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中三年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力

2015-03-01 00:58程才玲
学语文 2015年3期
关键词:鉴赏力诗歌分析

□程才玲

利用高中三年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力

□程才玲

高中诗歌教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要立足高中三年时间,分阶段设置教学目标和方法,高一培养兴趣,高二拓宽视野,高三对比教学,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力。

高中;诗歌教学;鉴赏力

诗歌是极为精炼的艺术,其语言极具跳跃性,含蓄性,在表情达意上往往较为隐晦。因此,诗歌教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既有情趣又有难度的一个版块,不能凭借一朝一夕之功,应该立足三年,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学生要有一定诗歌阅读量的积累,也要有阅读方法的总结。

高一,立足学生实际,克服畏难心理,培养学生兴趣。

许多高中生对诗歌学习没有兴趣,加之阅读上有障碍,于是对诗歌有畏惧心理。因此,高一阶段,教师的入门引导尤为重要。

一是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读。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是现当代诗歌《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四首诗歌,或以情感胜,或以意境胜。学习这一单元,主要就是读,个人读,集体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在读中,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

二是看。教师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情景。在提高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把学生带入诗歌描写的境界,令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心灵上感受到诗歌深切的含义,领会诗歌美好的意境,获得心灵的震撼,更能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三是讲。教师要作深入浅出的讲解。必修二的诗歌单元是古诗,学生学习有了难度,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解字词,讲背景。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了解了屈原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他“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崇高伟大;了解了中国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配准则,才能理解焦刘二人爱情的无奈与悲壮;了解曹操的理想,才能理解他对时光短暂的感慨,求贤若渴的心情。

高二,引导学生自选自读自赏,扩大阅读量,拓宽阅读视野。

学生有了一定的诗歌基础,高二应指导学生自学。

“每日一诗”,利用语文课的5分钟,让学生讲解自己喜欢的小诗,内容不求面面俱到,就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等,分析其最突出的某个特点即可。

“日积月累”活动,让学生收集小诗,试卷上、报纸上、教材里的……要求学生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分析同类诗的特点,学会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

总之,高二一年,我转而以学生学为中心。让学生多读,多看,多积累,多思考,多分析,由被动转主动,成为学习诗歌的主人,欣赏诗歌的水平会慢慢提高。

高三,找准欣赏点,进行诗歌对比教学。

到了高三,学生要面对高考,学会对比分析诗歌,是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对比分析可从宏观入手,即从文学史的角度对比分析——比较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如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后期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可以了解词人在不同的生活状态下创作的不同风格和思想情感;比较同一诗人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比较不同时期的诗人,如将同为豪放词人的苏轼和辛弃疾对比;比较同一时期的不同诗人,如将同为盛唐代表的李白与杜甫对比;比较不同时期同一题材的诗歌……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也可以帮助他们体会诗歌的多样风格、丰富情感和多彩手法,给学生思想上和方法上的启迪。

对比分析可从微观展开,找准诗歌的关键点展开具体比较。李白南游吴越,写了两首诗《越中览古》和《苏台览古》,两首诗题材、主题一致,但写法上自有不同。《越中览古》前三句写昔日之繁华热闹,结句转到今日之荒凉冷落,前后对比,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不言自明。《苏台览古》开篇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与清新的杨柳作对比,不变的明月与已逝去的吴宫人又一对比,明写今日之荒凉,暗示昔日之繁华。两诗对比欣赏,可比点很多,内容、感情、意象、用词等等均可。

(作者单位:安徽省明光市第二中学)

[责编芮瑞]

猜你喜欢
鉴赏力诗歌分析
诗歌不除外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诗歌岛·八面来风
基于国画教学中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努力培养审美能力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论心理素质在扬琴演奏中的培养
浅谈如何培养美术鉴赏力和提升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