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克林 石 杰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将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分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它们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性质、功能和功能发挥方式等,都有本质性的分别。其中的“定篇”,是指那些具有丰厚蕴涵的经典作品,学生重点学习的就是经典作品的丰厚内涵。作为人教课标版选修科目《先秦诸子选读》所编选的篇目就是当之无愧的“定篇”。
先秦诸子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有原创性、最深邃、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分,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对个人的立身处世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社会人生中的很多重要问题有非凡的洞察力,具有不可磨灭的现代价值。在语文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只要问题情境设置得当,就完全可以将先秦诸子文本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人生问题、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多做自主深入的思考。
鉴于此,再根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实际情况,我们完全可以将属于“定篇”的人教版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教学进行“主问题”的课程设计开发。
“主问题”导学设计是我国语文教育界为发扬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动学生整体性、主动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设计。语文“主问题”阅读教学实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还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的本来局面的教学改革。这样的教学实践更应该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广阔的天地中运用、推广。以下结合《先秦诸子选读》中《论语选读》的教学课例,来对主问题设计在《先秦诸子选读》教学中的运用推广做一说明。
人教版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为《论语选读》,《论语选读》又编列了七个专题,其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和《当仁,不让于师》虽然都是语录形式的短章组合,但是人物形象却是饱满丰富,呼之欲出。我们可以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设计“主问题”,从而带动学生对文本的有效解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主问题设计:
选文中直接写了哪一类人,间接写了哪一类人?
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两类人的特点。
两类人中,你更欣赏哪一类?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说明:本节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命题,立意鲜明,但对于学生来说不免深奥乏味。何不从学生已经习惯了的人物形象分析,来入手解读文本?选文虽然寥寥数语,同时是以语录体呈现,人物形象却众多而鲜明,孔子的形象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借他人之口来塑造,显然仪封人和石门晨门是不能归入问题答案中去的,长沮、桀溺、接舆和荷蓧丈人作为一类人也是为了反衬孔子。至于哪一类人更值得欣赏,只是搭建一个脚手架,见仁见智的讨论之后,就能顺理成章地回到本节的主题研讨之中了。
生成评价:由于问题设计驱动力较强,通过热烈的课堂讨论分析,学生能比较准确地归纳出:孔子和长沮等隐士都不满社会现状,但面对污浊的社会,长沮等隐士采取的是“知其不可而避之”的人生态度,选择避世以洁身自好,放弃对社会道义的担当;而孔子则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人生态度,不辞辛劳,周游列国,力图以一己之力改变社会,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实践精神,真是难能可贵。
《当仁,不让于师》的主问题设计:
你认为在学生眼中,孔子是怎样一位老师?
在孔子眼里,他的学生又是怎样的学生?
你是怎样看待孔子师生关系的?
预设说明:本节所选语录文段,极富生活画面:师生们就是这样相识而相知,成长而成熟。师生眼中的对方,这样的命题似曾相识,那就是新世纪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题目:父亲眼中的我。这样设计问题,既降低了难度,又能够让大家依据文本都有话说,还能设身处地联系到现实中的师生关系。当然主题是不可忽略的,因为我们无时不刻不感受到孔子那博大的胸怀。
生成评价:通过比较孔门弟子对老师的评价与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学生普遍能从中感受到孔子道德高尚、学识渊博、谦虚坦诚而又尊重他人的人格魅力。在子贡心中,孔子是崇高而伟大的;在颜渊眼中,孔子是学识渊博,施教有法、学问高深的;通过与子路的对话,我们又看到了孔子憨态可掬,可亲可敬的一面。在孔子神情慈爱的言语中,我们能看到孔子对伯牛的无限关爱之情,对颜渊安贫乐道精神的赞扬,以及为颜渊之死而痛哭不已的真挚情感。对弟子的爱如此地深厚、如此地真挚,让我们深受感动,仰慕不已!
以上两则课例,权作是抛砖引玉。事实上,教师提出的“主问题”要带有很强的研究性,要能使学生在思考、体验的基础上得到启发,逐渐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在对先秦诸子散文的阅读教学中设置“主问题”,是经过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智慧结晶。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通过“主问题”的设计与教学,老师在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中不断获得专业上的成长,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模式下潜移默化地完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