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苗族聚居地中小学美术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研究
——以贵州省遵义市为例

2015-03-01 02:04李蜀卫李小坤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仡佬族苗族美术

李蜀卫,李小坤

(遵义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仡佬族、苗族聚居地中小学美术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研究
——以贵州省遵义市为例

李蜀卫,李小坤

(遵义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保护和继承少数民族文化是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者介绍了遵义仡佬族、苗族的传统文化,对遵义仡佬族、苗族聚居地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两者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对在中小学开展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仡佬族、苗族聚居地;中小学美术教育;民族文化;传承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及开发模式的变革,强调发展地方文化资源,关注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当前我国课程发展的主要方向。尝试对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的发掘、整理和传播又是中小学美术课程重点关注的内容。根据中小学美术课教材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如:在建筑欣赏中增加风雨桥、民居、祠堂等少数民族建筑的内容;在绘画中增加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和样式等内容;在工艺设计中增加古墓雕刻设计和神龛雕刻设计等内容;在手工课中增加篾鸡蛋编织、民族农具制作等内容;在雕塑欣赏中增加傩戏面具、古墓、建筑、神龛、家具雕刻等内容。增加的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丰富中小学生的美术知识,更是对地方民族文化最好的传承和发扬。作者对贵州省遵义市仡佬族、苗族聚居地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美术基础教育的经验对如何在美术教育中传承仡佬族、苗族传统民族文化做了试探性研究,希望能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遵义仡佬族、苗族聚居地的民族文化

遵义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据《遵义百科全书》2009年的统计,全市共有40个民族,有两个民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世居民族有汉、仡佬、苗、土家、侗、布依、彝7个民族。仡佬族和苗族都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如,仡佬族的服饰文化,古代的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用布两幅围于腰际,无褶皱,如筒状,称“筒裙”;仡佬族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诗歌又有古歌、苦歌、打闹歌、哭嫁歌、情歌、山歌等;苗族的舞蹈,有芦笙舞、花灯舞、木鼓舞、板凳舞等;苗族的传统工艺美术,有桃花、刺绣、蜡染、银饰品制作等;苗族传统的生产工具,有犁、锄头、耙梳、风簸、鸡公车等;苗族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有打连枷、碾米、推磨等;苗族传统的节日,有踩山节、苗年、赶苗场、芦笙节、姊妹节、龙船节等。仡佬族、苗族的建筑也各具特色,多数人居住在木制的民居内,常见的有“干栏”、“石院墙”、“土墙茅草房”、“吊脚楼”等。仡佬族、苗族悠久、丰富的民族文化为遵义市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遵义市的艺术工作者应系统整理和传播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不让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失传。

二、仡佬族、苗族聚居地中小学美术现状简析

目前,仡佬族、苗族聚居地中小学美术教育并不尽如人意。据作者了解,贵州省多数中小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过美术(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学生,城市里的学生稍好些),如在遵义师范学院2013级学前教育专业的200名学生中,中小学开设美术课的仅有66人,比例为33.3%,较系统学习过美术的仅有24人,比例为11.5%,没有学习过美术的有134人,比例为66.7%。虽然许多中小学在课表上安排了美术课,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上,这使得中小学的美术课有名无实。

如何将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地方特色文化(民族文化)相结合一直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门课题。但就全国而言,大学教师研究、实践者较多,中小学教师研究、实践者较少。如果将遵义仡佬族、苗族聚居地的民族工艺、服饰、建筑、民间文艺、民族体育等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相结合,不仅能补充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还能提高中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加民族自豪感,达到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因此作者认为,只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在美术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全面提高民族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中小学美术教育与仡佬族、苗族聚居地民族文化的结合

民族文化承载着地方特色与独特的审美倾向。1992年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要按10~20%的课程比例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美术教师只有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寻找与美术课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并注重美术与其他学科乃至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才能使中小学美术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达到既弘扬民族文化又提高美术教学水平的目的。

(一)仡佬族、苗族聚居地民族文化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体现和具体实施

仡佬族、苗族聚居地民族文化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联系。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综合考虑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据调查了解,遵义市中学的美术教材基本选用的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以下简称浙美版),教材中针对民族文化的内容较少,因此我们的美术教师完全可以在保持教学大纲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合理地加入地方民族文化的知识来进行教学。

1.仡佬族、苗族聚居地民族文化在中小学美术“欣赏·评述”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在浙美版七年级“欣赏·评述”课“北京故宫”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仡佬族、苗族的“吊脚楼”、“干栏”、“土墙茅草房”、“石院墙”、“风雨桥”等特色建筑结合起来讲解。“吊脚楼”是仡佬族、苗族最典型的纯木结构建筑,,采用穿斗式结构,不用铆和钉,屋顶用小青瓦或杉树皮覆盖。吊脚楼由干栏式建筑演变而成,多依山就势而建,造型为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其结构一般为三层,底层为圈舍,养猪、牛或堆放杂物;第二层为居室,用于起居生活;第三层多用作仓库,用于储藏粮食等农作物。吊脚楼在结构、通风、采光、日照、占地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是仡佬族、苗族同胞最喜爱的民居。“干栏”是仡佬族早期的民居建筑。所谓“干栏”,是指在大树上搭置木排,人住在天然树荫和木排之间。随着社会的进步,仡佬族同胞把干栏从树上移到平地,在地面上打木桩,桩上用巨木铺排,一楼一底,房顶采用人字形支架结构,用茅草或杉树皮覆盖。这种建筑在务川、道真等仡佬族聚居区仍能见到。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这些民居所用的材料、建筑风格、用途、优缺点等,从而增加学生的美术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才是美术教育所希望看到的。这种教学内容现在已经出现在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小学美术教科书(贵州版)中。

2.仡佬族、苗族聚居地民族文化在中小学美术“设计·运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在浙美版七年级“设计·运用”课“生活中的纹样”教学中,同样可以将古代仡佬族男女的服饰结合起来教学。服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一种文化体现,各民族的服饰都有着自身的特色。仡佬族服饰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以仡佬族小孩服饰为例,仡佬族小孩服饰多以柔和软布料缝制,以衩衩裤、裆裆裤、连衣裙为主,嵌以各色花边。上衣门襟开于胸前或右下,以线带为扣,头戴圆筒收顶帽,前沿嵌花边,绣有“长命富贵”、“福禄寿喜”等字样,帽沿上配有镶银的玉块或八仙过海、十八罗汉的图案,帽带上加坠子。通过对服装的历史、纹样以及文字蕴含的寓意的讲解,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体会生活中纹样的多样性,并能结合具体直观的纹样实例学习纹样的组织形式、骨架等知识内容以及纹样在各个方面的具体运用,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以及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并介绍自己所穿服装的纹样样式以及服饰的寓意等。

3.仡佬族、苗族聚居地民族文化在中小学美术“手工”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手工”教学一直是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的“手工”教学还需要学生的相互合作。由于手工课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深受学生喜爱。仡佬族、苗族文化中的大部分内容其实都离不开手工制作,如民族体育中的抢花炮、打篾鸡蛋;民族歌舞中的竹竿高跷舞、芦笙舞;民族生产工具中的犁、打连枷;民间乐器中的唢呐、锣、鼓等器材都需手工制作。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可以丰富中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可以使中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仡佬族聚居地的生产工具、民族体育民族歌舞的道具都是美术“手工”课的最好教具,它们不仅各具特色,而且随处可寻。

古时,仡家青年男女每当逢年过节或农闲时,都会在寨子中宽敞平整的院坝或草坪上开展民族独有的传统体育活动打“篾鸡蛋”。打“篾鸡蛋”(见图1)是仡佬族历代相传的文体娱乐项目,主要流传于黔北的正安、桐梓、道真、务川等地,在正安县的桴焉、庙塘、小雅、瑞溪等乡镇至今仍可看到这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图1

“篾鸡蛋”是用竹篾编制而成的形如鸡蛋的竹球(见图2),又称为“篾球”或“篾绣球”,其直径通常在15厘米左右,涂有各种颜色,宛如彩球,有实心和空心两种,实心的中间塞满稻草等柔软之物,空心的中间装铜钱、石子、响铃等物,打玩时竹球会发出响声。

图2

编制“篾鸡蛋”的方法并不复杂,中小学生都能完成,只是要注意工具的安全使用问题。编制之前需将砍好的嫩竹剖成篾条,放在火坑上烘烤,再放在水里浸泡以增强篾条的柔软性。浸泡数月后捞起,修剪成长2.3米、宽2厘米的篾条。竹篾可以分为青篾和黄篾,两种都可以使用,但一般选择青篾,因其韧性更好。编制方法是先将篾条挽成所需大小的圆圈(见图3),再将圆圈卷成球状,用竹篾穿接缝隙,最后塞入稻草、铜线、响铃等物即制作完成。制作完成的“篾鸡蛋”可以作为体育课或课外活动的运动器材。打“篾鸡蛋”集娱乐性与竞技性于一体,既能锻炼人的力量和速度,也能培养人的机智和灵巧,既有游戏的成分,又具健身的功能。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手工制作,继承了民族文化,又锻炼了身体,丰富了课余生活。

图3

仡佬族、苗族的生产工具犁、锄头、耙梳、鸡公车、打连枷等,都可以用纸、竹、芦苇杆、小木棍等材料制作成模型,这些朴实、自然的生产工具能让学生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也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仡佬族、苗族聚居地民族文化与其它学科的结合

仡佬族、苗族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用于美术教育,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其中民族体育教学与美术手工教学的结合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仡佬族、苗族许多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都需要手工制作体育器材。如打花龙、打篾鸡蛋、抢花炮等体育活动都要手工制作花炮、篾鸡蛋等器材。美术手工课制作的作品可以作为体育课的器材,学生在学习民族手工技艺的同时,也学习了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民间文化的质朴、豪放和实用性。苗族芦笙舞、板凳舞的表演同样需要道具,这些道具就是学生开展手工制作活动的最好教具。在制作活动中,教师除讲解这些道具的制作方法外,还可以讲解一些道具的使用和表演方法,让学生在手工制作的同时,还了解了民族器乐、民族舞蹈的表演方法,将美术教育与音乐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仡佬族、苗族聚居地民族文化的学习形式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民族文化的教学。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民族文化教学的最佳形式。在教学中要将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讨论相结合,因为教师的讲解只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而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需要学生阅读书籍、查阅资料、相互讨论才能做到。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要让不同地域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民族文化的看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民族文化的伟大之处。

2.实地参观

实地参观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形式,其中最简便的方式就是参观民俗博物馆。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展览馆就是展示道真民俗的博物馆,博物馆内分设县情馆、人物馆、傩文化馆、民间工艺馆,以文字、图片、实物的形式展示了道真的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如傩文化馆分为前言、传承与分布、各类法物、傩堂、表现形式、冲傩剪辑、主要文献、傩面具、研究与影响9个部分,共陈列、展出傩面具78面,古写本569册,当代文献50余册,拓片150余幅,神案16件,服饰30余件,乐器、令牌、师刀、宝剑、兵器、师坛、宝盖等相关用品80余件;民间工艺馆展示了民间木雕、石雕、纸扎、竹编、刺绣等工艺。这些图文并茂的展览可以为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知识提供最直接的材料。特别是傩文化馆内的面具、服饰等展品更是学习美术最好的原始材料,也是用美术创作的形式继承民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另外正安县博物馆、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博物馆也都为师生学习民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3.前辈相传

前辈相传也是学习民族文化最有效的方式。在古代,民族文化的传承往往采用家族传承的方式,有的独门绝技是不对外人传授的。今天很多的民间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需要民间艺人、艺术工作者共同努力加以保护和传承。前辈相传带有浓厚的民族情节,老一辈民间艺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情感是现代年轻人所不能体会和感受的。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可以请这些民间艺人走进课堂,向学生传授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民间工艺美术品制作方法的同时,还能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学校还可以要求仡佬族、苗族学生向长辈学习一些民族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回校后传授给学校的其他同学,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传授他人知识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民族文化的学习方式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是有益的、可行的,学校都应积极采用。

仡佬族、苗族聚居地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将其融入中小学美术教育不仅很有必要,而且也是切实可行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去探索、研究民族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掌握民族文化的精髓,将传承民族文化作为己任,在美术教育中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宣传工作。

[1]遵义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遵义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

[2]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1978-2007[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3.

[3]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1988-2007[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

[4]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下册) [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5]政协正安县委员会.贵州历史文化名镇安场[M].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朱彬)

A Study of the Inheritance of Minority Culture through Art Educationin the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s of Gelaoand Miao Minority——A Case Study of Zunyi District of Guizhou

LI Shu-wei,LI Xiao-kun

(School of Art,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it is the artists’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minority culture.After introduc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Gelao and Miao Minority,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art education in the places populated by Gelao and Miao minority,then expounds the feasibility necessity and of combining the two cultures,and then propounds some suggestions as to how to conduct minority cultures in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s.

Gelao minority;Miao-populated areas;art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s;minority cultures;inheritance

G75

A

1009-3583(2015)-0138-04

2015-05-14

2013年遵义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13ZYJ040)

李蜀卫,女(仡佬族),贵州道真县人,遵义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外美术史。

猜你喜欢
仡佬族苗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少数民族音乐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试论遵义仡佬族人民族认同蕴含的精神文化基因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