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自主创新驱动地区规划实践
——以华为科技城片区规划为例

2015-02-28 07:25
上海城市规划 2015年2期
关键词:片区华为空间

胡 章 蔡 震

深圳市自主创新驱动地区规划实践
——以华为科技城片区规划为例

胡 章 蔡 震

如何通过规划引导推动自主创新驱动地区更好发展是规划学界的热点问题。以对城市与区域创新的互动关系以及深圳自主创新的核心特征的分析为基础,并基于自主创新视角梳理华为科技城的现状特征,识别制约创新体系完善的3个核心问题,并提出以支持创新体系培育的空间框架为基础凝聚动力、优先保障不同阶段高新企业空间需求、提高城市环境品质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等3个规划重点,以规划引导片区发展来解决核心问题,助推片区自主创新体系的完善。

自主创新驱动 | 产城融合 | 华为科技城

胡 章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城市规划师,硕士

蔡 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硕士

0 引言

自主创新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研究自主创新驱动地区的规划方法及实践,是当今学界的研究热点。华为科技城作为华为企业总部(坂田基地)所在地,是深圳市自主创新发展的热点地区,其发展的内在逻辑,是理解深圳自主创新空间支撑的典型案例。

华为科技城位于深圳原特区北部,距福田中心区10km,是原特区北扩以及一体化发展的第一圈层,经济发展势能高,也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带上重要的产业基地。目前受特区一体化影响,华为科技城正面临由产业集聚区向产城融合地区转型、由社区和产业区自发发展地区向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发展地区转型、由高新制造为主地区向研发创新地区转型,本规划实践重点在于明确华为科技城与深圳市自主创新发展的关系,并基于自主创新发展梳理片区现状特征、识别制约自主创新完善的核心问题,并寻求相对合理的规划引导方法。

1 自主创新发展历程演变中城市与区域的互动

1.1 创新起步期 (改革开放至1992年南巡

讲话)

改革开放后,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是推动国内增长的核心动力,深圳作为首批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政策优势显著。三来一补工业化浪潮奠定了工业发展的基础。但是其不满足于三来一补经济,自1986年①就开始重视先进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②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迅速,为后续的自主创新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这一阶段创立,借助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积累,快速完成企业的初创发展。

1.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期(“南巡讲话”至

2006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

1992年“南巡讲话”后国内全面开放,深圳政策先行优势削弱,深圳主动顺应新兴科技革命的发展,转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内生的自主创新推动深圳产业的高新化。并通过设立高新园区、共建大学、构建“虚拟大学园”、举办高交会、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等系列政策措施,培育深圳市自主创新土壤,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型自主创新体系。这一时期,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深圳市的主导产业,深圳高新区成为电子信息行业的高度聚集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并开始对外辐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也迅速扩大规模并成长为国际型企业,并率先启动高新制造由特区内向特区外扩张的步伐,于2000年搬迁到深圳特区外的华为科技城片区,加上神舟电脑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进驻,华为科技城片区成长为高新产业制造基地。

1.3 多元创新发展期(创新型城市全面建设时期)

2006年深圳率先提出创建创新型城市。当时国内大多数城市和地区以规模经济、投资驱动作为核心动力,通过设立新区做大城市规模,而深圳的发展则面临土地、人口、资源、环境4个“难以为继”。因此,深圳率先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寻求内涵式发展。这一阶段深圳自主创新体系发挥优势,创新型产业全面开花,文化创意、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多元发展;同时在华大基因研究院等一批民营研究机构的推动下,基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深圳原特区内成为城市自主创新的高地。受原特区内自主创新体系的辐射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国际化布局影响,华为科技城片区研发能力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活动增强,逐渐由高新制造高地向研发转型区域转化(图1)。

图1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阶段划分

表1 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历程

1.4 小结

华为科技城片区的成长由深圳原特区内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并向外辐射带动,其发展步伐始终滞后于原特区内。当前原特区内正处于持续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和发挥多元创新驱动阶段,而华为科技城处于由高新制造向研发创新转型阶段,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对于产城融合发展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规划需顺应片区发展趋势,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为目标,推动城市空间增长与产业转型逻辑相契合,以良好的产城融合关系助推自主创新体系的培育,进而缩短与原特区内地区的差距。

2 深圳自主创新发展的启示与要求

2.1 注重基于现有产业基础的自主创新

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三来一补”打下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为基础,经过工业化奠定基础—高新产业发展创新体系培育—多元创新发展等两次工业转型,在延续和转型升级中推动行业人才、行业研究机构的集聚,使其在不同发展时期均展现出极大的活力。深圳高新区、华强北地区等电子信息产业先发地区,仍然是该产业自主创新的高地。特别是深圳华强北地区,依托深莞惠地区乃至更大尺度区域的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组织体系,形成了对电子信息产业中的硬件全产业链的采购和组织,这成为当下“创客时代”发展的重要基础。华为科技城片区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产业基础好,创新活力强,在当下由高新制造向研发转型过程中,需要理顺城市发展与延续现有产业优势的关系,确保产业高地的延续和再创新发展(表1)。

2.2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需求拉动”创新模式

国内外创新实践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典型的创新路径(图2)。一种是“成果转化”路径模式,布局创新链上游,以创新活动为起点,通过应用转化提升经济系统竞争力,国内大部分城市采用该模式,但由于大多数科研活动终止于论文阶段,实践结果不理想。

深圳自主创新形成的“需求拉动”路径模式,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将市场需求向创新链上游传递以实现产品的创新。“需求拉动”模式有效地助推了深圳自主创新的快速发展。

企业创新同样是华为科技城片区的创新源泉,未来的发展应以企业发展为第一要务,注重企业孵化、成长、加速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素环境的营造。

2.3 扬长补短, 强化自主创新体系的培育

深圳市大学、研究所等研发机构相对较少,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相对贫乏,但是城市开放度高、市场机制相对完善。通过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方式扬长补短,深圳市建立起了活力充足的创新体系,有效地支撑了城市自主创新的发展。其一,创新主体方面,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确保创新链各部分分享科研成果产业化收益。其二,创新资源方面,通过人才和研发机构的行业集中,弥补高校和研发机构少的短板;通过科技文献信息平台和科技成果转移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基础创新支撑;市场导向下,企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助推成果产业化;城中村为创新提供低成本生产和生活空间。其三,创新网络方面,通过建设虚拟大学园,搭建企业和研发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平台;通过科技中介企业的发展,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通过政府规范管理,引导多类型风险投资公平竞争;构建产城高度融合的城市空间,满足高科技人才沟通交流和品质生活的需求;创新制度方面,通过系列政策明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通过采购制度③、人才制度④和法律制度⑤等,营造相对公平的市场环境、建立相对优厚的发展政策;创新文化方面,以市场经济竞争和效益观念为基础,强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注重移民文化、港澳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融发展。

华为科技城相对滞后于原特区内的发展步伐,应加强与原特区内创新体系的对接,以高度复合的产城空间助推自主创新体系的培育和完善。

3 华为科技城现状发展特征

3.1 高新企业集聚、多元产业业态

华为科技城是深圳市9大产业基地之一,以计算机及通信产业为主导,聚集了大量不同规模的企业。其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其1.3km2范围内就业人员约8万人;其二,与华为直接关联的企业,主要包括与研发直接相关合作企业以及其他外包企业,就业规模约1.1万人;其三,与华为非直接关联的研发型产业,片区内聚集了康冠、神舟、驰源、新天下、元征、基伍等10多家电子信息行业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00多家,产值超亿元企业约50家,超10亿元企业6家;其四,其他非直接相关的中小微高新企业,主要是电子信息行业的企业。4大类企业在业态上形成了以华为为核心,龙头企业聚集,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特征,在空间上形成了高成本高品质、低成本低品质和中间品质3类企业空间,满足不同成本偏好企业的需求(图3)。并且多样化产业空间的相互临近,便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交流以及企业创新成果流转,为自主创新创业提供了土壤。

3.2 城乡二元模式、产城融合布局

华为科技城片区城乡二元发展格局特征显著,国有用地和集体用地并存,其中国有用地占比不到60%,而集体用地则包括村集体合法建设用地、权属不清晰的村集体实际建设用地和转地未补偿空地等类型,权属关系复杂,通过土地整备实现国有化发展难度大。

短期难以改善的二元土地权属格局下,城市经济和村庄经济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国有和集体用地布局犬牙交错,国有用地基本上以高成本高品质的大型企业用地和商品住宅为主,而集体用地多为低成本低品质的村办工业用地和旧村居住用地。多样化的用地空间相互嵌套,为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低成本产业空间和高品质的服务配套空间,以产城融合推动了创新的发展(图4,图5)。

图2 创新路径模式示意图

图3 华为科技城片区内多元产业业态

3.3 产业转型发展、城市功能滞后

随着华为国际化扩张以及制造功能的搬出,片区逐渐从高新制造向研发办公转型,带来大量研发人才就业和居住,对居住条件和环境品质提出了更高需求。但是华为片区整体的居住环境品质较低,旧村建筑面积达到200万m2以上,占居住建筑面积比重达到2/3以上,城市配套标准和环境品质相对较低。基于旧村和旧工业区混杂空间以及其承载的城市功能已滞后于以计算机产业为特征的高新产业主导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空间和功能迫切需要提升。

图4 城乡二元用地权属示意图

3.4 房地产化趋势、产业空间压缩

华为科技城所在的坂田及龙华地区在空间上与深圳福田、罗湖中心有着独特的地缘关系,在城市用地外延扩展,城市规模急速扩张与膨胀的推动下,目前片区已经承接了不少特区外溢的城市职能。尤其是2010年深圳特区扩容以来,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趋势显著,华为科技城的区域角色调整和发展势能提升,地产商大量入驻进行旧村和旧工业改造,正逐步推动片区内部空间的重组。但是这一空间重组过程缺乏有效引导,新建业态以商品住宅为主,房地产化严重,高科技园区转型发展所需的新产业空间难以得到保障,正处于培育阶段的创新土壤将遭到破坏,亟需政府干预以确保产业延续和转型发展所需空间(图6)。

3.5 总结

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共同推动下,片区形成了功能混合、业态多元,适宜创新孵化和生长的空间。多样化的特征空间满足不同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需求;多样化的空间相互邻近有助于激发企业和人才的创新;低成本的城中村则大幅降低小微企业成本,助推创新企业孵化。但是随着产业转型发展的深化,现状空间格局越来越难以满足高新研发企业和人才对空间环境的需求,亟需进行功能和空间的调整。然而市场导向下城市内部空间重组的房地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需要政府引导以确保产业延续和转型发展所需空间。

图5 产业和居住用地布局图

4 基于创新发展视角的核心问题识别

4.1 有动力无合力

片区内各利益主体发展意愿和发展动力强烈,但目标诉求差异较大难以达成一致,导致城市功能滞后于产业发展,亟需整合与引导。目前,华为科技城范围内包括正在实施土地整备的地区、已完成城市更新项目审批的地区、政府已基本明确更新立项且正在推进拆迁谈判工作的地区、社区和市场有较强改造意愿地区,以及政府近期已划定但尚未建设的非农建设用地等多种发展动力驱动地区。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发展是各方共同的目标,但由于各方立场不同,对旧村拆除范围、配套设施、开发量、拆迁赔偿标准等等具体诉求存在矛盾。因此需要尽快加强政府在片区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保障规划目标和社区利益的实现。一方面,政府需要有目标、有选择、有限制的运用市场力量,引导其意愿符合地区发展的整体要求,促进片区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引导与协调,考虑各方发展意愿,整合多方力量,促进各方达成共识以形成合力,才能有效促进片区实现发展的战略目标。

图6 华为科技城在深港南北发展轴带上的位置

4.2 有方向无引导

片区产业发展目标明确,但尚需有效的引导和支持。在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随着本片区更新工作的推进和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本片区低端产业、制造性产业功能的退出进一步加速,已经明显表现出向研发型产业和企业总部发展的趋势,这一发展目标也得到市区两级政府一致认可。目前本片区内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既有华为这样国际性的企业,也有三来一补型的效益较差的零散工业。作为一个“自发发展”而非“政府计划发展”的重要产业基地,由于行政区划、用地权属、管理重点、改造难度等原因,相关部门对本片区产业的整体发展引导和支持的力度不够明晰和强烈,尚需在空间预留、政策优惠、企业引进等方面对本片的产业发展给予更有力的支持,积极拓展研发办公空间,引导传统、低效益的工业向研发与总部功能升级与转型,并适度保留一定的低成本产业孵化空间。

4.3 有工作无生活

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发展所需的城市服务与配套功能不足。华为科技城产业基础较好,就业岗位多,仅华为企业员工就高达8万人,加上新天下等高新企业和一般企业,本片区就业人口可达20万。并且华为、新天下等高新技术企业员工以研发人员为主,高学历高收入的特征显著。高素质员工是研发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稳定人才是研发企业的首要任务,而研发型人才对城市生活和环境品质的要求较高,高品质的城市环境也更有利于促进交流和研发行为。

图7 功能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8 规划结构示意图

图9 不同阶段的企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从城市和规划层面来看,华为科技城范围内高品质的产业公寓十分有限,二类居住区也屈指可数,而目前相当部分的居住需求由旧村承担,以旧村为主的居住形式及其村镇标准的低端公共服务配套和环境品质,难以满足片区大量的研发人员对城市生活环境的要求。这种缺少城市生活与公共服务的状态,一方面成为企业员工不稳定的间接因素,另一方面直接导致职住分离问题突出,进一步加重通勤时间的交通压力。因此,在调查访问中,高新技术企业和员工对提升片区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改善的城市环境的愿望和需求非常强烈。

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关系来看,华为科技城的规划与建设强调提高城市建设标准和提供高品质的城市环境,不是单纯的“形象”问题,而是研发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且,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各个城市纷纷以优质的城市环境、优惠的发展政策争夺优质企业落户,因此,以支持产业发展为核心,通过补充与完善城市功能,提供高标准的公共服务(商业商务、文化娱乐、体育)和居住配套,提供高品质的、促进交流的空间环境,为本片区就业人员提供“安居乐业”的城市生活环境是本片区发展的首要任务。

5 助推自主创新发展的规划重点

5.1 构建支持创新体系培育的空间框架

规划在综合考虑发展基础、自然环境、交通设施布局、可改造用地布局等常规规划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顺应区域角色调整的要求,以培育区域创新体系为目标,强化不同产业功能与生活、服务的高度复合聚集。通过土地二次开发,调整产业和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和结构关系,城市与产业适当分区,片区南部以城市功能区为主,片区北部以产业功能区为主,但各区内部又安排一定的产业或城市功能,构建“产城融合”的格局,以高品质的城市居住、公共服务和城市环境支持研发产业和总部功能的发展;在片区内分散化保留一定低成本空间,满足创新创业种子企业的低成本偏好;强化利用轨道线站点安排商业商务功能,形成服务片区的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同时应对片区产业人口特点和需求,鼓励高标准建设产业公寓,并通过城市更新增加片区二类居住功能,促进片区职居平衡,并且结合居住和产业布局,完善教育、医疗和社区行政管理等设施,强化产业服务于配套空间。通过多样化要素的汇集,构建适宜高新产业转型发展的空间。

以支持自主创新体系培育的片区空间框架为基础,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其中本地村民和社区集体通过城市更新获得物业赔偿,本地居民和企业分享了城市环境改善的收益,地产商通过土地二次开发获益,原企业业主则通过土地二次开发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基于城市更新构建的利益共享机制,化多元动力为发展合力,推动片区的转型发展(图7,图8)。

5.2 优先保障不同阶段高新企业空间需求

华为科技城正处于由高新制造向研发创新转型阶段,自主创新体系仍在培育期,如何保障不同发展阶段的研发企业所需空间,尤其是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所需空间,以延续片区多元产业业态特征、提升片区的配套服务功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本次规划的重点。规划根据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历程,研究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企业的关注点、空间需求以及对配套服务的要求等情况(图9,图10)。规划以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产业为主导产业,在保留部分大型研发和高新制造企业用地的基础上,集中在片区中心打造产业服务和孵化中心,由政府主导建设,满足种子期企业对于信息交流共享空间的需求;在产业服务与孵化中心周围,通过城市更新项目提供高强度工业楼宇,满足初创期企业对于成熟配套设施和低成本空间的需求;在空地新增地区集中建设相对独立但设施和交流空间共享的中小企业总部楼群,满足已上市或拟上市的成长期的企业总部空间需求。通过多元空间的供给,引导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产业在空间上临近布局,以推动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技术合作和成果流动。

图10 不同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关注点、空间和配套设施需求分析

图11 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功能组团布局示意图

5.3 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大幅增加高品质居住空间,提升城市配套职能。以职住平衡为基本目标,规划增加400多万m2商品住宅面积,以满足产业业态升级过程中研发技术人员对高品质居住空间需求,规划增加约60多万m2人才公寓,满足研发人才的安居需求。以提升居住配套质量为目标,在满足服务半径和服务规模的基础,建议政府积极与名校、名院合作,提升居住空间的人才吸引力。

合理布局产业功能和城市综合功能,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以制造为主的产业功能相对远离城市综合功能区,以研发为主的产业功能和总部功能靠近城市综合功能区,形成制造业生产-产业研发办公-产业配套居住-城市综合功能(包括城市综合居住、商业、商务、文化娱乐等)的梯次布局(图11)。

合理设置各类设施,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与使用便利性。按照关联度布局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综合体育中心、开放空间、文化中心、综合医院、给排水、电信机楼等与生产和生活均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在产城融合地区,学校、社区服务等配套设施集中布局在居住功能区内;考虑规划实施性要求,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空地资源优先用于安排产业功能和非盈利性的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更新用地优先安排市场实现度较好的居住、商业、商务办公等功能。

References

[1]尤建新,郑海鳌,卢超. 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的思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YOU Jianxin, ZHENG Hai’ao, LU Chao.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s of Innovative Cities Comparison of Shanghai and Shenzhen [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12.

[2]钟坚. 关于深圳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几点思考[J]. 管理世界,2009(3):172-173. ZHONG Jian. Thoughts on Speeding up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ities about Shenzhen[J]. Management World, 2009(3):172-173.

[3]汪秀婷,杜海波. 系统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架构与培育路径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12(1):10-14. WANG Xiuting, DU Haibo. Research on the Framework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for Chinese Emerging and Strategic Industries and Its’Cultivating Ways from Systematic View[J]. Scientifc Management Research, 2012(1):10-14.

[4]张家峰,赵顺龙.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江浙沪两省一市为例[J]. 国际贸易问题,2009(7):56-59. ZHANG Jiafeng, ZHAO Shunlong.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Capacity of Regional Technical Innovation—Taking Jiangsu, Zhejiang and Shanghai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09(7):56-59.

[5]殷群.“ 世界级”创新型企业成长路径及驱动因素分析——以苹果、三星、华为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4(10):174-181. YIN Qun. Analysis on the Growth Path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World-class Innovation Companies[J]. China Soft Science, 2014(10):174-181.

[6]赵若焱. 对深圳城市更新“协商机制”的思考[J]. 城市发展研究,2013(8):118-121.. ZHAO Ruoyan. Thought over Negotiation Mechanism of Urban Renewal in Shenzhen[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2013(8):118-121.

Planning Practice for Self-innovation-driven Districts in Shenzhen City: A Case Study of Huawei Technology District

It is a hot spot in planning circle that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elf-innovation-drive districts by planni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novativ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ies and regions, as well as the cr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lf-innovatoin in Shenzhen. Then it recognizes the current features of Huawei Technology Distri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innovation and finds out the three key problems in restricting the improvement of innovation system. Next, three focal points have been proposed: gathering strength based on the spatial framework of supporting the innovation system, preferentially meeting the spatial demands of new high-technology enterprises of different stages, and improving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to promote the city and industry integration. Finall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ore issue will be settled by the guide of planning for the region development, contributing to the optimization of self-innovation system.

Self-innovation-driven |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 Huawei Technology District

1673-8985(2015)02-0028-06

TU984

A

猜你喜欢
片区华为空间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白塔寺片区地图
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