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组织与NGO合作模式初探

2015-03-01 10:21
新乡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李 滟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宣传部,河南 济源459000)

高校志愿组织与NGO合作模式初探

李 滟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宣传部,河南 济源459000)

高校志愿组织和NGO两者作为当前社会最重要的志愿服务组织,分别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二者各有优势,各有短板。二者合作,优势互补,将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效果。文章在对高校志愿组织与NGO二者合作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高校志愿组织、NGO和政府社会管理部门三个层面来做好政策法规、保障机制、培养机制等方面的建设。

高校志愿组织;NGO;合作模式

志愿服务是公民自愿参与,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行为[1],目前已经成为全社会最重要的公益性社会服务形式,在社会文明进步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高校志愿组织由于活动范围小,存在视野不够开阔、调动社会资源能力有限等问题,志愿服务的空间相对狭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志愿者的能力发挥。我国的NGO总体上处于成长阶段,也存在着组织管理不完善、参与人员能力水平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延伸和发展。如果能够实现高校志愿组织与NGO的有效合作,我国志愿服务组织将会实现质的飞跃。

一、高校志愿组织与NGO相关概念

(一)高校志愿组织的概念及特征

高校志愿组织是指高校中统筹组织协调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一般由高校各级团组织负责,以青年大学生为主力军,重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从事非营利性、自愿性、公益性等志愿服务活动。高校志愿组织具有三大特征:

一是组织性。高校志愿组织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开展活动有较为严密的组织性。

二是官方性。高校志愿组织属于官方组织,隶属于高校管理。

三是志愿性。高校志愿组织的主体是大学生志愿者,从事的活动为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志愿服务项目。

(二)NGO的概念及特征

NGO的概念。“ 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非政府组织)”简称NGO。非政府组织一般是指从事非营利性活动,满足志愿性和公益性要求,具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性和自治性,依法注册的正式组织。NGO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非营利性。NGO的最根本特征就是不以赢利为目的。NGO可以赚取利润,但利润必须再用于组织为完成基本使命所进行的活动。

二是民间自治性。体制上独立于政府,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是相对独立的自治组织,可以独立处理自身的各种事务。

三是正规性。NGO的成立需要注册取得合法身份,并且有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

四是志愿公益性。成员加入NGO或组织集中资源必须是自愿的,目标和宗旨就是志愿为社会公众服务。

二、高校志愿组织与NGO合作现状分析

(一)高校志愿组织模式与NGO模式优劣势分析

1.高校志愿组织模式优劣势分析。高校志愿组织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人员素质相对较高。作为高校志愿组织成员的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年群体中相对优秀的团体,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再加上大学校园的人文熏陶,他们已经成长为综合素质较为完整的群体。二是有较高的服务热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在校园内接受单纯的学习和教育,非常渴望在社会上施展才华,急切地希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几乎不必承担学业以外其他负担,他们将热情投注于志愿服务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自主意识[2]。三是有较为严谨的组织管理。高校各级学团组织作为大学生日常管理机构,具有非常丰富的活动组织经验;同时,它们对志愿者的招募、培训、活动组织都有较为详细、严密的制度,组织管理相对规范有序。

高校志愿组织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劣势:一是高校志愿组织占有资源有限。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机构占有社会资源有限,使得志愿服务思路和视野相对狭窄,活动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二是社会公众的认可程度不高。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社会群体还把大学生作为孩子来看,对他们信任度不高。尤其现阶段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本身就有些怕苦、畏难的情结,在志愿服务中难免会有走形式、摆样子的情况,导致公众的认可程度不高。三是政府的关注度还不够。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高校青年志愿组织还没有被作为一个单独的群体来进行规划和考虑。

2.NGO模式优劣势分析。NGO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政府提倡。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成为各地政府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NGO作为重要的志愿服务组织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很多地区,在政策、资源等方面给予了扶持。二是发展势头较好。NGO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是非常重要的草根志愿组织形式,来源于民间,受益于民间,代表着社会正能量,呈现的是一种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三是舆论关注。NGO作为自愿为广大群众服务的组织,关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事情,弘扬的是社会正能量,与舆论导向相吻合,是舆论关注的热点之一。

NGO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劣势:一是公众参与率不高。由于NGO尚没有完全被社会公众熟知,特别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参与积极性高,社会公众接受和认知还需要一个过程。二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NGO参与人员范围较广,在专业能力、学历水平、综合素质、社会经历等诸多方面差异很大。总体来讲,就是存在学历水平较低、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培养管理等难度相对较大。三是组织管理难度较大。一方面,由于还没有严格的管理制约机制,志愿者随意性强;另一方面,人员流动性大,人员服务的时间得不到保障等,造成NGO没有相对稳定的队伍。

(二)高校志愿组织与NGO二者合作现状

高校志愿组织与NGO二者各有优势,它们拥有的资源不同,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但从根本上来讲,高校志愿组织与NGO的价值诉求相同,二者合作协同发展将会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

从高校志愿组织的角度来说,通过合作,一方面拓宽了高校志愿服务的广度。双方协同合作,高校志愿组织能够获取更多信息,拥有更广阔的服务平台,使志愿服务从服务领域、服务内容、服务形式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真正为社会各界提供更有价值的志愿服务,也将进一步提升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社会各界的参与度、关注度得到加强,志愿服务的效果也更加显现。由于NGO属于民间组织,与高校相比,它占有的资源要丰富得多,政府的支持力度要大一些,协调社会各界的能力也相对较强,媒体效应、商家参与的热情和信任度都要高一些。高校志愿组织与NGO合作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志愿服务由“救助性服务”向“公共性服务”延伸,活动的组织由“体能型”向“专业型”转变,活动的方式也由“被动式”向“经常化”拓展[3]。

从NGO的角度来说,与高校合作,首先,缓解了人力资源的不足,保证了活动的持续开展。高校有较为充足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NGO人才资源缺乏的现状。而且,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从时间、精力、能力等方面得到保障,这些也是保障志愿服务活动正常有序开展的重要因素。其次,高校的科学研究资源、智力资本、设施设备等可以为NGO服务提供保障。可以利用高校师资、设备等系统开展志愿培训,提升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 高校志愿组织与NGO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志愿组织与NGO建立协作关系开展合作是创新之举,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积极探索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二者合作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合作机制还不完善。从目前二者合作情况来看,高校志愿组织还仅仅作为NGO的一个分会在开展活动。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NGO的信息资源,发挥了社会各界的一些力量,但是二者在管理、机制、人员等方面还没有实现真正的融合,各自为政,容易造成志愿服务质量良莠不齐。

2. 组织管理还不规范。NGO和高校志愿组织分别都有自己的章程和管理规定,但二者合作以后,没有明确的管理章程和管理制度,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都缺乏考核管理,存在人员管理不规范、活动随意性大、资金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3. 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还有待加强。社会资源主要包括资金资源、舆论资源、精英资源等。从资金方面来说,志愿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企业捐赠等。政府支持的力度太小,各类捐赠者往往更注重对具体项目的捐助,而非对于志愿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和发展的捐助,致使志愿组织的日常行政办公费用、员工培训费用、激励奖励费用等都非常有限[4]。

三、高校志愿组织与NGO合作机制的完善

(一)对高校志愿组织的建议

1. 完善志愿者队伍管理机制。对于高校志愿组织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一支相对稳定、能力较为全面的志愿者服务队伍。首先,要完善志愿者招募管理机制。高校志愿组织要通过海报、微信、微博等大学生关注的方式做好宣传,使加入志愿者队伍成为青年大学生的自觉要求。要严格志愿者选拔制度,真正选拔出一批愿意从事志愿服务并具有一定能力水平的大学生充实到志愿者队伍中去。其次,要完善志愿者培训机制。要加强对志愿者道德修养的培养。当前,大学生志愿者中有一部分是按照学团组织的要求被动参加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感觉新鲜随大流,甚至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得到学校的奖励等等,这部分人没有真正把志愿服务作为自己内心的追求,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自身道德修养的培养,使大学生志愿者真正把志愿服务行为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要求。要加强对志愿者专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没有经过实践锻炼,学以致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要通过持续的、常态化的培养培训,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能力。

2. 健全志愿服务激励评价机制。高校志愿组织和NGO合作开展志愿服务,高校志愿组织必须进一步健全激励评价机制,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投身到志愿服务中去。要完善评价机制,要建立志愿者手册登记制度,全面记录志愿服务的内容、时间等。高校可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大学生必修内容,将志愿服务时间折合成实践学分,对志愿者进行考核评价。要完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志愿服务表彰机制,通过设立志愿服务奖和评先评优挂钩等方式,大张旗鼓地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

3. 提升与NGO合作的能力和水平。当前,志愿组织尽管数量较多,但由于相互之间联系不多,服务内容有时会出现重叠等现象,从人力、物力等方面造成了极大的浪费。高校志愿组织相对独立,和社会各类组织联系不多,因此,应该不断提升和NGO合作沟通的能力和水平。应成立志愿服务外联会,定期和NGO联络,寻求较为合理的合作模式,对资源进行整合,统筹分工,以产生“1+1大于2”的志愿服务效应。

(二)对NGO的建议

1. 加强组织自身制度建设。由于NGO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其组织规模一般不大,专业化程度不高,再加上是民间组织,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因此,NGO要加强自身制度建设。要有完善的机构组织,如合理设置综合部、人力资源部、宣传部、财务部等,选拔优秀的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专业人员担任部门负责人,由各部门分工负责,组织协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组织章程、人员招募办法、组织管理办法、培训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要有完善的评价激励制度。目前,我国NGO对志愿者的精神奖励主要采用“奖章奖励制度”,根据志愿者工作的累计时间和志愿服务的业绩,实施星级评定,使志愿者得到公正的评价[5]。

2. 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从目前我国NGO发展情况来看,除深圳等发达地区NGO活动空间相对广阔之外,大多数地区NGO活动还局限在赛事服务、救援、养老服务、关爱留守儿童等方面,服务范围相对狭窄,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因此,NGO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内涵。从社会转型期间民众需求来看,文化传播、艺术指导、调查研究、心理咨询、扶贫救灾、环境保护、防火等是社会需求比较强烈的。因此,NGO要在这些方面多下些工夫,做一些积极有益的尝试。

3. 进一步加强资金筹集和管理。资金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NGO发展的重要因素,基本上来说,NGO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公共部门的转移支付或政府拨款;二是私人赠予,包括企业、基金会、个人等通过直接或间接(募捐)的方式捐款;三是有偿服务收入,即NGO出售服务或其他产品获得的收入[6]。因此,NGO要充分争取政府部门在资金方面的支持,要发动社会力量,进一步争取社会捐助;要进一步提升NGO社会营销观念,加大NGO企业化运作力度。另外,还要加强对NGO的财务管理,做到专人管理,账目公开,确保组织资金的公开化。

(三)对政府社会管理部门的建议

1. 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我国当前志愿服务组织,存在法律体系不健全 、公众认可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志愿组织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的外部障碍。政府部门拥有较高的公信力,是民众最能够接受和认可的组织。首先,要通过舆论媒体开展积极有效的宣传和引导,通过官方途径使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和接受。其次,由政府安排一些涉及面广、有一定影响力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使广人民群众通过志愿服务认可和接受志愿服务组织。最后,要健全志愿者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目前在志愿者人身保险及财产保险领域出现了“真空”现象,没有针对志愿者的保险险种,社保方面也没有明确规定,志愿者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因此,要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7]。

2. 进一步完善针对志愿服务的法律政策。政府部门作为重要的社会管理部门,应当在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一是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法律法规建设。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在志愿服务方面还没有系统的法律法规,政府应当鼓励支持各类志愿组织的发展,不断健全法律政策,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二是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设置志愿者市长奖、志愿者项目奖等奖项,从政策上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进行支持,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氛围。三是从资金上给予支持。目前,从我国整体情况来看,各地对志愿者组织的关注度有所增强,也对志愿者组织的建设进行了一些物力、财力支持,但总体上来讲,还有很大缺口。志愿服务组织属于公益性组织,除了政府支持和赞助以外,没有其他收入,而志愿服务组织的日常管理、活动开展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志愿服务组织的资金投入,以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3. 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政府应当做好联络员和调度员的角色,有效地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一是为高校志愿组织与NGO有效衔接创造条件。高校志愿组织和NGO都属于重要的志愿服务力量,要想更好地发挥二者的作用,政府应该做合格的联络员和调度员,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协调,对二者资源进行整合,发挥“集群效应”。二是全面协调社会各界的力量。政府应发挥行政动员的作用,在重要活动中,广泛协调,使有意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企业、个人等加入到志愿服务组织中,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三是充分调动舆论媒体积极参加。政府应建立导向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媒体主动宣传志愿服务的氛围。

[1]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分析[M].广州:华南公益研究院,2012:81.

[2]林竹.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23.

[3]朱峰.社会协同视角下共青团社会管理创新与草根志愿组织发展辩证关系之叙事考察[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3(1):5.

[4]张明锁,李杰.政府与民间志愿组织互动合作关系探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3(2):53.

[5]宋斐然.我国NGO志愿者激励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3:31.

[6][7]陆道生,王慧敏,毕吕贵.营利组织企业化运作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48.

【责任编辑 张 萌】

Study on Cooperation Mode of College Voluntary Organization and NGO

LI Yan

(The propaganda department, Ji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yuan 459000, China)

As the most important current social voluntary service organizations College Voluntary Organization and NGO have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respectively. Meanwhile who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short boards of their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organizations will integrate resources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s advantages so that it can further enhances the effect of voluntary servic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operation status quo between College Voluntary Organization and NGO which suggests that we can do well in the political policy regulations and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training mechanism and so on among the college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NGO and government social management departments.

College Voluntary Organization; NGO; cooperation mode

2014-09-20

李滟(1975—),女,河南济源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C936

A

2095-7726(2015)07-0061-04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之歌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