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博里镇新荡小学(223225) 徐文国
阅读教学中教师发问方式的矫治
江苏省淮安市博里镇新荡小学(223225) 徐文国
当下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方式仍存在固化、僵硬的模式。阅读教学应转变教师观念,遵循学生特点,从有效规避诱导式发问、有效规避模式化发问和有效规避体会式发问等角度,对教师发问方式进行矫治。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发问方式 矫治
提问是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悟文本内涵、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策略。而在当下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无视文本的具体特征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总是以固有的方式和习惯进行提问。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形成固有的应答系统,导致问题感知的形式化,使阅读课堂毫无教学效益可言。
《三顾茅庐》教学片断。
师: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开头进行了一段景色描写,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沉默不语)
师:小说中的景色描写不仅仅是写景,还是在写——
生:(齐答)人!
师:那你们都看到谁了?这是在谁的地方?
生:(齐答)诸葛亮。
师:是啊!这里的景色描写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其实更重要的是在写人。这就是以景喻——
生:(齐答)人!
很多课堂中,教师常常以故意强化疑问语气的方式将前言呈现出来,以搭建的现成渠道诱导学生顺势说出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导致了课堂教学始终无法向问题的深处浸润。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自然应该依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此时,教师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如果学生的思维难以达成教师的预设目标,教师切不可急于以直接告知或者变相诱导的方式,将答案“拱手相送”,而要舍得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感知的时间,并积极发挥教师的职能,通过唤醒生活经验、给予适切阅读方法等路径让学生学会思考,并自主解决问题。教师还要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借助追问引领学生不断向文本深处漫溯,从而发现文本语言背后的秘秒。
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教师整堂课几乎都在追问: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老人?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你能把你的这种理解读到课文语句中吗?
当下阅读课堂教学中,类似于这种“追问阅读成果、呈现文字依据、鼓励多样诵读”的提问方式仍常常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这样的问题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于文本和作者,配之以教师的深情朗读,课堂的情韵和氛围极易得到调整与熏染,看似情感充沛的背后依然存在着明显认知漏洞。这种侧重学生演绎性质的思维认知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事先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但如果时间长了,就会导致思维习惯的僵硬固化。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需要转化自身的教学理念,由关注文本“写了什么”向文本是“如何写”转变,结合文本特质将学生浸润在文本“全语言”的环境之中,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文本思维的逆向思考:我是如何读懂这种意蕴的——关注阅读方法的积累;作者又是运用怎样的方法将这样的意蕴表达出来的——关注写作策略。
通过这样的逆向反思,将学生关注点由原本语义学范畴转移到阅读方法和写作表达效益上,从文本语境的整体视野上来把握文本,促进其言语技能的形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片断。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谈迁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生1:我觉得谈迁是个了不起的人,因为他写出了史学巨著《国榷》。
生2:我觉得谈迁是个坚持不懈的人,因为他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不怕吃苦,精神可嘉;
师:是啊!这样的人你们一定有话想对他说吧?
(生低头无语,教师指名回答)
生3:谈迁你真了不起。
生4:谈迁,你坚持不懈的精神令人敬佩。
……
这种类似于总结陈词的心得体会几乎成为阅读教学中结课的必选动作。但是遗憾的是,每每到此,学生几乎都是统一的、模式化的口号,不仅句式雷同,连用词都几乎一样,有时甚至会使课堂陷入冷场的沉默之中。
其实,只有将人文情感的熏陶浸润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之中,才能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人文情愫的体悟置放在具体语言文字的感悟过程中,让学生潜入文本意蕴里,感受文本的言语形式,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提升。
总而言之,当下课堂充斥着各种毫无意义的程式化提问方式,教师应从自身常态课入手,为学生设置更多有效的介入文本的语言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实践、表达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刘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5)2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