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微课”

2015-03-01 08:39陈晓燕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课例学习者教学内容

陈晓燕

(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解读“微课”

陈晓燕

(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微课首先是课,与微课程、微课例不同。以传统的资源类型做参照,也体现出“形似而质不同”的特征。微课的“微”体现在载体、内容、主体都是微的;微课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持续关注;而对个性化学习的支持是微课聚合的主要目的。

微课;课例;聚焦;个性化学习支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终端的普及与相关多媒体技术的成熟,我国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过去“外行给内行找资源”和单纯的“自上而下”开发教育资源的格局,到现在“社会或用户共建共享模式”与“组织机构式资源开发”的结合。[1]各种各样创新的资源类型,如微课、MOOC、公开课等纷纷出现,使我国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呈现出繁花似锦的局面。微课作为创新的资源类型,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广大教育主管机构、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各种各样有关微课的概念、开发和应用等主张和措施的提出,既标志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新突破,也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参与精神与实践热情。但在这些被广泛宣传和接受的论说、举措中,有些是在认识以往已经熟悉的资源基础上通过判断和推理得来的,这虽是一条认识新资源的捷径,但当作为参照的资源与新资源“形似而质不同”时,则不能保证认识的正确与深刻。本文主要对这些针对微课的主张和措施进行反思,以实现对微课的解读。

一、微:微课的内涵所在

微课是“微”课,它是相对于以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所熟悉的大制作、重要内容即优质视频课(视频公开课)等而言的,“微”赋予微课独特的含义。

1.微课的载体即承载、传播、聚合微课的媒介形式是“微”的

微课外观的“微”体现在其时长较短,一般为5~8min(最长不宜超过10min);微课形式的“微”体现在其视频格式一般为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资源总体容量较小,一般不超过50M;微课渠道的“微”体现在其通常为网络在线播放,或下载到各种多媒体数码移动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使用;微课功能的“微”体现在它面向单个学习者的个别化学习、碎片化学习与随时随地学习等。

2.微课的内容包括语义成分与语用成分是“微”的

微课内容语义成分的“微”体现在微课资源开发的重点由“重要内容”向“微内容”转移,即微课不仅要选取那些具有普遍兴趣和重要意义的教学内容,如教学重点、难点或疑点等,更要面向那些个性化的、分众性的内容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如小众或个别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点、学习空白点或学习突破点等。微课内容语用成分的“微”体现在微课不再是知识的简单提供,而是对知识“高度聚焦”后产生的放大化认识,包括选择知识的标准、呈现知识的方法、解读知识的逻辑和角度、应用知识的情境、组合知识的结构等。

3.微课主体包括开发者与使用者是“微”的

微课使用者的“微”体现在微课是为了满足单个学习者或分众学习群体在个别化学习或分众学习中的学习需求,不再“千人共看一课、万人共享一资源”,而是从面目模糊的庞大学习者总体中,将那些有着不同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手段和渠道的个体或小众分离出来,重视他们的个性和学习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微课开发。微课开发者的“微”体现在微课的主要提供者将不再是专业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机构、教学设计专家与优秀教师等,人人皆可做微课;借助网络和数字化技术(制作、传播的技术门槛与成本降低),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和个别或小众的学习者分享自己关于某一知识点的认知、应用与评价。正是由于微课主体的泛众化,使得“人人为师、人人为学”的学习型社会的真正到来。

二、课:微课的本质所属

我国在微课的源起与发展过程中,或将其理解为与“微课程”等同,或将其定位为“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或认为其是“创新的资源类型”。课程、课例与教学资源均是我国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逐次研究与实践的领域、对象及产物,现在要合理地、清晰地界定与理解“微课”,不仅要熟悉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领域中的各种事实与理论,还必须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逻辑思考及批判能力。

微课本身应该先是“课”,在此基础上才能强调“微”的特征。[2]

1.微课是“课”

课是有时间限制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单位,其作用在于达到一个完整的、然而又是局部性的教学目的。[3]据此可知“课”是教学的时间单位,“课”的上位概念是“教学”。“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参与的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课程的主要实施途径;可见“教学”的上位概念是“课程”,属于课程实施范畴。“课程”是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引下,由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具有育人计划、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4]可见课程的上位概念是“教育”,是达成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是教育目标的集中体现,是教学与学习活动的前提和指南。综上,“课”与“课程”不同,从“课程”到“教学”再到“课”,保证了教育目的的层层落实与具体实现。在“课”上,静态的、文本的“课程”变为了活动的、立体的“教学”。

2.微课的想法源于微课例,但课与课例不同

在佛山市组织和实施的优秀课例征集和评审活动中,胡铁生针对“完整课例”时间长、颗粒度大、交互性不强等特点,提出用“微课例”取代普通“完整课例”的想法。课例是在“课”的基础上,增加并注重了课在“例”方面的属性与功能,它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载体,通过教师集体对真实的课堂进行系统检查(具体包括教学设计、实施、反思)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5];在课例中,“课的内容”选取教师集体在课堂教学中共同面对的难题;“课的教学设计”由教师集体完成并重点设计学生的活动与反应;“课的实施”需要教师集体参与,分工进行执教、观察课堂效果与收集资料;“课后反思”要根据观察资料,针对集体设计的教学方案的有效性,通过集体活动来进行;微课例需囊括教学反思、专家点评以及练习与测试等,而微课则不尽然,因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3.微课被赋予“创新的资源类型”

这是因为随着媒体技术与产业的发展,需要配置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且要求跟行业甚至社会资源进行更多链接与整合;但以传统的资源类型作参照,微课则现出“形似而质不同”的特征。其一,在对学习者提供的信息方面,传统资源类型营造“点”的精彩,微课则追求“面”的严整。资源是能满足主体特定需要的东西(或元素),传统资源类型如图片、文本、音视频、动画等,是通过技术手段对教学内容的再现,通常在某“点”上是出彩的:或形式直观、或传播迅速、或获取便利、或来源权威等。微课则是在相对完整的教学时间里,对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整体性、统一性、连续性的呈现。其二,在资源内容的选择与结构方面,传统资源类型强调“我想让你知道什么”和“你应该知道什么”的传播者本位的做法,微课则突出和强调“你喜欢什么”和“你想知道什么”的受众本位的标准。正是由于微课在内容、受众、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化,从而避免了传统资源制作过程中的同质化倾向。其三,微课所带来的绝不止于创新的资源类型,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本身定义了信息的呈现方式、传输载体、信息来源、传播数量及应用情境,从而在更深刻的层面上影响着特定时空中的教学关系、教学结构与教学文化。

三、专注:微课的制作秘籍

微课要求“教师”(人人可为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持续关注,达到对教学内容的细致理解、能看到掌握教学内容与发展学生智力之间的相对关系;培养出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等异乎寻常的敏感,使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纵深化方向发展。“庖丁解牛”中的“以无厚入有间”,说明经过持久的关注便能感受到皮跟肉之间的缝隙;“纪昌学射”中的“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说明经过持久的关注便能“贯虱之心,而悬不绝”。微课不是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简单加工或标准化设计,而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持续认识改进与对教学设计的精益求精过程中,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微课向学习者大量呈现的不是“是什么”的陈述性与显性的知识,而是需要场景、需要行动、需要实践才能获得的程序性与隐性的知识。其中选择知识是以对学习者有重要意义为标准的,呈现知识是以方便学习者认知建构为方法的,解读知识是以学习者的思维路径与取向为逻辑的,应用知识是以学习者的生活与使用场景为情境的等等,以使学习者对知识产生专业化的学习与认识。微课的主要制作与提供者将不再是有关专家、学者和一线优秀教师等的强大阵容,也不再是融合先进教学理论、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结构等的豪华产物,而是来自于日益活跃的草根“播客”们,正是由于他们与知识之间的长期认知互动与思维改进,才在诠释与表现时达到融会贯通与得心应手的效果。

四、个性化学习支持:微课的聚合之用

微课是为了满足单个学习者或分众学习群体在个别化学习或分众学习中的学习需求而生,或针对分众学习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中性讲解,或针对个别学习中的教学难点疑点进行深度阐释,或展示某一教学环节如课前导入过程,或是为拓展延伸课堂所学而设计的练习测试集。微课记录与呈现的是微个体对一个教学知识点、一个教学环节、一个达成能力点的阐述、示范与设计,可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导向引领、释疑解难、补充拓展的作用。而且微课是基于互联网运行与传递的,这样就能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内容、不同性用的微课聚合到一起,类似同时发生,共同支持学习者的学习,从而确保学习路径、课程和教学适合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微课的普遍应用,可适应学生背景和需求的多样化,使教育从大规模生产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并定制学习的模式。

微课支持学习者随时随地随需发生的碎片化学习,使微时间有了教育价值。学习是碎片化的,使得学习目标也是碎片化的,从而形成了微课的碎片化。微课的前提是重视每一个单一学习者的个性和学习需求,细分其个性化学习心理特征;理解与重视微课的“碎片化”,也启发我们如何把这些碎片重新归聚起来,使微课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聚合到一起,从而支持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系统的构建。从分到聚,是建立在实证数据采集分析基础上的“组合”与“套装”;分是从大量各异的微课中,根据其适用性(适用的学习科目与主题、适用的学习目标与能力达成点、适用的学习风格与需要等)进行分门别类;聚则是通过系统的流程管理,在合适的时间给合适的学习者以合适的微课,使学习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为学习者打造个性化学习系统。

如果把单个微课比作“词”,那么聚合微课就是“语句”,聚合规则系统则是用词造句的“语法”,具体包括微课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体现为微课与载体、微课的功能流程、微课教师与受众、微课与微课之间的关联方式。对于微课的呈现、利用、聚合的有效工具的打造,将成为未来微课领域新的崛起支点,从而翻开一个新的教育时代的序幕。

[1]焦建利.细数教育信息化的10大关键词[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6-7.

[2]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2):100-110.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胡定荣,等.“课例研究”如何取得实效——对七位初中教师“课例研究”经历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0(10):66-69.

[责任编辑:黄晓娜]

G424.21

A

1002-1477(2015)03-0042-03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03.010

2014-09-20

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3-JYJJ-007)。

陈晓燕(1975-),女,河北徐水人,硕士,讲师。

猜你喜欢
课例学习者教学内容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课例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