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015-02-28 08:45李荷莲
现代语文 2015年23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汉字教学

◎李荷莲

《大学语文》课程自1980年在全国非中文专业统一重新开设以来,成效有目共睹,出现的问题也很多。比如由于版本太多或版本变更频繁,教学难以深化交流(目前国内出版的大学语文课教材约有一百二十多个版本);选篇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规范性(有的教材甚至大量选取外国长篇小说和戏剧,然后在教材中仅以篇名出现);教材错误较多,包括最基本的字词注音及注释……上述问题,直接导致语文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受重视度越来越低,有的学校把课时一减再减甚至新开“人文素质教育课”来取而代之。作为中医院校的一名大学语文教师,笔者深刻体会到大学语文对当代大学生尤其中医药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中国教育部的调查显示:1992年中国大学生达到高级阅读水平的比例为40%,即他们具有阅读复杂长篇文章的能力;2003年这个比例降到31%。此外,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喜欢欧美文学作品,呈现继物质文明上偏爱外国品牌后,精神文明上盲目祟拜外国作家的趋势。以上种种,都迫切要求教师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作出切实努力。经十多年教学实践与思考,笔者不揣浅陋,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关于教学选篇问题

由于《大学语文》不像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那样有足够的课时展开教学,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与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教学选篇上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古”“今”“中”“外”全都涉猎,虽然“古今中外”都重要,但相比之下,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更值得重点学习。理由如下:

(一)重点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切实关联一定的中医文化教学。今日之中医看似与其他学科毫不相干,事实上,在传统文化大背景之下,共同的滋生土壤,决定了彼此之间具有许多共融的理念和规律。自然,关注古典文学作品,必定能够深化学生对中医相关理念的理解和运用。比如在“医儒同源”这一既定历史社会现象之下,不难看到: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中医强调救死扶伤,以“仁术”救人,可见二者的道德观念是等同的;再从细节来看,孟子有“扬汤止沸,沸益沸,不如釜底抽薪”之语,而中医治症八法中有“汗、吐、下”三法,显然二者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相似之处;儒家强调等级制度,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中医开方用药则有君药、臣药之别;又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与中医“若要身体安,三分饥与寒”的关联;周敦颐“出污泥而不染”与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犯”的关联等等。中医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之联系,尤其儒释道三家思想作为华夏民族精神骨髓的主体部分,在中医范畴之中当有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体现,华佗兼通数经,孙思邈善言老庄,晓百家之说,朱丹溪则直接化用宋理学观点开创“滋阴学派”。此不赘述。基于此,这种关联性教学模式,抑或更能充分体现中医院校大学语文的特色教学,关键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先秦作品应作为源头与标杆,给予更多关注,其次才是汉唐及宋。溯源中医,先秦乃其源头。这一时期是华夏历史从原始社会步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阶段,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则昭示文化的空前交融发展和繁荣,中医有关阴阳五行等基础核心理论就是在这一特定时期逐步确立和建构体系。反言之,如果没有这一时期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渗透,没有这一时期空前繁荣碰撞和交融的文化作为其存在的基石,今日之中医就不可能因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而愈久弥香,并以有别于西医理论体系的独特思维模式在今日世界医林中大放异彩。

故此,关注先秦作品,必定能够在一定层面深化学生对中医相关理论和学术的深层次掌握和理解。

(三)对选篇的讲解,重点做到“点”“线”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力图把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相对重要的几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都讲到,如众所周知的先秦诸子中的孔子、庄子,汉代司马迁,唐代李杜、韩柳,宋代欧苏,元代关汉卿,明清罗贯中等。所谓“线”是指梳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传与变,如司马迁《史记》与唐韩愈古文运动,与宋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与明前七子“复古运动”,清“桐城派散文”运动的关联;如先秦“诗经”与“汉赋”、魏晋玄言、唐诗宋词之关联等等,让学生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递相繁荣。在此基础之上,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尊重,对中国古人的尊崇,由此催生对滋养这些经典文化的华夏土地的尊重与热爱,实现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当今科技条件下,学生拥有众多的渠道来接触与了解现代文学作品,并且学习阻碍不大,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完成学习讨论,没必要占用有限的课时数。

二、大学语文教学应该适量加入文字学的内容

传统大学语文明显对文学文化层面倾靠过大,因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最大特色——象形字。按照今天世界通用文字学教材的说法“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中国汉字的定位往往也如此照搬,这是很不负责的。陈寅恪先生有言“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如此说来,汉字的定位应该是“汉文化的生动载体”[1],而非仅仅符号那么简单。所以,极有必要给学生加入一些汉字“音”“形”“义”的文字学基本教学常识,如“爱,繁体字为‘’小篆为,形声兼会意字,篆文从夊(脚),从(惠爱),会心有所系而行徘徊之意。”;“女,甲骨文为象形字,是一个跪跽的人形,很直观再现古人家居的坐姿,双膝着地而臀部压在脚后跟上,不似现代人坐在凳子上。”;“取,甲骨文为,会意字:从又(手),从耳,会(抓到野兽或者战俘时)割下左耳之意,“取”字的构形反映了古代的一种习俗,狩猎或打仗,以割下战利品的左耳来作为记功的凭证”[2]。而且,面向中医院校学生,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尝试做一些中医和汉字关联的思考。否则,“多年来,《医古文》‘汉字’部分的教材编写模式一直与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相关部分区别不大。……,那么在中医院校中开设如此雷同的‘汉字’内容,意义何在?”[3]汉字作为汉文化的主要载体,理当对根植浸润于博大精深的汉文化中的中医有一定侧面的多角度体现。现尝试选取了一组与人情绪精神有关的例字作如下分析:

“思”:会意兼形声,篆文从心从囟(囟门),表示用头脑思考。

“怒”:形声,篆文从心,奴声。

“悲”:形声,篆文从心,非声。等等…

以上可见,大凡与人情志有关的字,一般都与“心”关联,这似乎与当今“脑主精神”的常识相悖。如果要说古人不明精神与大脑的关系,何以古人在构造“思”时明确了“囟门”的概念?既然如此,古人为什么偏偏更多地把精神类的字从“心”呢?

《黄帝内经》中有“心主神明”一说,该理论历来为多数医家所遵从,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其说又一度成为了中医最遭人非议的地方。可是参照现实,对于心理疾病,在“脑主神论”指导下的临床治疗效果却很不理想,而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脏和精神健康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些现代医学所谓的“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在应用中医调补心气的方法治疗后,疗效显著;在过去几十年里的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患者,发生重症抑郁症的风险较高,“心主神明”这个理论,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世界的重视。

以上就“思”、“爱”、“怒”等字的结构分析与中医“心主神明”理论的关联,让我们看到汉字对于传统古代文化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载体那么简单。

而上述有关汉字字形字源的讲解,不能不涉及到繁体字教学,所以有必要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识繁写简”,即可以逐步在板书过程中加入繁体字。大学语文是否要求学生做到识繁写简,或许是个有待争议的问题,但对于中医院校而言,或许就不存在了。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医古文》教材本身就是繁体字印刷,有鉴于此,在中医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补充适量繁体字教学,更显得重要,中医院校学生学习古医籍,本来就需要以识别繁体字作为基础。总之,通过汉字“音形义”的文字学常识,让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中,开始思索自以为早已熟知的汉字,原来蕴含如此丰富,由对汉字的熟视无睹转变为思索探寻,逐步产生兴趣,并在兴趣中产生感情,由对汉字的感情加倍触发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喜爱,最后顺理成章达到对祖国的热爱。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与习惯

亚圣孟子有言“诵其诗,读其书”,吟诵是汉文化圈中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无论“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的声韵之美,还是“庄子”的调和其声、孟子的浩然正气、韩愈的为文多变、桐城派的因声求气……都需要从朗诵之中品味传统名作口头刺激带来的别样美感。虽然诗文吟诵在中华大地上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然而因古代没有录音技术,书面符号形态的音尺音谱又无法记录,所以从汉儒、唐宋八大家直至清朝桐城派古文,均无吟诵声音资料传世。吟诵这种教学形态在延续了几千年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受到强烈冲击,新中国成立以来,因传统读经教育的中断而使得吟诵寂然中止。有幸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录制了他吟诵古诗文的胶木唱片,留下了吟诵教学的宝贵资料,证实了吟诵教学有助于培养语感、体验品位、养气注情,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现代的大学生,习惯于大声朗诵英文单词和课文,却很少愿意诵读古诗文。笔者通过分析诗文的用词用句、情感脉胳、起承转合、平仄起伏……让学生投入到作品情景之中完成朗诵,在朗诵之中培养学习兴趣,培养举止气度。

如上,大学语文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寄予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辅助,尤其近几年由于医患关系日趋恶劣所发生的诸多医患纠纷,深层次暴露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而这一素养恰恰又是医务人员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其实,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本就是人文素养的核心与基石。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不起来,人文素质是无从谈起的。与素质课、哲学课、史学课、伦理课、艺术课等相比,大学语文课才是最好的人文课程。要孕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开好大学语文课;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也必须开好大学语文课。笔者多年教学证明,选篇恰当,教学点线结合,加入一定量的文字学教学内容,培养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与习惯,在这几项教改措施下,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热爱将会变得水到渠成,这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也成效斐然。在严格遵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下,把上述改革思路具体融入具体教学中,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兴趣大增,不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点,而且拓展了知识范围,自觉把兴趣拓展到中医知识的学习之中。大学语文对于提高我校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对学生以后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均产生巨大的正面效应。

注释:

[1]马积高.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5.

[2]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

[3]董孝一.关于医古文教学改革的思索[J].教育界,2014,(5).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汉字教学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