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及启示①

2015-03-01 07:08张绪忠
现代教育管理 2015年12期

张绪忠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

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及启示①

张绪忠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

社会实践因其固有的育人功能而引起各国的广泛重视。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得到了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高校的鼓励、公众和社会组织的认可、企业资助以及家长的广泛重视,多方合力构建起美国高校较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借鉴美国经验,我国应积极完善和健全社会实践的立法机制,开展社会实践辅导课程等教学方式,建立互信机制,提供更多的实习、社会服务机会,并建立合作的长效机制,从而真正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

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支持体系;实践育人;美国

美国是较早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国家,也已构建了相对完备的社会支持系统,美国高校大学生实践已经形成了政府引导、高校鼓励、公众和社会组织认可、企业资助、家长重视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生实践社会支持体系的有效经验,为我国实践育人目的真正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历史渊源

社会实践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和著名教育思想家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的理论。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志愿服务(voluntary service)、社区服务(Community Service,后来演变为服务学习,即Service-Learning)、实习(internship)等三个方面。

美国致力志愿服务由来已久,联邦政府及各级学校制订各种法案、政策鼓励青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美国政府和历届总统都非常重视全民志愿服务意识的养成,在全国成立各种服务团体。1963年,肯尼迪总统提议成立国内志愿者组织,即美国服务志愿者项目(VISTA)。这个项目呼吁志愿者花费一年的时间来帮助贫困社区。呼吁一发出,教师、工人、医生等纷纷参与进来,而处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更是跃跃欲试。“大学的使命是连接大学与社会的黏合剂,也是大学历经千年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得以成功存在的原因。”[1]大学生只有融入社会中,在与社会的接触中获得成长。志愿服务讲求奉献精神,不求任何回报,强调无偿为他人服务。处在象牙塔的大学生逐步认识到有必要突破传统大学教育的封闭状态,“志愿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并使用所学的知识来服务社会以帮助解决诸如贫困、文盲、缺乏健康保障等社会问题”[2]。后来逐渐发展为长期的行为。

社区服务是志愿服务的延伸和提升,一直以来是社区组织和学校社团所倡导的活动。1982年,“服务学习与领导国际伙伴组织”(IPSL)成立,旨在促进“服务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运行,促进其在全世界的高教机构中开展工作,提供到世界各国实习的项目。到2013为止,“已在11个国家设有‘服务学习’项目,约有来自美国400所大学及其他25个国家的4000多名学生参与”[3]。

“服务学习”成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运动。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如柏克利大学、康乃尔大学与各社区学院等,纷纷成立服务学习资源中心,将学术课程与服务加以结合,成为一种新式社会实践形式。1990年,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签署了《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积极鼓励公民参与国家服务,扩大和加强现有的社会服务项目,提供具体的社区福利”[4]。并且开展了“服务美国”计划,向全国高等教育中的示范性全国服务计划拨款,大力支持服务学习。一项统计报告显示,“全国64%的学校为学生组织或安排某种形式的社区服务活动,32%的学校把服务与学习相结合”[5]。

美国高校一直以来就有支持学生实习的传统。随着经济社会压力的增大,美国高校都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见习、实习活动,以适应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多数学生要自己申请实习岗位,学校也会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合适的实习岗位,如校内的勤工助学活动。实习活动能够使学生早日接触社会,学会服务他人,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也能学到谋生技能,培养正确的理财观念。

二、美国大学生实践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强有力的社会支持机制使社会实践在美国高校中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推广,且发展势头良好。美国高校的社会实践得到了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高校鼓励、公众和社会组织认可、企业资助以及家长重视,多方合力构建起美国高校较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

(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正确引导是社会实践顺利开展的重要驱动力

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他们把“确保所有高等学校学生对国家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现象具有分析批判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进行决策解决问题的技能”[6],作为教育目的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区服务就得到了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广泛支持。

1994年,联邦政府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将联邦攻读至少5%的经费用于社区服务活动上,从事社区服务的学生,被鼓励在社区以外的非营利社区机构进行服务。不少地方州政府也尽最大努力在财政预算中拨出大量经费支持社会实践活动。如Alpha Phi Omega(APO)是国家服务兄弟联盟支持的服务组织,在马里兰大学“主要开展参加粮食银行、清理河道和维修校园建筑、粉刷周围小学校园、植树等方面的活动”[7]。2008年,美国政府开展了账单服务行动。这将极大地扩大联邦政府支持社区服务方案的砝码。“这一账单行动的主要目标是使得社区服务在高校得以制度化。”[8]

在志愿服务方面,除了成立全国性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外,美国还出台了关于保护志愿者权益的法案,包括《国内志愿服务修正法》、《全国与社区服务法案》、《志愿者保护法》等,为各种不同年龄的人、支持服务机构和私人组织扩大了服务志愿的机会。但是美国政府并不主动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一切皆由学校、学生、社区共同组织。

(二)来自家庭的支持和理解成为社会实践顺利开展的助推器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主动参与意识作为其优良的传统在现在家庭教育中仍占据重要的位置。虽然他们对美国公共领域心存顾虑,但他们参与志愿性社团和公民组织的程度,却在大多数其他工业化国家的公民之上。多数美国人都会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他们十分赞同并鼓励子女参与社会实践。有研究表明,一些家长尤其看到潜在的社会实践的积极意义,例如,“提高学习成绩,创造更好的公民,并协助个人发展的作用”[9]。美国儿童从小就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到了大学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更加普遍,甚至依靠自己劳动赚取学费的学生也相当普遍。美国孩子成年后父母就不必承担抚养他们的责任,有些家庭除了支付学费之外便停止对孩子经济上的供应,令他们自己打工赚取生活费,由此培养子女的责任感和自立意识。

(三)企业和学校通力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美国企业非常重视与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这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使企业获得了科技创新、产品改造、提升创新能力的大好机会;高校学生借此契机,参与企业科研、生产和管理,累积社会实践经验。在美国,大学生年满18周岁必须独立,必须参与社会工作获得生活支出的费用。企业也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且能够保持长期的合作。这些活动不但有文字处理等方面书面性质的工作,也有机械操作等动手性质的岗位,形式多样化。由于美国人注重培养动手能力,并且具有热情开朗的天性,使得学生很快就能熟悉工作并与周围的同事和睦相处。不少企业会主动与高校联系,部分企业还将能够提供社会实践的岗位视为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不少有战略眼光的大型企业如花旗银行、通用公司通过提供实践岗位能降低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每年都要向高校提供资金用于教学实践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在高校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参与进来的既有中小企业,也有跨国公司”[10]。还有不少企业愿意资助学生开展诸如为移民子女提供语言培训、为伤残人士提供生活服务等方面的社会服务活动。

(四)社会实践的普遍性获得了公众和社会舆论强有力的认可

美国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持认同支持态度,社会人员也不时地参与实践活动,美国社会实践指导人员除了专业教师还有各种企业界、慈善公益机构的社会人士。教师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社会人士的加入对于社会实践无异于如虎添翼。有些实践活动也因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显得更为顺利。社会实践能够使学生早日接触社会,学会服务他人,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也能学到不少谋生技能,培养正确的理财观念以及不随便浪费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比同龄孩子更成熟,自信,将来更有可能开创自己的事业。虽然公众不太熟悉确切定义的服务学习以及服务学习概念的解释,然而,绝大多数(大约9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将支持在当地的学校开展实施这样一个计划。2008年7月的一项调查表明,有75.5%的人赞成,57%的人强烈支持并且要求所有高中学校把社区服务作为一门或多门课程来开设。

(五)学校的鼓励和认同使得社会实践常态化

美国高校历来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把社会实践获得的学分作为毕业的重要凭据。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有59%以上的高校以学分制方式来推动社会实践的开展,有35%以上的高校将社会实践课程融入到学科的活动或者课程中。除普遍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外,还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参与学校的勤工俭学,参与社区服务等。大学的教职工大都赞成和鼓励大学生参与服务学习项目,并积极进行服务学习课程的开发。大学通过学术课程、学生组织、学生生活园区等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

(六)社会公益组织的援助和支持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了延续性

美国的各类公益组织众多,其中志愿组织遍布全国。这些志愿组织把大学生作为公益活动人力资源库,大学生可以方便地报名参加社区服务。在美国,有许多社区服务的方案由慈善机构和非营利组织进行组织。再加上宗教组织,共同支持和推动着美国社会实践的有序开展。非营利组织(NPO)是指那些从事公益事业、不以追求营利为目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自“服务学习”兴起后,这些非营利组织对美国“服务学习”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大多通过经费支持的形式鼓励更多的美国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中来,大大促进了社会实践在美国的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大约有150多万个非营利组织。在资金支持上,慈善家和私人基金会都会赞助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卡勒格基金会于1995年成立了社会责任与社区中心(Center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mmunity,简称CSRC),给予哪些从事社区服务的师生提供指导与援助。洛杉矶的社区和教育合作伙伴关系办公室(OCEP)可以为美国高校的“服务学习”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服务学习”的专门知识、服务方案等。[11]

三、借鉴与启示

社会实践因其固有的育人功能而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社会实践育人机制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校与政府部门、企业、社区、家庭的多方合作,在多元动力推动下,这样才有可能打通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总体经脉。我们应积极借鉴美国的经验,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协同促进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积极推进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一)积极完善和健全社会实践的立法机制,大力宣扬实践精神

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高校缺乏完善的组织制度,对学生提要求多,指导少。第二,对实践过程及结果缺乏完善的监督检查制度,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缺乏监督,“放羊式”的管理方式,激励机制不健全,社会实践搞得好坏与否没有多大的差别。第三,社会实践工作没有形成常态化。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多数高校社会实践多集中在暑期、军训及毕业实习等短时间内,没有形成常态化,且不太讲求活动的延伸和巩固。第四,安全保障依然是个老大难题。不少高校开展社会实践的时间很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安全保障的担忧。不少高校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象征性的进行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活动,缺乏对一些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缺乏制度上的长期保障,成为制约社会实践发展的短板。大量的现实问题直接导致了当下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处于尴尬的境地。为此,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其一,政府应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保障的法律,使之有法可依。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处于‘灰色地带’”[12],他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自身权益常常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一方面是高校对社会实践的急切需求,另一方面却是政府对社会实践立法的相对滞后,这就必然产生很多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及家庭共同努力,必须及早的出台有利于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权益的法律法规,给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有利环境,必须明确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关系,明确社会实践的政府责任、家庭责任、学校责任、社会责任及个体的职责。切实保障受教育者的权利,切实起到推动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

其二,政府要把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建设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扶持公益团体的发展,加强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倡导慈善捐款。同时,要“深刻认识、大力弘扬志愿精神,积极推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朝着制度化、常态化和社会化的方向迈进”[13]。积极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大力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加强志愿服务的立法建设,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环境。

(二)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辅导课程等教学方式,促进主动沟通

从目前的社会实践现状看,高校和学生都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多数高校只按照上级下达的要求完成实践任务,对社会实践工作缺乏创新力;而学生因为“缺乏参加社会实践的主体意识”[14],对社会实践一知半解,且实践场所难以寻找,对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积极性不高。要真正解决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将专业计划外的社会实践纳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中,和其它专业课程一样列进教学计划。社会实践最好能够通过课程的方式,“融入专业课程设置和实习锻炼的全过程,才有可能确立其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方法地位,真正跻身‘第一课堂’”[15],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得到持久发展。因此,学校当务之急需要开展社会实践辅导的课程,提升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与了解,加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责任感。社会实践课程化的方案,有效地解决了当前社会实践的被动局面,促使其朝着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适应了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应该积极主动地联系服务单位,使学生切实了解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等遇到的难题,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学校也应聘请具有丰富社会经验、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企业一线人员担任社会实践导师。学校除了联系服务单位之外,与公益组织也应保持密切的关系,建立双向沟通,解除公益组织无人可用,学生无处可去的尴尬。

(三)彻底消除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误区,建立互信机制

社会实践未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认识存在片面性。大学生本人、社会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在地区和单位都是社会实践的受益者。但现阶段,部分地区、单位、家长,甚至高校,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误区。不少社会组织、地方将把接收大学生来单位进行实践看作一种负担,看不到社会实践的价值所在,因而不情愿甚至不愿意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另外,不少单位将社会实践与本部门的考核等方面进行挂钩,用各种理由进行回绝,这样势必大大限制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部分高校往往单纯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帮助地方或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思路。一些家长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不务正业、游山玩水,往往采取经济上不予支持的态度。不少地方政府由于忙于政务,“往往无暇关注和协调各方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一不能快速见效的工作。政府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方式多采取下发文件这一行政方式,缺少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和搭建社会化实践平台的实际举措”。[16]由于认识各异,重视程度不同,社会实践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严重阻碍了社会实践的正常开展。教育部门与各级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互信机制,鼓励社会各类组织、团体与学校进行深入合作,充分发挥报刊、网络等媒体的阵地作用,大力开展舆论宣传活动,强调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积极推广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让民众接受并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乐意向学生提供帮助。通过政府和学校对于社会实践的宣传,通过社会的认可,让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的大潮中去,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四)努力创造有利条件,为大学生提供具有更多的实习、社会服务机会

一直以来,高校用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往往是杯水车薪。在办学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高校的经费大多用在学科发展、人才引进方面,不可能对社会实践的投入过多的经费。大部分高校并没有专门的经费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这项活动的展开,难以真正满足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部分高校往往投入一部分资金精心组织用于有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仅有很少的学生参加这种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来,大大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现在已经有“部分地方高校设立了‘思政理论课实践专项经费’,并有逐年增大的趋向,并建立并完善社会实践经费管理使用制度,严格实行使用审批程序”[17]。但就全国多数高校而言,还远未达到一定的程度。高校社会实践经费有赖于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方能真正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

另外,在学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实践单位对大学生的实力有所顾虑以及对于单位效益的重视,只安排学生做些边缘化的工作,因此学生并不能为实践单位解决问题,继而引发单位对学生实力的怀疑,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社会实践的真正开展。单位或社会团体应提供部分更多开放性的机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大力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广泛参加实践活动,活动内容要考虑学生的所学所长,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当地群众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目前,高校与服务单位缺乏长远合作的基础,许多高校无法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因此,高校要积极主动地去争取社会资源,加强与校外企业、地方政府以及社会组织合作并且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使它们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给予长期有效的支持,建立能够使多数学生普遍参与的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五)积极建立社会实践激励机制,并积极探索学校与相关单位建立长期机制

高校要积极建立社会实践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不仅要在物质上给予优秀的个人及团队一定的经费支持,更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要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同时要积极建立并及时推进社会实践计入学分的制度,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情况记入“大学生素质拓展”和“创新与实践技能”学分中,作为对学生进行考评的依据之一;把教职工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计入工作量,作为其工作业绩考评的重要依据;高校的院系、职能处室要把“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情况作为年终评估考核指标之一,纳入学校工作目标管理体系”[18]。

要积极宣传优秀的实践成果,并积极促成社会实践成果的转化,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从而得到社会更加广泛的认可。高校更应该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出发,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列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之中,积极主动与公益组织联系沟通,公益组织也应与学校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建立起和美国类似的学校、公益组织、学生网络体系,合理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其次公益组织方面可以安排一些资深社会公益人士担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与学校共同促进社会实践这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1][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屈书杰,刘向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2]StantonTK,GilesDE,CruzNI.Service-learning:A movement’s pioneers reflect on its origins,practice,and futur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9:13.

[3]蓝采风,许为民.服务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24.

[4]National Health Service and Community Care Act 1990[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National_Health_Service_and_Community_Care_Act_1990.

[5]Skinner,Rebecca,Chapman,Chris.Service Learning and Community Service in K-12 Public Schools. Statistics in Brief[J].Educational Philosophy,1999,(11):19.

[6][美]德里克·博克.美国高等教育[M].乔佳义译.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45.

[7]On-Campus&Maryland-Affiliated Service Programs&Organizations[EB/OL].http://www.csl.umd. edu/Handouts/generallon-campus.pdf,2008-12-27.

[8]Levine P.The case for‘service’[J].Philosophy&Public Policy Quarterly,2008,28(3/4):2-8.

[9]Billig,S.H.Research on K-12 school-based service-learning:the evidence builds[J].The Phi Delta Kappan,2000,81(9):658-664.

[10]赵明刚.美国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评析[J].教育评论,2011,(1):156-158.

[11]社区和教育合作伙伴关系办公室[EB/OL]. http://www3.lacdc.org/CDCWebsite/OCEP/Home.aspx,2013-07-31.

[12]熊丙奇.学生社会实践亟须立法保护[J].中国经济周刊,2013,(30):19.

[13]廖言.大力弘扬志愿精神[N].光明日报,2014-12-29(7).

[14]张云飞,李秀红.大学生社会实践中非理性因素的渗透[J].现代教育管理,2009,(1):79-81.

[15]郝运,饶从满.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特点、实施程序及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63-167.

[16]都基辉,刘晓东,胡智林.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历程、经验和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5,(3):97-101.

[17]廖曰文.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工作的调查与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11-115.

[18]刘瑞明.突出育人主题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9-01-14(7).

(责任编辑:李作章;责任校对:于翔)

The Construction of Supporting System for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Social Practice and Its Enlightenment

ZHANG Xuzhong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

Social practices has caused widespread national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inherent educational function. American students have a long history of social practice,a supporting system has already been set up by aspects from government,families,schools,social parties,the public,as well as other commonweal organizations.Currently,in China,university students’social practice system is faced with a host of social issues ranging from imperfect system security,sided cognition,inadequate investment,all of which should get enlightenment from the effective social practice experience from the developed countries,to care and support the college students’social practice,so as to provide powerful guarantee for realizing the purpose of practice educ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social practice;social support system;practice education;America

G649.21

A

1674-5485(2015)12-0118-06

①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研究——以浙江地区高校为例”(13YJC710066);浙江工商大学高等教育重点研究项目“基于学生满意度视阈下高等教育服务品质的实证研究”(XGY14028)。

张绪忠(1978-),男,山东肥城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生,浙江工商大学高教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近代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