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趋同现象”中反思我国民办院校办学特色建设①

2015-03-01 07:08张紫薇
现代教育管理 2015年12期

张紫薇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从“趋同现象”中反思我国民办院校办学特色建设①

张紫薇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民办院校应有自己的特色,不应千校一面。民办院校办学特色趋同从“类特色”和模仿性两个角度分析具有合理性,但同时由于恶性的生源竞争、薄弱的师资力量、学校规划急功近利等原因造成趋同现象背后的盲目性,以品牌专业建设为突破口,重视培养毕业生的可雇佣性为理念,以“双师型”教师梯队为保障是消除民办高校办学特色中不合理性趋同的重要策略。

趋同现象;民办院校;办学特色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经由作为高等教育的边缘地位发展到成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民办院校开始逐渐迈向主流。民办高校进入高等教育主流竞争后,意味着其不能局限于仅仅追逐于规模效应,而应进入到内涵提升、追求个性、重视特色及创建品牌阶段。在我国,对受教育者而言,民办教育是一选择性较强的教育形式,其最大优势是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和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因此从理论上讲,民办院校应该形成不同风格,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选择。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民办院校往往受教育发展规律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相互间平均化或一致化的动态行为过程”[1],导致民办院校无论在外在形式还是在内在机构上的特征越来越趋同的现象。

一、民办院校特色建设中合理性趋同

(一)民办院校发展中的“类特色”

特色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建立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2],并非一定要“人无我有”,但要以共性为基础。刘献君提出了“类特色”这一概念,每一种类型的大学,均与其他类型大学不同,本应具有自身特有的办学特色等,但如果同种类型的大学由于相似的办学性质等原因,而呈现出大致相同的“相对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及独特的办学特征”[3],这种共同特征即为“类特色”。教育发展的最终追求是分别“向不同教育需求的受教育者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4],但现实中,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十分奢侈的,因此,以学校为单位,以学校“类特色”满足某类有特定需要的学生,将是一个规模化且节约教育资源的折中的发展道路。

依据高等学校的投资主体,我国高校可以分成公办大学和民办大学两大类,其中民办高校可以进一步分为民办本科院校、民办高职院校、公办院校的独立学院,这三种形式的民办院校在发展定位、办学理念等层面存在较大差异,但这三种形式的民办院校同为我国民办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它们具有民办教育共同特点,存在“类特色”。我国的民办院校大多属于教学型高校或者教学服务型学校,此类学院主要侧重于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相近的办学定位决定了民办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等方面不同于公办高校,具有此类院校共同特征。

“类特色”之一:教学层面“注重实践教学,侧重订单式培养”。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民办院校办学的根本出发点,因此,民办院校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较低,对其操作技能有很高的要求,重点致力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浙江树人学院为例,依据各个学科特点等特征,分别采用预制相对应的教育教学模式,如“专业职业化”、“3+1服务外包”等教学方式,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专业针对性强,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再以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其人才培养虽然以“订单式培养”模式为主,但不同专业与不同单位分别成立“青苹果班”、“皇廷班”、“SWL国际服务外包班”等,在每个特色班级中,学校和企业可以开展零距离合作办学,学校和不同企业的具体合作模式可以各有不同,学校依据各个企业的不同需求和自身教学条件,实施具有针对性和差异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标准,以增强学生的不可替代性,提升民办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类特色之二:科研层面“侧重自身研究”。受我国当前大学制度建设以及大学经费拨款方式的影响,民办院校从仅仅侧重教学,已逐渐开始重视科研对其发展的重要作用。科研不仅会为民办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的教育经费,还可以为其内涵式发展提供原动力。由民办院校的科研现状特征可以看出:首先,民办院校科研机构逐渐增多,科研成果逐年增加。其次,民办院校的科研成果的针对性逐渐增强,民办院校的科研侧重对民办教育制度建设、民办院校教学实践现状等问题的探讨,尝试试图通过科研进一步提高民办院校自身的教学水平,或者力图通过科研成果对民办教育制度政策等产生影响,以促进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如南昌理工学院在教学和科研相互关系的处理中,坚持“以教学质量求生存,靠科研创新促发展”为宗旨,将科研视为制约院校建设与发展的瓶颈。

(二)民办院校发展中的“模仿性”趋同

民办院校特色存在“模仿性”,这是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种阶段性结果,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认为竞争是高等教育出现多元化趋势和院校特色趋同的主要原因:首先,不同院校虽然均在同一高度教育体制下,但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的成果不是完全相同的,地位相对比较低的学校或部门,往往采用‘边际差别’的策略以求在激烈的竞争市场获取最大优势,因此造成不同学校间的特征和差别更具多元化。其次,高等院校之间互相竞争,也会引起地位相对较低学校对较高学校地效仿,盲目地模仿一流大学的办学特色和教学模式等,实践结果中造成“第二流及第三流院校、新建院校和教育部门逐渐向尖子院校的学术形成及风格、课程以及办学标准方向发展”[5]的现象,因此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又致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之间的差别逐渐缩小。在我国,民办教育起步较晚,发展尚不完善,社会认可度不高,民办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上,均不如公办院校,特别是“985工程”或“211工程”等重点院校。为了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实现自身合法化,争取更多的财政和社会资源,减少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民办高校在发展起之初会向着国内外知名高校办学风格、理念甚至是校园建筑风格靠近,努力提供类似于公立院校的教学条件、教学模式等等值教育,办学特色自然趋同于公立院校。独立学院在这方面更为明显,它们以重点大学为依托,其教学风格、管理体制等个性特色往往直接模仿母体高校体制特点,并借母体高校的声誉迅速提升本校社会地位及影响力,为自身进入良性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民办院校特色建设中盲目性趋同

(一)盲目性趋同现象

创立文化层面兼具差异性和特异性院校,具有办学特色的学校“在文化的各个层面——精神、制度、行为及物质设备上”[6],均需区别于与其他层次或类型的学校。基于此观点,具有办学特色的民办院校需要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教学方式等层面表现出鲜明个性化和异质性特征。在学术研究领域,各个研究者从民办院校办学特色的不同视角和侧重点出发展开探究;在实践办学领域,各个民办院校管理实践者也从不同维度建设发展院校特色,民办教育研究者或实践者对办学特色的理论认识和实际操作可能存有差异,但他们普遍将“独特性”作为评价某个院校办学特色突出与否的首要标准。民办院校在特色形成过程需要借鉴、模仿其他高校,学习模仿最终应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但我国民办院校特色发展却往往仅仅停留在模仿阶段,造成的结果是:不但同层次或同类型院校之间办学特色大致类似,甚至连不同层次或类型(如本科与专科层次等)院校之间办学特色也几近相同,[7]民办院校逐渐失去了大学个性与特色,形成“千校一面”的局面,这种盲目性趋同使民办高校面临逐步被公立大学“同化”的危险。

第一,办学理念层面,当下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民办教育本身处于劣势地位,为了克服不利因素对自身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提升社会声望,民办院校往往盲目跟风、避实就虚,采取不遗余力、名不副实的宣传策略,如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注重“英语+计算机”模式,重视提高受教育者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等,这些特色通常仅仅成为一种口号,但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实现院校的教育基本特征和内涵。第二,专业设置层面,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地方性职业需求,民办院校往往依照某一特定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建设状况设置相对应的专业,如计算机、外语、经管专业等,以致绝大多数院校盲目将外语、计算机及经管类专业设置成自身“特色”专业,有时为了适应新形势,有些学校甚至会时常更替传统的专业或科目,开设适应市场和人才发展变化的新专业,并为此投入过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到“流动性”专业的建设中,以致特色没有真正落实,反而因专业重复建设引起教育资源地大量浪费。第三,学校管理体制层面,民办院校由非政府机构或个人投资建设而成,办学主权属于社会组织或个人,因此民办院校的管理模式主要为“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全面负责制”,这种体制相比公办高校更为灵活、更为自主,但这种体制会因赋予校长过多权利、用人机制太过灵活等特点而引起诸多问题:民办院校在师资管理方面,因人才引进、师资薪酬管理等不足,会导师兼职教师数量过多,教师年龄层次分布不均等现象,因此师资队伍呈现流动性强,稳定性不够整体特点;民办院校可以将企业中先进管理理念引进高校,但过于追求效率以致忽视了学校的育人本质。如部分民办高校实施封闭式管理方式,缺乏灵活自由的学习氛围,抑制了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养成。学校和企业具有根本性的差异,企业通常以追求利益为首要目标,而学校教育需要以人为本,如若我们盲目地将仅适用于企业的机械化或模式化管理理念和方式引入学校,可能并不会有效提高学校教书育人的质量,不利于民办院校教育特色地形成。

(二)盲目性趋同现象归因分析

第一,民办院校恶性生源竞争。生源对民办院校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生源数量和质量的争夺是民办院校每年的工作难点和重点。与公办学校不同,民办院校在生源质量上的竞争很难占有优势,所以民办院校必需采用多渠道、多层次招生策略,通过各种手段扩大招生范围,力求在能够保证生源数量的同时,还可以相对提升生源质量。民办院校盲目致力于生源数量的竞争导致生源质量相对较差,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个性化特征反而更为突出,个性张扬的学生对教育的需求体现出多元化倾向[8],他们通常不愿把自己仅仅当作一名受教育者,更愿意将自己当成独立的“消费者”,他们将学校不仅仅当作为接受教育的场所,而是当成提供教育服务以满足自身教育需求的地方。民办院校为在生源竞争中获胜,不断开拓一些所谓的“特色课程或者项目”等,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吸引生源,因此,“计算机+英语”、“校企合作”等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等争相成为民办院校办学“特色”。这些“特色”在民办院校办学中通常是一种招生宣传噱头,民办院校的教师和管理者在教学和管理中并没有落实实施,民办院校的学生也没受益于诸多形式化和口号化的办学特色。

第二,薄弱的师资力量。管理者和任课教师作为实施办学特色的主要实践者,师资队伍为教育特色建设的重要环节。而绝大多数的民办院校管理者、任课教师采用兼职聘任的方式从公立高校引进而来,他们大多是一些退休老教师和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造成民办院校的管理者、任课教师中来自公立高校兼职教师过多,而能够胜任民办院校教学和管理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这样的师资队伍往往不能接受或主动落实民办院校的特色理念,他们在教学和管理中依然仅仅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输,忽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过多的兼职教师不利于民办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反而容易引起民办院校特色与公立高校的趋同;而数量相对有限的专职教师往往因教学压力和评价体制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实施民办院校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切实实现民办院校的办学特色等。

第三,特色建设急功近利,忽视长远规划。我国民办院校特色建设往往基于学校主要领导者对民办教育的片面认识及模糊定位,在特色建设中不是从院校整体发展过程中,分阶段逐步地设置短期目标,而是盲目追逐国内外流行的教育思潮,片面追求与国际接轨,复制照搬名校培养模式,这与特色形成规律是相违背的。在办学特色建设过程上,很多民办院校仅仅看重短时效益,往往侧重建设一些急功近利的特色项目,忽视整体发展趋势和特点,再加上民办院校经费来源渠道单一,资源配置不充足,民办院校投入某一特色建设后,已无力关注其它办学特色的建设和发展,导致民办院校办学特色整体特点被替换或流失。如很多民办院校投资大量经费致力于校园环境规划、广告宣传与招生代理机构管理后,很难再投入充足经费到师资的人才引进以及学生人才培养等特色建设层面,更无暇关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规划特色建设,不利于民办院校稳定有序地发展。

三、民办院校“趋同”中的特色建设

(一)特色专业中突出品牌,以品牌专业建设为突破口

特色专业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民办院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可以反映出一所学校的特色优势。教育部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中,将“特色专业”这一概念明确界定为“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可见,特色专业如同各个院校的“名片”一般,特色专业的数量愈多,质量愈高,则其整体实力愈强。特色专业作为学校形象的象征性符号,亦成为学校提高社会认可度的重中之重,因此很多学校将特色专业作为办学特色建设的关键策略。[9]但特色专业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自身形成规律的,是一所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市场需求,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方面保障的前提下长期建设的结果。针对我国的民办院校,大多数属于教学型院校,肩负着为某一特定地域经济建设输送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因此减少专业重复设置,逐渐调整及优化学科结构,不断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为民办院校发展办学特色的主要渠道。

针对当下民办高校特色专业趋同问题,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应一方面继续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另一方面则需不断增强特色专业的不可替代性,逐渐形成本校品牌专业。所谓品牌专业指“专业条件、改革成果、建设和管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等达到一流水平的专业”[10]。不同于特色专业,名牌专业主要特征为:品牌专业在层次上稍高,一所高校的特色专业数量不限,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但其品牌专业数量有限,通常为一个;“从商业营销角度看,品牌专业是能够占据更多消费者的、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专业”[11]。如钟山职业技术学院,该学院针对江苏社会老龄化的趋势,设置老年服务与管理等有关科目,重点建设老年服务特色品牌专业,并以此专业的建设带动学院综合快速发展。综上,品牌专业蕴含学校办学理念和文化,把品牌作为一种标志,以品牌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增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将是民办院校在“趋同”中建“特色”的关键。

(二)实践能力中重视可雇佣性技能,培养毕业生的不可替代性

毕业生就业状况是评价民办院校办学水平的关键参考标准,考生个体及社会大众对民办院校毕业生数量及就业质量情况尤为关心。民办院校办学者尽一切努力培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当作招生宣传以获得公众认可度的重点指标。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关键在于侧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形成,重视英语、计算机教学,增加实际训练机会,校企合作办学为民办院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如同为计算机专业,民办院校采取减少理论知识讲授时间,增长实验实训时间,受教育者在校期间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提升他们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提升其在日后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同于公立高校,民办院校更突出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特色,致使民办院校学生尤其是职业学院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已是绝大多数高校意识到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实践能力培养中重视可雇佣性技能,增强毕业生的不可替代性将是民办院校在趋同中“存异”重要战略。可雇佣性技能“是一个比就业能力更丰富的概念,它不仅指一个人获得就业所需的技能,还指他在一个繁荣的、动态的劳动力市场维持和发展职业,获取新职业所需要的长期能力”[12]。在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对提升大学生的可雇佣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出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等指标体系,与国外高等教育相比,我国高校忽视对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培养,这为民办院校特色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13],如果哪所民办院校能够积极学习国外可雇佣性教学理念与经验,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策略,将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培养融入课堂之中,而不是流于各种口号化的办学理念。

(三)“双师型”教师梯队建设,以教师为保障

教师是民办院校办学特色的实践者,没有雄厚的教师队伍,再新异的办学特色也只是空谈,教师是民办院校办学特色“同中存异”的保障。针对当前民办高校不断被公立高校“同化”的风险,民办院校应努力建设一支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我国“双师型”教师大量缺乏的状况下,民办院校可以在全校范围内专业教师队伍中,将“理论型”教师、“技能型”教师、“双素质”教师三者的数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教师队伍在整体上具备双师能力,不必奢望每位教师均是“双师型”教师。民办院校可以采取引进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等措施,加强建设本校“双师型”梯队,保障本校办学特色切实落实。

[1]张清.高校趋同化发展缘由的组织社会学透视[J].教育评论,2006,(5):7-10.

[2]李立国.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几点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06,(10):22-23.

[3]刘献君.论大学办学特色的创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2,(1):51-56.

[4]秦玉友.教育发展浪潮与中国教育政策的多层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12,(Z1):1-7.

[5][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45.

[6]李泽彧.关于大学办学特色的一点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2,(1):22-24.

[7]张紫薇.我国民办院校特色现状调查分析及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4,(8):91-96.

[8]魏治国.民办高校学生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4):14.

[9]王保华,张婕.关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2,(5):30-34.

[10]张金贵,宁宣熙.论品牌(特色)专业与高校核心竞争力[J].经济师,2005,(8):8-9.

[11]王保华,张婕.关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2,(5):30-34.

[12]钱铭,汪霞.澳大利亚高校可雇佣性技能的培养——以墨尔本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2,(3):52-56.

[13]孙巍,韩伟,李美旭.中外合作办学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4,(8):98.

(责任编辑:于翔;责任校对:李作章)

Refle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Private-owned Colleges in Terms of Convergence

ZHANG Ziwei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A private-owned college should have its own characteristics,without a routine pattern observed.It is reasonable of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in private-owned colleges with both category characteristics and copycat perspective.But beyond that,convergence is self-conscious because of a strong competition for resources of students,the weakness of teachers and seeking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benefits.As to the blindness of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three methods are put forward:mak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rand major as the breakthrough;overvalue and training graduates employability skills for the concept;ensured by double-qualified faculty team.

convergence;private-owned colleges;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G648.7

A

1674-5485(2015)12-0083-05

①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大学层面本土留学的价值识别与风险控制”(BIA130084);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民办高校定位、特色与发展研究”(BIA060038)。

张紫薇(1986-),女(回族),山东聊城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