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网络影视作品中的戏仿文化初探

2015-03-01 10:22陈凌霄
关键词:无极后现代馒头

陈凌霄

(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100871 )

·信息与文化·

当代网络影视作品中的戏仿文化初探

陈凌霄

(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100871 )

戏仿在后现代文化的土壤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戏仿主要运用模仿、拼贴、再诠释等手法对原作进行调侃和颠覆,具有追求无意义、反崇高、反正统的特点。戏仿文化在当代的流行具有后现代文化的背景,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一种表现,它的流行既有挑战传统的价值取向又具有陷入虚无主义危险的特点。

后现代;戏仿文化;网络影视

戏仿(Parody)是一种古老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艺术现象,就其字面含义而言,是戏谑地仿拟。其早期的基本手法常是对某一严肃或庄重的文学作品进行某种扭曲的模仿,以极不协调的方式把颠倒的形式、荒谬的题材和出人意料的主题进行拼贴和整合,由此营造出某种荒诞的风格和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1]。1589年英国的《牛津英语辞典》对戏仿作出了最初的定义,所谓戏仿“即模仿,使之变得比原来更荒谬”。戏仿在现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被广泛地运用到文学、音乐、绘画和影视等各个领域。于是,以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为基础,从解构经典出发进而解构现代生活,构建新的文本和美学景观,逐渐形成戏仿的现代形态,并发展成为一种现代艺术。

当代网络影视作品中戏仿相当流行,近年来出现了以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代表的一大批戏仿作品,在网络上风靡一时,其普及率和名气均不亚于原作。这些作品多依赖于对原作的剪切、拼贴、模仿和再诠释,体裁涉及电影、音频、 flash、平面设计等各类易于在网络传播的形式。戏仿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传播、艺术特色、流行原因等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当代中国网络影视作品中戏仿文化的运用

早在2002年,国内网络戏仿作品就开始初露端倪。其标志是一部名叫《大史记》的影像作品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这个作品的中心是讲述中央电视台评论部的故事,却是通过戏仿的方式展开的,多部国产经典电影例如《东邪西毒》《霸王别姬》中的相关镜头和片段,被巧妙地混搭和嫁接,并被配上相应的极富渲染力的对白。这就不免产生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和讽刺韵味。这部作品在网上的流传范围虽然比较大,但远远未达到惊人的地步。真正的高峰是在2005年末,本来期望很高的电影《无极》首映后不久,胡戈的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的视频以飞快的速度在网上传播。作为一部戏仿作品,《馒头》的主要素材全部来自《无极》。通过剪辑、移植、拼贴、模仿等手法,“导演”胡戈重构了《无极》的故事,对作品进行了二次配音,原剧中人物都以新的身份出现,原剧情被演绎成了对一个杀人案件的侦破。于是,《无极》中的“王”变成了圆环套圆环娱乐城的总经理;倾城是娱乐城的模特;大将军光明成了城管队名叫真田的小队长,刺客鬼狼成了郎警官,作品中的人物说着亦文亦白风格混杂的话语,不经意间竟突然冒出有关社会热点的话题。例如,王经理在城头对倾城说:“中央三令五申严禁拖欠农民工工资,可我还是没有拿到我的工钱。”而王经理与倾城站在城头的原因也被改变成了因为没有拿到工钱而以跳楼相威胁。这样,《无极》就遭到了《馒头》的彻底地戏仿。

由于原作《无极》空洞乏味,让许多看了首映的观众大呼上当。《馒头》的出现简直就是给观众堵着的心里开了一道泄洪闸,顿时让大家感觉有人帮他们说了话,从而受到了大家的追捧,制作人胡戈并非是专业的电影工作者,只是出于对这部电影的兴趣才制作了这样一部小电影。电影的画面剪接了中央电视台的法制节目和《无极》的镜头,通过编辑和配音,模仿法制节目对悬案的追踪报道,解构了《无极》的剧本结构。

在对经典的颠覆上,《馒头》具有代表性。无论从制作时间、经费、宣传等各个方面,《无极》所具有的优势是《馒头》不可比拟的,双方的立场截然不同,作者的身份地位也有着天壤之别。即便如此,象征着权威的大制作《无极》却在小电影《馒头》面前黯然失色,造成这一颠覆性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馒头》对空洞权威的挑战和嘲讽。《馒头》与《无极》之争的背后,就作品的内容而言,《馒头》代表了平民的心声,人们对故作崇高的正统电影艺术普遍不满的情绪在《馒头》这里得到了集中宣泄。这是一次大众文化对正统文化的叛逆,是草根制作人对明星大腕的“戏说”。

《馒头》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上一夜走红,除去文化因素外,还要承认它的剪切设计确实有精彩的地方。首先《馒头》的作者胡戈巧妙地运用了拼贴的设计方式。细心一点的观众可以发现,《馒头》的素材并不是来自于正版的DVD,而是我们俗称的“枪版”,也就是观众在影院里录制的,清晰度不高,但胡戈偏偏能够用这样的素材进行发挥。电影里有两种常用的艺术表现形式,一种是“长镜头”,一种是“蒙太奇”。毫无疑问,《馒头》采用的是“蒙太奇”手法。采用这种手法只是作者的无奈之举,因为借用的是别人拍摄的素材,只能把剪成很零碎的部分再连接在一起。将有限的资源重新拼接成新的作品,这无疑是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尽管这镣铐是作者加给自己的。胡戈显然也是仔细地考虑过这个问题了,所以他又找到了另一个资源,那就是中央电视台法制栏目的录像。这样,作品的框架也就显现出来了——他要将电影的碎片拼贴成—个法制节目。这一点设计是非常高明的,因为通过这一点,素材不足的问题就大大缓解了,我们在随后的《春运帝国》(胡戈)里也能看到这一手法。而他对“蒙太奇”的无奈选择恰恰是纪录片,尤其是破案类电视节目最常用的手法,因为这样可以增加对矛盾冲突的表现。这种完全采用原型的内容而仅仅用拼贴的设计方式也和以往的戏仿作品有所不同。

有了这样的选择之后,还需要对情节进行整合。情节是电影艺术重要的要素之一,没有情节,电影就只是画面的堆积。《馒头》的情节设计也是非常独到:它没有对原电影的情节进行大的改动,只是调整了顺序。片子的最后阶段,作者借主持人道出:一个小小的馒头竟然能够引发这么一连串的血案,实在让我们震惊,这个案例反映了对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不是在这一特定的作品中,观众不会觉得这有多么讽刺。但是当大家反思《无极》电影本身时,忽然发现这部电影的情节居然的的确确可以这样解释时,就不禁会哑口无言了。这也是因为《无极》本身的情节确实存在着一些模糊和空洞的地方。

有了框架和情节以及视频素材,剩下的就是其他的一些装饰了。《馒头》的语言并不出色,但音乐的使用却是很到位的。比如在讲到“郎警官”追踪涉案人员“张昆仑”时,案情发生变化,根据情节,这里所说的“变化”其实是他们发现二人原来都是同一个部落的流民之后的感情变化,两人从敌对状态变得友好。作者却偏偏找到两人抱在一起的一段视频,并且配上了郑钧的《灰姑娘》作为背景音乐。《灰姑娘》当然是一首讲爱情的歌,在这个时候响起,显然是为了增加戏剧性的效果,《无极》中本来并不容易让人留下印象的剧情却让人很深刻地留下了记忆。还有个例子就是《走进新时代》的应用。当张昆仑“自首”的时候,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图片,两名民警在国旗下敬礼,下书“自首是唯一的出路”。这句话放在这里本就有些戏剧效果,但如果只是在此时插入一张图片势必会让人觉得不伦不类,有些突兀。但在图片插入的同时,高亢的《走进新时代》适时响起,由此让观众感觉图片的出现是那么顺其自然。

对于细节的处理是反映一部作品艺术性的关键,《馒头》之所以会长期受到大家的欢迎,就在于即使对于细节的把握作者也是丝毫不懈的。“广告”的插播无疑是一个亮点,它是对《无极》中一个镜头的戏仿。在《无极》中,倾城像个风筝一样被昆仑用一根绳子拉了起来在空中飞翔。对此,胡戈作了深度加工,他不仅用现代力学知识作了诠释[2],而且在这里插入了“满神牌洗发水”和“逃跑牌运动鞋”两则“广告”。显然,插播“广告”也是对电视节目司空见惯而又令观众讨厌的求利行为的一种嘲讽和批判。

当戏仿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互联网娱乐界的时候,一部以戏仿为主题的正规电影作品终于出现。《疯狂的石头》(以下简称《石头》)的确像砸进太平洋的一块疯狂的巨石,立刻激起了轩然大波。它充满颠覆、戏谑和幽默。与《馒头》最大的区别在于,《石头》中的人物是有完整性格的,《馒头》中的人物是二维的,只是一个符号。《石头》刻画了至少四个性格丰满的角色——道哥、包世宏、黑皮以及冯董的秘书(秦秘书)。此外,谢小盟、谢厂长、国际大盗麦克还有冯董的性格也有一定的塑造。然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人其实都是和他们的位置有着反差的,他们的语言行为也常常显现着戏仿的成分。比如刚开场,秦秘书逼迫谢厂长签字,这时他说:“老谢,八个月没发工资啦,搞得有声有色嘛!”本来签协议应该是双方平等的,但编剧却故意安排一个秘书指手画脚,不仅反映了秦秘书的性格,也是社会生活某种现象的写照。

但《石头》最为出色的还是在语言方面。最典型的人物语言就是道哥,当他决定偷石头的时候,他的女朋友青青找他,他说:“现在正处于我事业的上升期。”一个贼居然把偷窃讲成“事业”,很让人觉得哭笑不得。因为我们平时经常能听到人们讲“事业”,但讲“事业”者的身份一般都是成功人士。相同的一句话让贼来说,那种错位感和幽默感在观众心中是不言而喻的。

二、网络戏仿文化的艺术特色

戏仿的艺术特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原作进行模仿和颠覆,包括人物、场景、情节等等。

对原作的模仿是符号化的,像《怪物史莱克》里面的狼外婆、《大话西游》里面的唐僧、《东成西就》里面的王语嫣……人物的名称没有改变,但是其所具有的性格特质已经完全和经典中的形象不同了。这种不同可以是相反的,比如狼外婆变得温柔善良;也可以是夸张人物原有的某些特质,比如《大话西游》中唐僧的喋喋不休:“你想要啊?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师父好心地劝诫变成了婆婆妈妈的絮叨啰唆,颠覆了原作中唐僧的形象。

对原作的另一类模仿是比较含蓄的,不会出现具体的人物或场景名字,而是在服装、造型、动作等细节方面有相似的地方。然而,熟悉原作的人一眼就能够看出其所指。人们一看到《石头》中偷翡翠的国际大盗麦克,就知道这是模仿《碟中碟》中间谍的形象,而《大电影》的片头显然是对《功夫》的模仿。

还有一类模仿的形式是拼贴和再诠释,采用原作的片段作为自己的素材,通过重新组合、排序和介绍,使之具有和原来完全不同的意义,《馒头》是这类作品的典范。为大众耳熟能详的传统经典作品,是极好的戏仿素材和对象,也是戏仿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其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已经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一旦对之进行戏仿,这时的经典仅成为观众在欣赏戏仿作品时的一种背景,但这种背景是不可或缺的。正是由于这种背景的存在,才使戏仿的作品具有了颠覆原作的意义。所以观众在欣赏的时候,面对的不是单一的形象,而必须把原作和戏仿之作进行联系、对比,才能悟出仿作的情趣和价值。

第二,追求无意义、反崇高、反正统的游戏形式,挑战及调侃正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意义”成为附加品,创作的目的不是“教育读者”而是娱乐读者。

戏仿作品的价值取向一般是通过对悲剧与崇高的解构、对天真和理想的嘲笑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在整个戏仿活动之中,贯穿着某一有别于传统或超越于传统的意义和价值诉求。它往往反映着某一现实阶层(往往是底层如草根阶层)自身的生存境况。而在他们对某一图景的抽象希冀和期许中,蕴含着现代人性的脆弱及其面对不如意的现实的无可奈何。因此,在消解和解构的同时又赋予其新的甚至与之相反的意义和价值,这成为戏仿第二个艺术特色的突出特点。仍以《大话西游》为例,它在解构原有英雄形象的同时,却又塑造了“至尊宝”这个另类英雄;在拒斥崇高的虚无主义言行中贯穿着诸多深刻的意义追问;它以嬉笑谩骂方式将严肃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消融在无厘头的言说中。

第三,当代戏仿作品在对经典文本的调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从上面的内容看,他们运用拼贴、填充、重构方式使主流文化日常化、生活化。《大话西游》中的“不要乱丢垃圾”“保护环境”,《馒头》中的“拖欠农民工工资”“虚假广告”等无一不是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反映。所以,戏仿既是对经典的解构,又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关注。

三、网络戏仿文化流行的原因

戏仿文化的流行与传播是有原因的。当代戏仿文化流行一方面与西方后现代文化的传播直接有关,另一方面是网络为戏仿作品的制作和传播提供了平台。

1.当代戏仿文化流行与后现代文化的传播直接相关

后现代本身就是一个拼贴与戏仿的时代,这是戏仿文化流行的直接原因。后现代文化是资本主义当代社会矛盾的直接反映。后现代的思想家们认为资本生产方式使人失去自由,启蒙所倡导的科学和理性也都成为控制人的工具,甚至连人们谈话的语言都失去了自由交流的维度。因此他们主张反传统、反中心、反主流。当代中国社会与西方的后现代社会本不处于同一的历史发展阶段,后现代文化是对现代性反思的结果,而中国正在进入现代性,不应该在文化上有共同的地方,但是中国当代的戏仿作品确实具有后现代文化的特征。这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经历了不同阶段的苦难时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单调的文化宣传模式,使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压抑。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涌入使以往人们一直压抑着的情绪一下子释放了出来。于是挑战权威、权力,释放压抑的情绪就成为戏仿文化流行的原因之一。我国社会处于现代转型时期,特别是社会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就业、受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沉重压力,传统的文化形式逐渐地被时代自身发展所消解,这样一来,像原本无人问津的《大话西游》之类的影视作品及其戏仿风格就自然受到大众的关注乃至热捧,成为一种盛行于网络和现实的强势话语。其颠覆和批判的格调、自我解嘲的滑稽,必然会有意无意地营造出通俗化和世俗化的效果,甚至呈现出反中心和反理性的特点。它深层地映射了当下人们的心理意识,尤其切中了年轻一代的社会生活样态及其心理定位、精神状态,“他们的迷茫困惑与机智解脱,他们的压力苦闷与希望乐观,他们的文化选择与自我生存”[3]等,这些都能够在当代戏仿作品中找到相应的痕迹,因此在受众思想上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作为后现代的言说方式和文化方式,戏仿有着自身的独特风格。叙事的主体往往是小人物,叙事的方式则是通俗化、世俗化甚至是无厘头的刻画。在这样的戏仿架构中,宏大叙事被拒斥,人生意义、社会历史、国家政治乃至于世界宇宙等重大问题,被消融在一种别样的全面的戏拟和颠覆的方式中。对此,罗兰·巴特的说法非常深刻和贴切:“活在我们这个矛盾已达极限的时代,何妨任讽刺、挖苦成为真理的代言。”[4]3

2.戏仿文化的流行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诉求的多样化有关

戏仿能够成为网络中一种流行的、甚至一度点击率极高的文化现象,还与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诉求的多样性有关。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变了以往社会的利益结构,形成了利益的多元化,由此产生了不同利益集团文化诉求的多样性。而以往的精英文化、经典文化往往以固定的程序,单纯的政治说教,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形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诉求多样化的需求。戏仿及其喜剧效果的营造,往往通过小人物的滑稽模仿和搞笑的方式得以实现。这是喜剧角色和诸多“丑角”能够取悦于观众的深层动因。颠倒的形式或形式的颠倒,必然导致内容和主题本身的颠倒。因此,“‘戏仿’是小人物向大人物,受压迫者向压迫者反抗的一种方式;是把高雅降为低俗,把‘正经’变为滑稽,把压抑转换成释放的一条路径”[5]。正是戏仿及其网络化的作用,使电影创作的原有套路被大大改变,以高雅的格调和高档的消费为标识的精英文化形式被颠覆和消解。之前的《大史记》等作品虽然也含有很强的戏仿元素,而其内容却是关于中央电视台内部的是非曲直,仍然带有小圈子的身份标志,不够大众化和平民化。从《馒头》开始,戏仿作品嬉笑怒骂的戏说,使得厌倦了传统主流文化风格和权威说教模式的受众感觉新鲜和亲切,这对高雅和严肃的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而原作品和戏仿作品的创造者或创作主体之间的对比,更是加强了戏仿的效果和效应。无名之辈的胡戈与知名的大导演陈凯歌身份的对比,在大众化和网络化的艺术氛围中,产生了特有的消遣性、娱乐性,因而产生了强烈的戏谑色彩。正是因戏仿所导致的这些巨大反差,使得《馒头》的点击率大大超过了《无极》。这一貌似偶然的现象,恰恰是戏仿对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挑战的结果,而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暴露出精英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单纯说教的局限,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化多元诉求和追求民主、平等的意愿。《馒头》对《无极》的戏仿,将讽刺矛头直接指向了占有着知识与资本双重权力的陈凯歌,使文化权威的中心地位产生了动摇。同时,通过对“法制教育”节目的戏仿也调侃了主流媒体一贯的说教方式。

3.网络是戏仿文化得以流行的重要途径

影视作品中的戏仿文化首先在网络上开始流行,一方面是因为网络为戏仿作品的制作和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另一方面网络的叛逆、个性张扬的特质也为戏仿作品提供了发表和传播的空间。可以说,正是网络造就了《馒头》的神话。在传统的媒介里,比如报纸、杂志、电影、广播,受众在它们面前是被动地接受,“传播过程视为一种直线性和孤立性的讯息传输过程,讯息从读者出发到最后产生效果是一个直线的单向的过程[6]32”。这个单向度的传统传播模式,在网络时代被颠覆和打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和生存方式日渐被网络化。往日的传播者、受众的关系及其传播方式和格局,在开放、广阔的网络空间中被彻底改变。信息的传播和接受成了一体两面的事情,以至于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这就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文化时代。公众已经厌烦了过去那种对权威顶礼膜拜和被动接受的格局,现在只要有某种经典出现,网络上各种版本的戏仿之作就会纷纷出炉。调侃嘲讽也好,游戏恶搞也好,致敬膜拜也好——与其让经典藏在博物馆里落灰,不如让我们来戏仿一场。

4.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是后现代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前面已经指出了后现代的文化传播是戏仿文化流行的原因之一。其实,戏仿文化只是后现代文化的一个方面,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内在矛盾是后现代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后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反中心、反本质、反传统。而这一特征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在詹姆逊看来,资本主义经历了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跨国资本主义三个发展阶段,跟每个阶段相对应的文化形态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主要讨论市场和政府权力的关系问题,现代主义主要强化科学和理性在支撑资本主义合法地位中的作用,而后现代主义是作为反现代主义而产生的文化思潮。在资本的两种主要载体金钱和权力的双重控制下,一度作为独立思想空间的文化领域不可避免地被商业化和世俗化。以资本为主导的人们日常生活的商业化,直接地在人们的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中得以集中体现。语言不再是人们思想和情感的自然流露,却成为一种掩饰本意和真情的工具[7]。遮人耳目、为权力和资本服务,成为被资本化的语言的新的角色和功能。当代西方社会的宗教和神学衰落以后,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和科学。当理性和科学成为资本主义的工具时,瓦解权力和资本就成为后现代文化的特征。当代中国戏仿文化的流行,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挑战了以往的价值观,而新的价值观又没有完全形成,同时,西方文化的广泛传入也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新的价值观念的确立,而中国戏仿文化的流行正是对这一特定阶段社会问题的反映。

综上所述,戏仿文化彰显了后现代主义无中心、解构权威话语的理论立场,具有批判性特征,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打破了现代主义的线性叙述和“深度”意识,体现了平面化“空间”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化内涵。同时,它在解构经典突出差异的同时,力图对“现实问题”关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以戏仿的形式穿越历史,不管是对历史的解构还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都不是以真实的和“深度”的历史与现实为根据的,因此不仅带有相对主义的特征,而且还具有陷入虚无主义的危险。真正的艺术,故事内容不仅要有平面的展开,更要有深度的历史感,不仅要给人以感官上的娱乐,更要给人以现实、历史和人生方向上的启迪。

[1] 刘桂茹. “戏仿”:术语辨析及其文学现象[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5):115-119.

[2] 卢衍鹏.中国后现代文化的症候式分析——以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例[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0-33.

[3] 傅 莹.当下中国电影“戏仿”美学之思——由周星驰的电影说开去[J]. 当代电影,2005, (4): 118-121.

[4] [法]罗兰·巴特.神话学[M]. 许蔷蔷,等,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 李显杰.香港喜剧电影中的“戏仿”[J].电影艺术, 2005, (1):122-124.

[6] 李 苓.传播学理论与实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7] 张国清.现代性、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J].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4):11-22.

(责任编辑:韩大强)

2015-02-26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2009JJD720012)

陈凌霄(1985-),女,河南开封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美学、文化。

J905

A

1003-0964(2015)03-0093-04

猜你喜欢
无极后现代馒头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无极归一
90后现代病症
“馒头办”没了吧?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买馒头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