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宝应县小官庄镇中心小学(225816) 于相龙
抓住文题,让阅读教学更高效
江苏宝应县小官庄镇中心小学(225816) 于相龙
课文的题目不仅仅是课文大意和内涵的体现,更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线索。在教学中,教师应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在自主质疑中感知文本大意,在对应链接中统整文本结构,在阐释意蕴中聚焦文本核心,在一唱三叹中提升文本主旨,从而真正发挥文本题目的教学价值,实现阅读教学效益的提升。
阅读教学 文题 效率
如果说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那么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窗户。课文的题目不仅仅是课文大意和内涵的体现,更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线索。阅读教学中,如果从课题入手,就能有效地开掘阅读教学的内容,提升教学的效率。
根据课文的题目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迅速进入阅读的角色。这对于唤醒学生内在的阅读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题目进行质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提问:“地球是一个星球,怎么会有孪生兄弟呢?”“题目中为什么要加上引号,表示什么意思?”“火星与地球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为什么称它们为‘孪生兄弟’?”……这些问题与课文的主要内容息息相关。教师可以顺水推舟,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自主阅读课文。这样,他们对课文的体悟也就水到渠成了。这里,课题成为学生走进课文、感知内容的有效抓手,从而对文本内容产生认知与体验。
课题不仅仅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更是作者设置文本结构的框架。面对内蕴丰盈的课文题目,教师可以链接课题与文本内容,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循序渐进地走进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提升了阅读的条理性和层次性。
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将课题划分为“青海高原”“一株”“柳”三个词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文本,把握与这三个词组对应的课文段落,有效厘清课文的整体结构。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根据题目引领学生潜入文本,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与作者的创作思路处于同一方向上,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有些课文的题目直抒胸臆,直指文本的价值主旨和情感意蕴;也有些课题相对较为含蓄,将文本的主旨蕴藏在相应的事物或者情境下。对后者,需要教师结合文本的基本内容,让学生感知文本细腻而真实的情感,洞察作者内心的情感。
在苏教教材中,较为典型的有《第一朵杏花》《爱如茉莉》等。就以《爱如茉莉》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行将结束之际,引导学生重新回归课题并积极思考:课文中描写了怎样的“爱”?这种“爱”与文中多次提及的“茉莉”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教师借助这样的问题,引领学生对文本体现的父母之爱的平淡真挚与茉莉特有的幽香进行链接,真正感受到作者借助这个题目意欲达成的目标。这样,教师将题目与课文的内蕴充分对接,将丰富的文本内涵聚集在题目中,使学生了解文体的表达艺术。
语感,是学生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直觉。作为评判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依据,语感的培养策略很多。课文题目言语简练、情感丰富,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极佳范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复地诵读,感受语言的精妙,体悟情感的真挚,让学生的语感在不断揣摩与体悟中得到提升。
例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时,在课即将结束时,结合文本的内容和主题思想设置了三读课题的环节——
师:其实萧红的童年是——不幸的、悲惨的,但她的祖父用他的全部力量把这些不幸、悲伤挡在了外面,用爱为萧红营造了一个自由快乐的园子,那就是——
生:(齐读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
师:长大后的萧红,虽然生活极度艰难和坎坷,但她的内心仍然葆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地方,那地方就是——
生:(齐读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
师:今天,我们透过文字,70年前那个可爱的小姑娘似乎仍在那个无拘无束的园子玩耍,她的一举一动依旧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柔弱的地方,那个园子,就是——
生:(齐读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
教师借助真挚而热烈的叙述言语,将原本蕴藏在文本语言字里行间的情感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浸润在丰盈的情感世界中。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对课题进行了一唱三叹的诵读,其语言也就在不断地品析与玩味中变得更加丰满。
总而言之,课文的题目虽然很小,却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树立以课题为纽带解读文本、选择内容、甄别策略的意识,充分开掘课题内在的教学潜质,从而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
(责编 韦 雄)
G623.2
A
1007-9068(2015)2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