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城县实验小学(545200) 韦春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阅读教学对教师的文本解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教材文本,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和策略?这对教师文本解读是严峻的考验。应该怎样进行文本解读,并将解读的成果付诸课堂教学实践?
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有的题目能够概括课文的大意,有的则提炼出文章的核心价值,有的是文章创作的情感线索,有的则是作者情感的积聚点。紧扣文章的题目,进行文本解读,就为教师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为整篇课文的解读提供一个良好的通道。
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已经把课文要讲述的事呈现出来——有人物,有情感,有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根据题目进行引导时,务必紧扣题目中的核心词语“发愤”进行深入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他又是怎样发愤的?发愤的结果是什么?这样抓住课文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等几个维度感知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明晰教学的基本方向。
文眼是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情感聚集点,更是作者选择材料、整合素材的中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紧扣文章的文眼进行教学,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妙用。
例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时,教师紧紧围绕一个“苦”字引导学生从住宿之苦、食物之苦、工作之苦三个方面,充分感受李时珍工作的艰苦环境。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对话描写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李时珍以苦为乐、不畏艰苦的精神。
纵观整个案例,教师始终围绕着课文的文眼——“苦”进行教学。在文本解读时,扣住文眼,就如同扣住了文本的魂魄,就能够找到解开文章表达的密码,探寻到文章的本质内涵,成功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关注课文的内容信息,而很少关注文章的表达特点。叶圣陶先生说:“文本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所起到的作用是向学生展现文本语言表达的魅力,为学生言语表达提供良好的示范。因此,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关注内容向言语关注表达转变,将关注的重心聚焦在课文所采用的表达方法上、修辞手法上,从而为阅读教学提供更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例如,郑振铎的《燕子》这篇课文在描写春天景色的时候,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向读者展现春天绚烂无比的热闹场景。在教学这一段时,就不能仅仅引导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好,还要关注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从而使阅读教学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值得学生借鉴模仿的语言价值点非常多。教师切不可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应该紧扣文本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表达技巧,在一课一得的理念下实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无视课文的文体特点,不管是文本体裁都采用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事实上,文体不同,语言表达的风格、结构的安排、材料的选择都有不同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形式不同的文体。这些不同的文体也造就了阅读教学内容的不同。因此,文本解读必须紧扣文体特点,选出切合这一文体的教学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率。
例如,教学《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教师紧紧抓住课文的文体,将解读的重心放在说明方法上,关注作者是怎样借助说明方法将埃及金字塔的特点说明清楚的。这样的解读思路,就为阅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教学实践中,教师始终引导学生关注说明方法的运用,在体会、提炼、比较、辨析的过程中,让学生切身体会说明方法所起到的表达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紧紧围绕说明方法让学生提炼、感知,并相机利用说明方法进行练笔,凸显说明文教学的特点。
教师只有多从文本的题眼、文眼、表达特征以及文体特点等多种视角潜心解读文本,探寻语言的规律,发现文本的表达秘密,才能扎实有效地进行教学,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为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