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途径辨识——基于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的案例研究

2015-03-01 06:16张立飞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高技能技能人才

张 弛,张立飞



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途径辨识——基于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的案例研究

张 弛,张立飞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35)

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途径与企业场域关系密切。企业所处的宏观产业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的多重因素对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基于企业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经验与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的案例分析,工学整合式学习、分散式学习、生产实践过程学习、团队协作学习是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形成途径。

企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途径

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情境性学习需要在企业场域中完成,企业的实践化场域富含诸多积极促进因素,成为能力形成的多重途径。企业所处的宏观产业层面和企业内部的微观层面的多重因素和途径对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基于企业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经验,通过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的典型案例分析,获取企业所处的宏观产业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的多重因素和途径对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一、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途径层面分布

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与企业场域关系密切。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而言,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形成过程就是高技能型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企业培训以及工作实践过程为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成长提供了多种发展条件,潜在的高技能人力资本和具体的生产要素相结合之后,职业能力逐步完善,进而转化为具有现实价值的人力资本[1]。职业能力形成是贯穿高技能人才一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在企业工作岗位中的“干中学”对职业能力形成产生的积极影响。企业中的高技能人才不仅是职业能力的输出者,同时也是职业能力的学习者。高技能人才通过形式多样的企业教育机会,在获得劳动收入的同时完善着自身的生存能力、生长能力和生成能力。因此,企业所处的宏观产业层面和企业内部的微观层面的多重因素对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成为能力形成途径。

1.宏观产业层面对职业能力形成的影响

从宏观的产业层面而言,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提升受到生产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与影响。首先,产业技术技能的进步以及高技能偏态性为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提供了良性的宏观发展条件。生产技术的进步倡导了高技能的偏态性[2],即技术水平的提升引领着技能的高端走向。在高技能偏态性的倡导下,高技能型人力资本成为产业之急需,高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提高[3],其职业能力培养投资回报率提升。于是技术进步造成了工作机会和收入的差别[4],这良性激励了潜在人群和企业方重视并追加人力资本投资[5],积极进行高技能人力资本积累和职业能力培养活动[6]。高技能型人力资本积累助推产业界的偏态式高技能发展,从而形成对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高水平要求,促动了新一轮的人力资本投资和职业能力建设[7]。其次,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发展产生正效应。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产业结构发生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战略性调整与升级,这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态势对人才产生结构性需求,使高技能型人力资本增值。当前就业市场中,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供应的数量比例为2.5倍,而且高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总量中的份额为4%,因此,高技能人才的较大缺口,对经济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障碍[8]。产业结构升级与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非匹配性现状[9],形成了尊重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社会环境[10]。

2.微观企业层面对职业能力形成的影响

从微观的企业内部层面而言,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性和训练性的能力培养形式,积极影响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形成。企业是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消费主体,按照雇主角度的“谁受益、谁投入”原则,企业对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教育与培训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运行活动[11]。

企业层面的在职培训为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创造积极因素。首先,企业教育形式符合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实践性创造条件。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过程性规律与机理,表明能力需要在企业工作岗位的历练中逐渐成长。职业能力形成是从初级动作能力到高级的知性素养生成的系列过程,是高技能人才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过程,这些需要在企业实践中完成,需要个人努力与大量的工作实践相结合,通过与生产资料以及生产工具的配合,研习、训练并升华各项能力。其次,企业教育符合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创新性实现条件。企业在职培训具有对象层次和培养方式的多样性,面对工作实践的操作性和技术性的问题,技术技能攻坚环节必不可少,因此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创新能力在企业生产各个环节尤为重要,企业培训都成为创新性能力的发挥场域和养成条件。再次,企业教育为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提供保值和增值保障[12]。企业教育是高技能人才在工作中反复应用其技能,不会造成因人才闲置而技能退化和人力资本贬值,实现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水平保障,即人力资本的保值效应;另一方面,随着企业生产技术和工艺的进步,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也随之发展,进而人力资本价值逐渐提升,实现增值效应[13]。

二、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途径

企业对于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产生积极影响,“干中学”、在职培训、生产实践过程、团队协作等都成为重要的途径。本研究通过近五年来中华技能大奖获奖者及其所在企业的主要事迹和访谈报道,分析提炼出企业环境因素影响下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途径。

1.工学整合式学习

工学整合式学习与教育是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保障并提升生产效率和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是现代企业和高技能人才之间内部契约式的培训与教育。企业和高技能人才达成的外部契约是聘用关系,是企业从外部购进高技能型人力资本。工学整合式企业学习与教育对开发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升素养水平并保持企业品牌形象都具有关键作用[14]。相对聘用关系的外部契约形式而言,在职培训是企业和高技能人才之间交易成本相对较低的契约形式[15]。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白国周是中平能化集团七矿开拓四队班长,他的成功得益于企业内的工学整合式教育和人才培养战略。中平能化集团十分重视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成长,每年定期开展各专业岗位的员工培训和技能比武,并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基地,从中发现并培养高级技术技能精英。白国周通过煤矿班组现场安全管理的技能培养,开创了“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并全国煤炭类企业推行[16]。

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王宝贵和中华技能大奖得主、全国劳动模范张文市都是是开滦集团的“名人”技师,他们的事业成功离不开开滦集团的创新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程、转型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培训工程、“金蓝领”高技能人才培养等企业教育战略。首先,开滦集团开展“头脑风暴”模式的专业知识储备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通过“培训、练兵、比武、晋级”的方式提升职工的职业技能与能力水平,为创新打下坚固的根基。2012年度,集团开展专业技能培训8 896期次,共计27万人次。王宝贵高度认为集团为职工开展的技术技能比武和培训活动,不仅面向年轻职工,对于老职工们也具有很高的教育和学习意义。其次,开滦集团创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由张文市任职工作室的带头人,这成为高技能人才的技能培育平台,形成了高技能创新项目的开发基地,同时培养了多位“燕赵技能大奖”、“燕赵金牌技师”、“河北省技术能手”、“河北省五一奖章”等技能创新能手[17]。

2.分散式企学习

分散式学习是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二,对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获取以及职业生长和生成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散式企业学习,高技能人才掌握了本岗位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并注意积累行业通用的技术经验和管理交流方面的能力,形成自身的“干中学”技巧、稳态的学习习惯和明确的阶段性的学习模式,将学习合理的嵌入生产和工作中,并且逐渐提升终身学习的意识,成为企业工作进取的动力支撑。

中华技能大奖得主、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齿轮压缩机车间副主任徐强,在企业工作中抓紧向师傅请教、向专业理论书籍请教等学习机会,通过自己的摸索,钻研机械齿轮加工技术的相关说明性文件和观摩生产工序,掌握了先进仪器设备的操作技术和工艺流程,并提出生产操作的改进策略和优化的工艺方法[18]。

中华技能大奖得主刘晓东是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轧板分厂热轧车间热轧机乙班班长,作为自动化设备的主操纵手和高级技师,他提出企业中坚持学习是技能与能力成长的关键,是事业成就的重要路径。刘晓东通过“干中学”刻苦丰富关于热轧机操作技术的理论,并在实践工作中注意总结热轧机优质操作法方面的经验,成为铝加工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尤其面对我国铝加工生产工业的国宝级设备——热轧机,刘晓东经过艰苦钻研合金的轧制技术,他带领技术攻坚小组,改良合金材料的轧制工艺,确保了国家重点某型号工程的生产进程,并为东轻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

全国劳动模范、中国技能大奖得主龙景庆,是江汉石油管理局测录井首席技师,1997年开始测井仪检修工作,经过7年工作至于的努力钻研,拿下了令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授和专家都刮目相看的“改进测井一次成功率”课题,并改进了JSC-801双侧向测井仪的操作和检修工艺,大幅提高了生产作业的效率。通过多年工作中的学习进取,龙景庆先后完成了14项科技成果,创造了百万元以上的经济价值[20]。

3.生产实践过程学习

生产实践过程学习是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三,是专业技能的形成和提升的关键环节。生产实践过程学习是通过反复学习和训练的动态强化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相关。一方面,生存能力的形成需要和企业的生产一线紧密接触,高技能人才才能够充分认识和熟练驾驭工具设备,并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逐步掌握工作的流程方法和技巧,达到手脑并用,在此基础上锻炼和提升职业生长能力和生成能力。另一方面,企业的动态生产环境要求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全面的现场化作能力,这需要高技能人才长时间的实践性领会和积累。因此,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的必经之路是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学习。

中华技能大奖得主、全国劳动模范张文市是开滦集团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解决能手。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他勇于摸索进取,细心观测设备运行的规律,分析研究设备的故障问题,在工作岗位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记录自己的改进想法。多年的实践工作积累造就了现在的成绩与能力。

中华技能大奖得主彭毅是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飞机无线电雷达安装试验工、高级技师。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他创造了多项业内奇迹。在国家“七五”重点工程Y8C型机大改的生产和研制中,他发明了一套工装设备,解决了大部件运输过程中的飞机机体变形问题;在运八某机型的生产过程中,支架发生整体铆接位移,致使其无线电装置难以就位,彭毅悉心钻研并,提出并实施天线阵安置尺寸的改进方案,使飞机生产任务圆满成功[21]。

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李文玉是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高级技师,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工人技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在工作中勇于研究国外先进设备的运行和维修状况,全面发展设备掌控能力。面对企业上百台国内外先进的数控机床设备及其构成的现代化数控生产系统的维修工作,李文玉带领他的团队克服设备手册资料缺乏和系统配套组件难购买等困难,攻克了数不清的维修难题,确保了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有一次是企业引进的西德PTIS—1250十米卧式大型数控车床系统发生故障,西门子公司的专家多次修护却仍没有解决故障问题。经过李文玉80个小时的内外部检测,最终找到故障源头——系统内部的PLC指令程序错误,通过软件的修缮和测试,恢复了数控设备系统的运行[22]。

中华技能大奖得主李万君是中国北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的技能“大师”,在高速动车组列车的研制和生产一线,他攻克了多项关于机车转向架的技术技能课题,并与西门子公司的技术专家合作评定转向架焊接工艺、研制符合欧洲焊接标准的部件、制定相关焊接规范手册指导生产实践。李万君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开发了20余项转向架焊接技术方法,并在生产中推广,为企业创造价值累计800万元[23]。

4.团队协作学习

团队协作学习是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之四。企业的工作团队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个体的职业能力成长离不开集体的培养,只有在具有凝聚力的团队中勇于发挥技术技能骨干的力量,建立相互信任和合作的默契,不断发展自身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中华技能大奖得主徐强是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齿轮压缩机车间副主任,只有技校学历的他,成为囊获“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中华技能大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的大满贯级的高技能人才典范,并且是国内齿轮加工技术领域的技能专家,除了自身的努力钻研,和他所在团队的协作与培养密不可分。徐强在带领的生产班组中营造和谐的团队合作氛围,被称作“徐强班组”。在这样的团队协作环境中,徐强和班组成员的职业能力建设高效率提升,职工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生产并升华着自身能力[24]。

第十一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奖者张忠是南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的电焊工、高级技师。在铁路提速机车青藏高原机车、中央专用机车和出口机车等重点项目的研制中,构架、总风缸等重要关键零部件的焊接“主攻手”就是他。2011年,“张忠工作室”成立,以团队形式技术攻关焊接技术,并搭建研修平台、传授技艺,培养焊接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张忠工作室”获得“江苏省十大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25]。

[1]龚丽.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价值增值分享的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2]Mark Doms, Timothy Dunne, Kenneth R. Troske. Workers, Wages, and Technology[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2(1):253-290.

[3]Tan H, Batra G. Technology and firm size-wade differentials in Colombia, Mexico, and Taiwan (China)[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7,11(1):59-83.

[4]P.Du Caju, C.Fuss, L.Wintr. Sectoral differences in downward real wage rigidity: workforce composition, institutions, technology and competition[J]. Journal for Labour Market Research,2012,45(1):7-22.

[5]Bils, Mark,Peter Klenow. Does Schooling Cause Growth?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 90(5).

[6]Eve Caroli,John Van Reenen. Skill-Biased Organizational Change?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British and French Establishment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1,116(4).

[7]盛欣,胡鞍钢.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人力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29个省的面板数据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6).

[8]刘丽彬,陈怡安,刘璐宁.产业转型背景下高技能人才供给失衡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

[9]孙嘉丰,冉小毅.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探索——以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7(9).

[10]吕宏芬,王君.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关联性研究:浙江案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11]叶亮军.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五力”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12).

[12]安应民,吴志强.国企人力资本的保值与增值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

[13]Rossett A. That was a Great Class, but…, [J].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1997(7).

[14]CARTEL A P. Productivity gains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employee training programs[J]. Industrial Relations,1994(33).

[15]杨爽.企业培训投资在地区知识积累能力形成中的门槛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2012(8).

[16]王扬,刘冰,杨跃彬,时达.白国周荣获第十届“中华技能大奖”[N].中国煤炭报,2011-02-25.

[17]李晓辉,白文刚,董泽民.从“小火花”到“大智慧”的跨越[N].科技日报,2013-11-08.

[18]霍连明.高技能型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

[19]王强,杨征.金牌合金掌控人——记第十一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刘晓东[J].中国有色金属,2013(1).

[20]周春华,张淼,胡友彬.龙景庆:普通工人“追”到中华技能大奖[N].湖北日报,2011-12-08.

[21]张秀.脚踏实地勤钻研平凡岗位写人生——记全国劳动模范、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高级技师李文玉[J].中国职工教育,2011(5).

[22]苑丹. “工人院士”李万君载誉归来[N].长春日报,2011-02-27.

[23]韩晖.我市张忠荣获中华技能大奖[N].常州日报,2012-12-23.

(责任编辑 燕 艳)

Identification of Formation Approach on High-skilled Talents’ Vocational Ability——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Chinese Skill Competition Winners

ZHANG Chi,ZHANG Li-fei

(Xingtai Polytechnic College, Xingtai , Hebei 054035, China)

Formation approaches on high-skilled talents’ vocational ability keep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enterprise field. Multiple factors of enterprise have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n formation of high-skilled talents’ vocational ability, which come from macroscopic and microcosmic layer. Based on high-skilled talent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case studies of Chinese skill competition winners, various learning approaches have been formation approaches on high-skilled talents’ vocational ability, such as combination of work-and-study, distributed study, practice of production, group collaboration.

enterprise;high-skilled talents;vocational ability;formation approach

G710

A

1008—6129(2015)02—0027—05

2015—03—05

2014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转化学习研究——基于社会流动视角”编号: HB14JY069;2012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内涵、目标定位及培养途径研究”,课题编号:2012GJJG031。

张弛(1981—),女,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高技能技能人才
人才云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劳动技能up up!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