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上海市人口与就业分布及其演化的研究

2015-02-28 07:25周文娜张天然李长风
上海城市规划 2015年2期
关键词:外来人口周边地区常住人口

周文娜 张天然 申 立 李长风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上海市人口与就业分布及其演化的研究

周文娜 张天然 申 立 李长风

近10多年上海的人口高速增长离不开全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上海人口增长主要是外来人口,并且总体上呈现近郊地区快速增长、人口向中外环间及外环外地区蔓延的态势。同时,就业岗位在中心城的集聚特征更显突出。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心城及周边地区范围内居住和岗位的高度重合,该范围内职住相对平衡。研究认为,如果要建设更宜居的城市,减少区域交通通勤,就要在鼓励人口增长地区增加就业岗位的配置,即如果坚持中心城控制人口、郊区进一步吸纳人口的方针,就要同步考虑就业岗位的调控,鼓励岗位向郊区的集聚,尤其是鼓励办公服务等三次产业类型向郊区的集聚,才能实现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设想。

城镇化 | 人口 | 就业 | 分布演化

周文娜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硕士

张天然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博士

申 立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博士

李长风

上海数城网络信息有限公司工程师,硕士

1 国家快速城镇化背景

1.1 全国快速城镇化导致上海人口快速增长

2000年至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至52.6%。在国家快速城镇化时期,大城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农村人口的转移,期间约有2亿农民向城市集中。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成为人口的主要流入地。

全国快速城镇化的10年间,长三角两省一市的常住人口占全国比重由2000年的10.9%提升到2010年的11.7%,地区范围内净增约1 500万人。而其中1 100万人增量主要分布在上海、苏州、嘉兴区域,该区域成为全国主要人口集聚区域,在主要的增量区域中人口增量比重达到1/5(图1)。

在此背景下,上海净增了约600万人,成为全国人口增量最大的城市之一。

1.2 外来人口成为上海的主要增量人口

在总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户籍人口增长却非常缓慢。从1982年至2010年仅从1 178万人增长至1 404万人,净增226万人,占上海总人口的比例逐步下降到61%。

外来人口自1980年代开始呈现出很强的增长势头,尤其是19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后,基本维持5年翻一番的态势。2000年至2010 年上海市外来人口由387万人迅速增长至898 万人,其涨幅达132%,涨幅远超同期上海市常住人口的增长。随着外来人口的高速增长,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大幅增至39%,外来人口已成为上海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图2)。

2 常住人口的分布

2.1 常住人口分布的圈层递减特征明显

从常住人口密度来看,中心城是高强度高密度集聚,其中内环内人口密度为2.99万人/ km2,内中环间人口密度为1.86万人/km2,中外环间人口密度为0.79万人/km2;中心城周边地区人口密度为0.5万人/km2;郊区除了个别街道外,人口密度普遍较低,尤其是远郊区的许多乡镇人口密度尚不足0.15万人/km2。从常住人口总量分布来说,全市有50%的人口集中于中心城,总人口约1 132万;有19%的人口集中于中心城周边地区,总人口约443万;31%的人口集中于其他郊区地区,其中新城总人口约为233万,集聚了除中心城及周边地区以外区域的32%人口(图3)。

2.2 常住人口呈现外环两侧集聚的态势

从近10年常住人口总量的变化来看,内环内人口减少约40万;内中环间人口增加50万;中外环间人口增加约140万;中心城周边地区人口增加约200万人;郊区人口增加约300万人,其中,新城人口增加约100万(图4)。

值得注意的是,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呈现空间集聚的不同特征。具体来看,户籍人口主要向中外环间集聚,外来人口主要向周边地区和郊区集聚(图5,图6)。

2.3 人口增量与规划理想的差距

从近两年的实有人口增量分布来看,人口增长仍在中心城周边地区继续集聚,不过部分郊区的中心地区集聚也较为明显,与上版总体规划的多中心空间结构设想比较来看,中心区域的人口高度集聚的范围有所扩展(图7)。

图1 全国人口变化图(2000—2010年)单位:万人资料来源:全国五普、六普统计数据。

3 就业岗位的分布

3.1 就业岗位分布的圈层递减特征明显

从就业岗位密度来看,2008年,中心城同样是高强度高密度集聚,其中内环内就业岗位密度为2.49万人/km2,内外环间0.49万人/ km2,中心城周边地区就业岗位密度为0.26万人/ km2。

3.2 三产岗位在中心城高度集中

从就业岗位人口总量分布来说,中心城内就业岗位数达到53%。从第二产业来看,就业岗位相对分散,全市20%的工业就业人员分布在中心城,27%分布在中心城周边地区,18%分布在郊区7大新城,另外35%分布在除新城以外的郊区其他地区。从第三产业来看,就业岗位高度集聚,75.9%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分布在中心城,10.7%分布在中心城周边地区,6.4%分布在郊区7大新城,另外7.0%分布在除新城以外的郊区其他地区(图8,图9)。

4 常住人口与就业岗位的演化及关系

图2 上海历年人口变化图 单位:万人资料来源:全国五普、六普统计数据。

图3 常住人口密度(2010年)

图4 常住人口增量分布(2000—2010年)

4.1 常住人口与就业岗位分布变化的异同

总体上来看,人口和岗位在近郊的区县增量较大,其中,中心城就业人口增量大于常住人口增量。具体来讲,在距市中心不同距离呈现圈层化的变化特征。中心城核心区域的黄浦、静安,以人口减量和岗位增量并存;外围区域的长宁、徐汇、闸北等岗位增量大于人口增量;更外围区域及郊区县各区,以人口增量和岗位增量并存(图10,图11)。

图5 常住人口总量及结构在不同区域分布的变化情况(2000—2010年)

4.2 常住人口与就业岗位的对应关系

通过手机信令大数据(2013年),对上海市常住人口与就业岗位进行分析。根据移动通信网络需具备为手机用户连续提供服务的功能,手机用户的手机终端会定期或不定期、主动或被动地与移动通信网络保持联系,这些联系被移动通信网络识别成一系列的控制指令,即手机信令。本次采用2013年1—6月的数据,根据个体手机时间序列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信息,利用活动分析模型、活动模式识别方法,识别个体手机的活动情况。从而识别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根据长期以来用户白天和夜间在空间位置上的规律,以及手机信令的活跃程度,识别其居住和就业地点。

具体方法是定义6个月内在上海出现的天数超过60%的用户为常住人口,利用历史每天20:00至次日08:00的夜间海量手机数据识别,以出现概率最高、并且比例超过60%的区域作为用户的居住地,得到常住人口1 270万。同理,利用历史每天工作日09:00—18:00的工作时段海量手机数据识别,并去除白天与夜间常住地在400m以内的手机用户,将剩余手机用户近似作为工作岗位样本,得到的工作岗位约632万(图12,表1)。

本文重点分析中心城就业岗位人员来自何处的居住地,研究显示,中心城及周边地区岗位90%以上来自中心城及周边地区的常住人口,可见居住人口和就业岗位高度重合。其中,内环内的岗位90%左右来自外环内人口;内外环间岗位70%来自本区域;周边地区岗位70%以上来自本区域。

图6 户籍人口及外来人口密度分布变化(2000—2010年)数据来源:上海五普、六普统计数据。

图7 人口现状与规划对比图资料来源:上海市公安局实有人口数据(2013、2014)、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

4.3 常住人口与就业岗位差异下的通勤距离分析

结合手机信令分析的职住矩阵和上海市交通规划模型的路网距离矩阵,得到分区域的居住地居民和工作地岗位的通勤距离。某个区域的居民或工作岗位的通勤距离的计算方法如下:

dist:某个区域居民或工作岗位的通勤距离;

e_ij:居住在i交通分区,在j交通分区就业的人数;

d_ij:交通分区i到j在道路网络上的最短路径距离。

从岗位的通勤距离来看,呈现从内到外逐渐减少的特征。岗位的通勤距离和产业特征、就业吸引力有较大关系。内外环间和周边地区的岗位通勤距离差异并不明显,内环内的岗位通勤距离明显较大。从居住地居民的通勤距离来看,内环内居住居民的通勤距离明显要小于内外环间和周边地区的居民,说明内外环和周边地区居民相比内环内居民的上班通勤距离更远一些(表2)。

图8 上海市第二次经济普查就业岗位密度分布图

图9 二经普总量、二产、三产不同区域就业岗位密度分布

图10 人口增量(2005—2013年)和岗位增量(2004—2013年)情况 单位:万人

图11 人口密度(2005—2013年)和岗位密度(2004—2013年)变化情况 单位:人/km2数据来源:2004年第一次、2013年第三次上海市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5年上海市1%人口抽样数据、2014年上海市统计年鉴人口数据。

5 结论建议

5.1 岗位和人口分布高度相似与相关

从分布上来看,岗位和人口分布高度相似与相关。人口和岗位的分布均呈现圈层递减的分布模式,并且全市50%以上总量的人口、岗位都分布在中心城以内。同时,通过手机信令数据分析发现,中心城及周边地区90%以上就业岗位来自本区域居民,内环内就业岗位来自周边地区及更远地区比重很小(11%),而内外环间70%的就业岗位来自本地区居民,该范围内相对职住平衡,居民还是以就近就业为主。据初步测算,平均通勤距离在8—9km。

5.2 以就业岗位布局的优化实现人口合理

分布的目标

从不同层面研究,就业岗位都是带动人口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的关键动因。除了人口与就业分布上相关度较为高以外,从总量上来看,我们对比伦敦和上海近10年岗位和人口变化趋势,在经济发展的驱使下,就业岗位的变化会影响人口的变化,三者的变化波动比较一致。

上海目前主要的人口问题是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及周边地区,中心城高密度的人口分布带来公共空间不足、绿化空间过少等问题。同时,郊区主要节点还在培育过程中,其截留向城市中心集聚人口的能力较弱。未来,若要实现人口向郊区重点地区集聚和引导,要考虑就业岗位的扩散和相对集中(图13)。

图12 不同区域岗位居住地分布图注:上图红线范围指周边地区,边界范围源自《上海市土地利用规划(》2012)拓展区概念。本文其他地方同此处。

表1 岗位的居住地分布 单位:%

图13 伦敦与上海的经济、就业、人口变化趋势(左:伦敦 右:上海)数据来源:相关城市统计网。

表2 居民和工作岗位的通勤距离 单位:km

如果设想进一步强化新城、新市镇吸纳人口的能力,基于现有通勤规律,需要在增加人口的节点周边一定范围内增加就业岗位,尤其是对三产岗位的考虑,继续鼓励居民就近就业。可以说,在鼓励人口增长地区增加就业岗位的配置,是减少交通通勤、实现人口向郊区集聚的重要手段。

References

[1]上海统计网. 上海市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 2010. The Shanghai Statistics Network. The Sixth National Census Data Bulletin of Shanghai,2010[R]. 2010.

[2]上海统计网. 上海市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 2013. The Shanghai Network Statistics. The Third National Economic Census Data Bulletin of Shanghai,2013[R]. 2013.

[3]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城乡战略发展数据平台(SDD)基础数据库[R]. 2015.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Institut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hanghai Urban and Rural Data Platform (SDD) Based Database[R]. 2015.

[4]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背景下上海大都市城乡发展规划战略研究[R]. 2011.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Metropolitan Planning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R]. 2011.

[5]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变化趋势与城市应对策略研究[R]. 2014.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Population Trends and Strategies Research [R]. 2014.

[6]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城市规模研究[R]. 2015.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ity Scale Research[R]. 2015.

[7]周文娜. 上海市郊区县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的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2009(8):76-82. ZHOU Wenna.On the Outskirts of the City of Shanghai County Social Spatial Structure of Floating Population Evolution[J]. Modern Urban Research,2009(8):76-82.

[8]周文娜. 上海人口发展格局挑战及规划应对[J]. 上海城市规划,2013(3):97-102. ZHOU Wenna. Shanghai's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Planning[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 2013(3):97-102.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in Shanghai under the Context of Rapid Urbanizatoin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population in Shanghai, especially the migrant population in the suburban area, has attributed to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over the last decade. Meanwhile, the agglomeration trend of the jobs in the central city is more obvious than ever before. Further study has found out that job and housing can keep balance in the central city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But if we want to build a more livable city and reduce the regiona cummuter, we should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n the region where we encourage the growth of the population. Namely, if we stick to the policy of controlling the populatoin in the central city and increasing the population in the surburban area, we should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the surburban area,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the multi-center spatial structure in Shanghai.

Urbanization | Population | Employment | Distribution

1673-8985(2015)02-0044-05

TU981

B

猜你喜欢
外来人口周边地区常住人口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2021 年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主要数据公报
春秋时期中原与周边地区的联姻探究
古代临济宗在泰山及其周边地区的传承发展
2019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高层论坛在京举办
不同流动类型外来人口的知觉压力现状
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控制在130万以内
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首现负增长
天通苑地区常住外来人口社区公共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
山东:符合条件外来人口可在居住地申请低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