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助生成长

2015-03-01 00:58钱以霞
学语文 2015年3期
关键词:苏洵项羽语感

□钱以霞

诵读助生成长

□钱以霞

诵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诵读;教学

有效教学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应运而生的一个新理念,是能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教学活动。当然,提高教学的实效也正是我们教育者的追求。

但是,当今的语文教师(包括一些名校名师)在应试教育的指挥鞭下,教文言文重讲解轻诵读,仍醉心于对课文微言大义的分析,大用早已被叶圣陶、吕淑湘等前辈批判的逐句翻译的方法。他们讲出了自己的高深学问,却耽误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大好时光,造成了语文教学高付出低实效的局面。这里既有观念的问题,也有习惯和操作技术的问题。可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逐字逐句串讲翻译,满堂灌的方法显然已经不适用。表面上看,学生像完全懂了,但却是一种不动脑筋地获得,一种被动地接受,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也就产生了厌倦情绪,真所谓“想说爱你——文言文,不容易啊”!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返璞归真,且要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诵读这一优良的传统教学方法,重新审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注重课文的诵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古时候,无论是京师的太学,还是乡野的私塾,在语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诵读的运用。诵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可以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了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

所以有一次笔者在研习两位老师同教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六国论》——同课异构的教学视频时,其中一位老师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法让我眼为之一亮,耳为之一震。这位老师在初步感知环节让学生齐读去感受苏洵政论文的气势,深层感悟中让学生默读去静心体会苏洵写作本文的主旨,其间又穿插单个读与小组读的方式去解读“赂秦而力亏”与“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内涵。用这位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学生在再三再四的诵读中识字、会意、明理、知法(即了解文本思路,借鉴作者论述的文章布局以及感悟文本中蕴育的作者情感),同时也在诵读中积累、感悟、提高。诵读中学生才能真切体会苏洵的感慨万千的叹息声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这样方可体会文言文教学的言、文并重的特点,文言文教学才能落到实处。当然,教学中这位老师倘若能在多创设阅读方式,比如名家范读,配乐朗读;诵读时再多点激情,即能将这“诵读”真正落到实处,效果定会更佳。

为此,笔者在教学《项羽之死》时就进行了诵读教学的尝试。本文是司马迁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项羽,情节性较强,项羽的语言极具个性。课前,提醒学生提前通过阅读进行整体感知;课上,首先提示学生依据诵读三步走:读准字音,断好句读,读出感情。另外,“慷慨悲歌”这一出则让学生配乐集体诵读,不用多说,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末路英雄的那种无奈、悲凉以及其多情善感的性格;“东城快战”这一幕分小组诵读,学生在听读中就能感知项羽的骁勇善战以及恃勇自负的性格;“乌江自刎”这一精彩片段分角色诵读,学生深切感知项王的知耻重义、心地善良、视死如归的性格特征。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也很轻松,教学的有效性也得以体现:学生的愉悦神情说明了一切。

总之,笔者觉得诵读可唤起美感、引发兴趣;诵读能锻造想象、激发创造;诵读会增强语感,提高表达;诵读易体会内容、把握感情。以后教学中,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多尝试“诵读”教学,诵读助生成长!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中学)

[责编曲辰]

猜你喜欢
苏洵项羽语感
苏洵发愤读书
苏洵焚稿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论苏洵的史学成就
苏老泉大器晚成
梦遇项羽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