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灌南县新集镇中心小学(222500) 孙新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见,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特点。因此,作为语文学习重要方面的作业设计,理应体现这一特点。因为,实践性的作业,能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学生自己发现的过程、体验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
教师要注重生命教育,精心设计“超市型”作业。“作业超市”可包括自主设计性作业、艺术渗透性作业、探究查询性作业、社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的作业。教师可指导学生在作业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联系文本主题,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入手,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方式。
案例: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课后练习
作业设计(自选一项至二项)
1.向你的家人或好朋友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搜集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著名人物等的资料,办一期电子小报。
3.练笔。要求根据《螳螂捕蝉》的寓意,每个小组编一则故事。
评析:这是一道融说、写、探究、查询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实践性作业。通过容易操作的实践性作业,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而,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更应该注重拓展延伸,体现实践性。
案例:设想你双眼失明,双耳失聪,你会如何生活?(作业时间为2-3个星期)
在学习完《海伦·凯勒》后,教师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去完成这项趣味性较强的作业。对于学生来说,要写好这项作业,必须经历查参考书,利用图书馆或电脑查询资料等多种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的过程才有可能完成。在看不见、听不见的情况下生活,还需要想象力,有关哑语的手势则需要利用有关的工具书来学习,还得从人物的动作、心理方面去表现。为此,所有的学生都会自觉地去认真读书,他们会主动地去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籍,查阅《少儿百科全书》《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不仅积累了一定的文化底蕴,而且也很好地培养了想象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由此可见,语文实践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质的发展。因此,课内、课外都应该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训练。
课堂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利用教材中一切有利的因素,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
1.阅读实践,语文学习的根本方法
教师应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实践。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产生阅读内驱力,从而获得由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的最佳心境,从字斟句酌的浅层次的阅读转变为对文本内容与思想感情质疑的高层次的阅读。如教学《郑和远航》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巧妙提出矛盾,引起学生争论:(1)郑和带着庞大的船队去远航是炫耀吗?(2)我国和各国人民经济交往和友好往来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3)郑和远航到底是不是在炫耀?学生展开争论,踊跃发言,而教者因势利导,引导大家从文中找出依据,以理服人,使大家统一到“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促进我国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的认识上来。
2.写作实践,语文能力提升的最佳路径
要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写作实践就是最佳的路径。教师要充分凭借文本,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练笔机会。如仿写、续写、补白就是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练笔形式。如教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可以让学生仿写一种树木,学习运用该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再如,学习《大江保卫战》第二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依据“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来仿写。而教《二泉映月》时,可让学生先想象一下阿炳是如何艰难生活的,再写下来。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在随文练笔当中提高了写作能力,也发散了他们的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教师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提高语文能力。
1.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现在的社会,多媒体向人们展示了广阔的信息空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实践。如教学《黄河的主人》之前,可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黄河、稍公等的背景资料,并将查询的资料在小组或班级中交流。教学《人类的老师》之后,可引导学生围绕仿生学的研究和应用到网上查询相关的资料,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并自己制作简易可行的仿生手工。
2.表演实践,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巩固和深化。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后,课余时间就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创编课本剧的活动,让他们自编自演,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事实证明,这样的活动,学生情绪高涨,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课外阅读实践,增强教学的开放性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教材中有一部分课文,由于文中事件、人物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给课堂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局限。如果教师课前指导学生去阅读和搜集相关的内容,就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主动、更有效。如教学《三顾茅庐》时,我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阅读《三国演义》的书籍,观看《三国演义》电视剧,学生都行动起来了,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十分踊跃。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活动时空,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深入,实践性作业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方面正日益彰显出它强大的生命力。但如何才能提高语文实践的有效性呢?
1.环境实践资源真实有趣。环境资源真实、直观,教师易于开发,学生乐于参加。如在我县,可以把“海西公园”“盐河”“二郎神主题公园”等作为环境教育基地,通过组织实地观察、采访、专题研究、参与管理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与人类的紧密联系,获取环境保护的初步知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2.科技教育资源标新立异。我们通过建立农业局、科技局、种子公司、电视台、广播电台等科技教育基地,通过“走进莲藕之乡”“多彩的菊花世界”“小小气象台”“五颜六色的花朵”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上网查询、调查访问、实验研究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向学生打开了科技的大门,让他们接受科技新信息,了解科技新成果,认识科技新发展。
3.品德教育资源耳濡目染。我们把灌南县烈士陵园、灌南县革命纪念馆等作为品德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开展系列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英雄、了解英雄、学习英雄,让他们在耳濡目染当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1.在自我评价中突出主体性。第一,在自我欣赏中评价。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实践活动档案,每一次语文实践活动时,从搜集资料到形成作品都及时积累,妥善保管。活动后,安排时间让学生自我欣赏,从中体验自己的成功。第二,在互相交流中评价。语文实践活动结束后,可组织小组、全班、全校性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了解,互相欣赏,以体验成功的快乐。
2.在体验性评价中突出激励性。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因此,每次语文实践性作业,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只要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知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就应给予积极的评价。每次交流、展览,都应重视纵向比较,淡化群体之间的横向比较,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享受到语文实践性学习的快乐。
3.在形成性评价中突出发展性。“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及时了解每位学生原有的情况和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状况,关注学生在发展中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不断调整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评价策略,及时对学生从情感态度、过程方法、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给予评价,以促进活动的不断开展和学生的不断进步,从而提升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我们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和广阔的语文实践空间,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注重语文实践活动。只有让实践性成为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常态表征,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作业设计的时候,应努力体现实践性。可以说,实践性作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