,撷采钩隐,皆世所骤闻而学士大夫所望而骇叹者。以是声誉籍甚,从同无异词。”[2]杨慎是明代执学术界牛耳的领军人物,对明代学术界有重要影响。杨慎的著述确有不少精辟之见,但其学风不够严谨。一是他自恃才高博识,有主观臆断、擅改古人作品的习气。如《升庵诗话》卷八:“唐诗绝句,今本多误字,试举一二,如杜牧之《江南春》云:‘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若以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3]800诗歌可写眼见耳闻之景,亦可以写想象之景。杜牧诗题目是《江南春》,正是写江南千里大地莺歌燕舞、草绿花红的盎然春意。杨慎却据自己的一孔之见,把“千里”擅改为“十里”。《正杨》卷二引杨慎:“《左传》‘方城以为城’,古本‘方’本‘萬’字,古字‘萬’亦作‘万’,故讹尔。”[2]65假托古本,把“方”擅改为“万”。二是他久贬云南永昌,地僻乏书,有时仅凭记忆引证材料。这两种原因相结合,就使其著述颇多讹误。杨慎这种主观臆断、不重实据的学风,与当时“心学盛而经学衰”的学术风气有着密切关系。《四库全书总目》就指出:“明人类书,大都没其出处,至于凭臆增损,无可征信。”[1]1155明代这种空疏学风不仅对学术研究有害,也不利于形成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杨慎在明代学术界地位高、影响大,又是这种空疏学风的代表,陈耀文要纠正当时的空疏学风,必然要把杨慎的著作作为批判的靶子,这是陈耀文撰写《正杨》的主要目的。

二、《正杨》的主要内容

《正杨》4卷,据笔者统计,共165条,李蓘《正杨序》所说的“一百五十条”,举其概数而已。《正杨》分条对杨慎的著作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每条设条目,先引杨慎原文,然后进行分析订误。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1.纠正杨慎引证材料之误

陈耀文对杨慎引证材料之误的纠正可分为两类。

一是纠正杨慎引文之误。如卷三“云岳屏风”条,杨慎原文:“汉郑弘第五伦故吏,同为太尉、司空,每朝见,弘曲肱自卑。明帝闻知,乃赐云岳屏风分隔其间。云岳:即云气山岳也。”陈耀文先引谢承《后汉书》:“郑弘为太尉时举第五伦为司空,班次在下,每正朔朝见,弘曲躬自卑。上问知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由此为故事。”说明文献出处,然后进行订误:“此谓‘云岳’,复为之注何也?梁《刘孝威启》:‘昔纪亮所隔,惟珍云母。’陈《弘周正启》:‘昔琉璃见重,云母弥珍。’”[2]117引证谢承《后汉书》,指明杨慎所引材料的原始文献,纠正“云岳屏风”应为“云母屏风”之误;又引梁《刘孝威启》、陈《弘周正启》,加强说服力。再如卷四“苦水变甘泉”条,杨慎原文:“李锡之芦城令,变苦泉为甘泉。凡水之性味色香、出没显伏,皆地脉之异有所产欤? 惠州之佛疎院,东泉热汤如也,西泉冷雪如也。”陈耀文引《太白集》订误:“锡为虞城令,非‘芦’也。”[2]193另如卷三“刘表善书”条,作者以翔实论据纠正杨慎把“刘德升”当作“刘景升”之误[2]130。

二是纠正杨慎引事之误。如卷三“旋波移光”条,杨慎原文:“旋波、移光,越之美女,与西施郑旦同进于吴王,肌香体轻,饰以珠幌,若双鸾之在烟雾。” 作者引《拾遗记》和《杜阳杂编》进行辨正。“《拾遗记》云:‘越谋灭吴,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二名修明(即西施郑旦之别名),以贡于吴。吴处以椒华之房,贯细珠为帘幌,吴王目之若双鸾之在轻雾。’《杜阳编》云:‘元载宠姬薛瑶英,仙姿玉质,肌香体轻,虽旋波、摇光不能过也。’”批驳其“合二事为一”,并指出其致误之因——“想未见正本耳!”[2]155再如卷二“陆贾”条,杨慎认为《春秋后语》《感春赋》是陆贾所著。作者引《史通》和《文心雕龙》辨其误。《史通》云:“孔衍以《战国策》所书未为尽善,乃引《史记》,参其异同,聚为一书,号为《春秋后语》。”《文心雕龙·才略篇》云:“汉室陆贾,首发奇采。赋《孟春》而选典诰。”在文献证据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贾所著《楚汉春秋》《孟春赋》也。云《后语》《感春》,误。”[4]97另如卷三《与王导书》条,杨慎引陶侃《与王导书》曰:“郭默杀方州,即用为方州。害丞相,即用为丞相乎?足下自谓遵养时晦,是乃遵养时贼也。”作者引《晋书》以辨其误。《晋书》曰:“郭默矫诏杀平安将军刘胤,陶侃上表讨默。《与王导书》云:‘郭默杀方州,即用为方州。杀宰相,便为宰相乎?’导答曰:‘默居上流之势,如有船舰成资,故苞含隐忍,使有其地。一月潜严,足下军到,是以得风发相赴。岂非遵养时晦以定大事者耶?’侃省笑曰:‘是乃遵养时贼也。’”批驳其“合二事为一书,误”[2]145。

2.揭发杨慎伪造古书之过

杨慎为了证成己说,有时假托古本,有时妄举《太平广记》等卷帙浩繁的大书,又不标明卷数,有造假之嫌。陈耀文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学术规范而予以揭发。如《正杨》卷二“筤”条,杨慎说:“蜀名竹藂曰林筤,《易·说卦》为苍筤竹,古注音‘浪’。”陈耀文先引《字书》: “苍筤,幼竹。又车篮也,在阳字韵,《易》注音‘郎’。”说明“筤”的含义及注音出处,批评杨慎“今曰古注,岂阁本耶?”[2]73再如卷三“水性”条,杨慎原文:“水性不同,予于《续录》详之矣。近阅《太平广记》,诸葛孔明时有蒲元者,术鉴同欧冶风胡,常为孔明铸刀剑,言蜀惟江水爽烈,是天分其野,大金之元精也。汉水钝弱,及涪水皆不任淬刀剑。或以涪水杂江水,元辄能辨之。”作者先指明“《蒲元别传》见《太平御览·刀剑部》中”,然后揭发其妄举古书:“《广记》不载,岂阁本耶?”[2]134另如卷四“唐诗葳蕤”条,杨慎引《录异记》“葳蕤锁金缕,屈伸在人”,以证己说,陈耀文指出“《录异记》,杜光庭所著,无‘葳蕤锁’事”[2]203,批评其妄举古书。此类甚多。

3.批驳杨慎论证之失

杨慎的《丹铅总录》等书不仅引证材料颇多舛误,对己说的论证亦有漏洞,缺乏严密的逻辑性。陈耀文也予以辨正。如卷一“禹穴”条,杨慎说:

司马子长自叙云:“上会稽,探禹穴。”此子长自言偏游万里之目。上会稽,总吴越也。探禹穴,言巴蜀也。后人不知其解,遂以为禹穴在会稽。而作地志者,以禹庙旁小坎如舂臼者当之。噫!是有何奇而辱子长之笔耶?按:蜀之石泉,禹生之地,谓之禹穴。其石杳深,人迹不到。顷巡抚仪封刘远夫修《蜀志》,搜访古碑刻,有禹穴二字,乃李白所书,始知会稽禹穴之误。大抵古人作文,言简而括,若禹穴在会稽,而上云“上会稽”,下又云“探禹穴”,不胜其复矣。[2]23

陈耀文引证《史记·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卭笮昆明,还报命。”说明本传明言“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后来“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批评杨慎不顾史实、牵强附会的论证之过:“未浮湘沅,辄探蜀穴,太史公无乃太阔歩乎?末又有巴蜀之言,更为何地乎?异哉!”再如卷四“瑟瑟”条,杨慎说:

白乐天《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此句绝妙,枫叶红、荻花白映秋色碧也。“瑟瑟”,珍宝名,其色碧,故以“瑟瑟”影指“碧”字。读者草草,不知其解也。今以问人,辄答曰:“瑟瑟者,萧瑟也。”此解非是,何以证之,乐天又有《暮江曲》云:“一道残阳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此“瑟瑟”岂“萧瑟”哉!正言残阳照江半红半碧耳。乐天有灵,必惊予为千载知音矣。

陈耀文引证刘桢《赠徐干诗》曰:“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又引《水经》云:“汉水东径岚谷北口,嶂远溪深涧峡近,吹气潇潇以瑟瑟,风飕飕而飗飗,故川谷擅其目矣。”[2]206批驳杨慎把“瑟瑟”解释为“珍宝”的论证不当。另如卷二“翠微”条,杨慎说:

《尔雅》:“山未及上曰‘翠微’,诗曰:‘陟彼崔嵬’”。崔嵬即翠微。诗传授字各不同尔。然“崔嵬”字不及“翠微”之工。凡山远望则翠,近之则翠渐微也。故曰翠微也。

陈耀文引证陆佐公《石阙铭》云:“旁映重叠,上连翠微。”济曰:“翠微,天边气也。”又引《尔雅》云:“石山戴土谓之崔嵬。”批驳杨慎望文生义:“使‘崔嵬’即‘翠微’,《尔雅》何为重岀耶?”[2]72

4.补杨慎说之不足

杨慎在论证己说引证材料时,有时不标明出处,有时过于简略,有时张冠李戴,陈耀文给予补充订正。如卷二“仲尼登泰山”条,杨慎说:“《宋景文笔记》云:‘仲尼登泰山见七十二家字各不同,’其事甚新,但未详其所出。”陈耀文针对杨慎引述材料简略、未标明出处的不足,引《韩诗外传》加以补充:“孔子登泰山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不可得而数者万数也。”[2]70

再如卷四“龙钟”条,杨慎说:“龙钟,竹名,年老曰龙钟,言如竹之枝叶揺曳而不能自禁持也。”陈耀文补充说:“《南越志》云:‘罗浮山第三十一领半是巨竹,皆七八围,长一二丈,叶若芭蕉,谓之龙钟竹。’”指明“龙钟竹”出处,并引杜弼、裴度、元载、韩愈等诗文,说明“龙钟”除“年老”意外,还有“潦倒”等意[2]217。另如卷四“刘绮庄诗”条,杨慎说:“《续南部烟花录》有刘绮庄《扬州送人诗》云:‘桂楫木兰舟,风行竹箭流。故人从此去,远望不胜愁。落日低帆影,归风引棹讴。思君折杨柳,泪尽武昌楼。’绮庄不知何时人,详诗之声调,必初唐也。”陈耀文对刘绮庄的生活年代及著述进行了补充:“绮庄大历时为昆山尉,作《昆山编》。绮庄善乐府,尝守藩服,与白敏中、崔元式、韦琮相知,宣宗时人也。《绮庄集》有《上白敏中启》。”[2]190订正了杨慎推测刘琦庄“必初唐”人之误。

当然,《正杨》中的辩驳并非完全准确,如卷二“青云”条,杨慎认为“青云”非仕进之谓,引《史记》、阮籍诗等材料来证明。陈耀文则认为“青云”为贵仕,亦引《史记》《宋书》等材料来证明[2]102。实则“青云”有多义,二人各执一端,可以相互补充。陈耀文的辩驳有时语言过于尖刻,为《四库全书·正杨提要》所诟病[4]47。而其大多数辩驳则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体现出求实重据、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

三、《正杨》在学术史上的意义

《正杨》面世后在明代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王世贞、胡应麟、焦竑、方以智、周亮工、李蓘、周婴等著名文人、学者都加入到这一学术论争中,有人继续纠正杨慎的讹误,谓之“正杨”,有人对陈耀文的《正杨》进行辩难,谓之“正正杨”,有力地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通过论争使许多学术问题愈辨愈明

通过对杨慎《丹铅》诸录的辩驳以及对陈耀文《正杨》的论争,使许多问题更加清楚。如卷三“灰钉”条,李商隐“飞走之期既绝,灰钉之望斯穷”[4]108。宋人小说谓“灰钉”用杜笃《论都赋》“燔康居,灰珍奇,椎鸣镝,钉鹿蠡”。杨慎引何子元《余冬录》证其非,谓是用曹爽在狱中乞棺钉与灰于司马懿事。王世贞批评杨慎、何子元把《魏略》中王凌向司马懿乞棺钉与灰事误为曹爽。陈耀文指出,何子元《余冬录》明指王凌,是杨慎误王凌为曹爽,王世贞未核查《余冬录》原文,误会了何子元。正如方以智所说:“新都(杨慎)最博,而苟取僻异,实未会通。澹园(焦竑)有功于新都,而晦伯(陈耀文)、元美(王世贞)、元瑞(胡应麟)驳之不遗余力。以今论之,当驳者多不能驳,驳又不尽当。然因前人备列,以遗后人。因以起疑,因以旁证,其功岂可没哉!今日之合而辩证也,故诸公之所望也。”[5]4

2.论争中逐渐建立起学术规范

在学术论争中人们逐渐注意到学术规范的重要性,遵守学术规范逐渐成为学者的共识,并建立起一些基本的学术规范。如立论要有依据,不能凭主观臆断。不仅陈耀文坚持这一原则,在《正杨》中多次批评杨慎的主观臆断,就连袒护杨慎的王世贞也批评说:“杨用修自谓近代子云,见足下聊萧之,仆初未敢奉从,然睹其书如‘方城万城’、‘张浚张俊’,三尺竖子所不道者。”[6]126胡应麟、方以智等学者也赞成这一学术规范,在学术界逐渐形成共识。再如引文要标明出处,核查原文,避免讹误。上引陈耀文补杨慎说不足的“仲尼登泰山”“龙钟竹”等条,都是补充杨慎引文的出处,并查核原文,订正其讹误。王世贞也对杨慎引文不注出处、不核查原文表示不满:“杨用修颇以缀属称,而疎卤百出,检点不堪。”[6]603这一规范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3.纠正明代空疏学风,逐渐形成求实重据、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

通过陈耀文纠正杨慎《丹铅》诸录的讹误及很多学者参与学术论争,人们对当时空疏学风的谬误及危害性看得更为清楚,积极参与到扭转空疏学风、建立求实重据严谨学风的学术实践中。如王世贞批评学术界的空疏学风:“休明之代,士大夫谈性命者,创不根之语,蝿集蛙傅,以文其陋。”[6]126方以智也主张对前人的观点“因以起疑,因以旁证”“合而辩证”,以求其真。在陈耀文发起的“正杨”及很多学者参加的“正杨”“正正杨”的学术论争中逐渐建立起求实重据、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正如林庆彰先生所说:“明人之考据,也由纠杨之过程中渐趋严谨。而启导之功,自应推耀文也。”[7]191这种求实重据、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后期注重考据的实学风气是这一学风的延续,清初的实学思潮和清中期的乾嘉学派也受其影响。

综上所述,陈耀文的《正杨》无论是对具体学术问题的论析,还是由他倡导建立的求实重据、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在中国学术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今天的学术研究仍具有借鉴意义。

[1] [清]永 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明]陈耀文.正杨(明隆庆三年刊本)[O].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影印,1971.

[3] [清]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3.

[4] [明]陈耀文.正杨(四库全书第85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 [明]方以智.通雅·自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四库全书第128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 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

(责任编辑:韩大强)

On CHEN Yaowen's Positive Yang

YANG Yoush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China)

CHEN Yaowen is a scholar in Ming Dynasty, who specially revised the record by YANG Shen while writing textual criticism works. There are four parts inPositiveYang: (1) to correct the errors of the materials cited; (2) to expose faked files; (3) to refute the mistakes in the argument; (4) to make up the shortage of YANG Shen.PositiveYang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academic history: (1) by more controversy many academic issues have been more clearly identified; (2) the academic norms have been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rough debates; (3) Rigorous academic atmosphere has come into being based on facts through correcting the empty and shallow style in Ming Dynasty.

CHEN Yaowen;PositiveYang;content;significance

2015-01-26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教古字[2009]047号)

杨有山(1958-),男,河南南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古籍整理研究。

I207.22

A

1003-0964(2015)03-0121-04

猜你喜欢
杨慎学风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心理辅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探讨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小杨慎智对先生
杨慎:这个状元郎没有情趣
近十几年来杨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学风就是质量
地方性本科院校学风问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