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生,朱清华,张金明,张彩霞
患者女性,58岁,主因截瘫6年余,高热伴会阴部脓性分泌物半月入院。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伴会阴部分泌物。分泌物起初为稀薄液体,后转为红色脓性物。就诊于当地县医院、市医院,均诊断为“泌尿系感染”,给予大剂量抗生素治疗1月余,无明显效果,遂来我院就诊。患者6年前因T12胸椎结核致压迫脊髓导致T12以下截瘫,行胸椎结核清除术,截瘫无好转;自截瘫后一直留置导尿,由于长期卧床,并发大面积骶尾部压疮,2年前曾在我院行臀大肌皮瓣转移术而治愈。入院后查体:神志清,双下肢肌力0级,自髂骨以下感觉消失,生理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双上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留置导尿,分开大小阴唇后,位于尿道口上约0.8cm隐约可见一窦道;窦道口可见红色分泌物,撑开窦道,可夹出碎骨及坏死组织絮状物;盆腔B超检查:子宫及附件未见明显异常。摄骨盆平片示:耻骨联合两侧骨质破坏,密度减低(图1);进一步行92%泛影葡胺造影检查示:窦道深达耻骨联合(图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WBC)14×109/L,红细胞沉降(ESR)40mm/h,C反应蛋白(CPR)14g/L,细菌培养示:葡萄球菌感染。临床诊断:(1)T12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截瘫;(2)耻骨骨髓炎并窦道形成。治疗:(1)行窦道冲洗:首次冲洗,尽量将其中的死骨、坏死组织冲洗完;(2)换药:每日换药时用过氧化氢、碘伏、生理盐水交替冲洗;(3)抗感染治疗:头孢哌酮3g,2次/d,静滴;1个月后治愈出院。
图1 骨盆平片:示耻骨骨髓炎
图2 造影:示窦道与耻骨联合相通
耻骨骨髓炎,也称耻骨联合化脓性关节炎。其发病率低,国内有关的文献报道很少。虽然罕见,但是如果误诊或延迟诊断,易致尿道膀胱瘘等严重后果。
耻骨骨髓炎常由细菌感染、邻近组织感染传播引起:如脊髓损伤后长期耻骨上膀胱造口,造口管脱出或移位,或长期放置尿管,尿管型号不适,均可导致尿液的外渗和腐蚀邻近组织,易并发耻骨骨髓炎[1]。本例患者有长期留置导尿史,感染考虑继发于邻近组织的感染。危险因素有:创伤,如耻骨支和坐骨骨折;骨盆恶性肿瘤[2],尿道和妇科手术:膀胱颈耻骨锚定悬吊术[3];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导致血源性细菌感染。耻骨骨髓炎常容易被误诊,如本例在入院前曾在当地县医院、市医院就诊,均误诊为“泌尿系感染”而延误了治疗。究其原因:(1)耻骨骨髓炎发病率很低,临床医生没有这方面的治疗经验;(2)临床体格检查不细致;该例患者未仔细会阴检查,忽略了瘘管的存在。如果发现了耻骨会阴瘘,经造影和骨盆X线检查,不难作出正确诊断。
复习文献,耻骨骨髓炎和耻骨骨炎临床症状很相似,如表现为宽基步态,骨盆疼痛,髋关节外展痛,发热。但两者仍存在区别。耻骨骨髓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细菌培养表现为阳性,治疗上主要是抗感染、休息、手术解除并发症;而耻骨骨炎则是一种无菌性炎症,多见于运动员,有时还有腹股沟疼痛表现。细菌培养则为阴性,为自限性疾病,经过休息和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治愈。
根据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细致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不难做出正确诊断。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常会有WBC增高,CPR超过正常值,ESR增快。X线对耻骨骨髓炎早期无帮助,晚期则常会发现耻骨骨皮质破坏,骨密度减低。MRI对早期耻骨骨髓炎有帮助,能揭示邻近软组织的损伤。大多数耻骨骨髓炎与女性生殖道菌群感染有关,细菌培养则表现为混合感染,既有厌氧菌,也存在需氧菌感染。
一旦确诊,则根据药物敏感实验,给予大剂量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4~6周。如伴有窦道或脓肿形成,可予以外科探查,彻底清创,去除死骨,引流换药。
[1]Vaidyanathan S,Soni B,Hughes P,et al.Preventable long - term complication of suprapubic cystostom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root cause analysis in a representative case report[J].Patient Saf Surg,2011,5(1):27.
[2]Knoeller SM,Uhl M,Herget GW.Osteitis or osteomyelitis of the pubis:a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hallenge:report of 9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cta Orthop Belg,2006,72(5):541 -548.
[3]Goldberg RP,Tchetgen MB,Sand PK,et al.Incidence of pubic osteomyeitis after bladder neck suspension using bone anchors[J].Urology,2004,63(4):704 -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