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党委宣传部,陕西 杨凌 712100)
【教育教学研究】
论传统诚信思想在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价值和功用
郭晓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党委宣传部,陕西 杨凌 712100)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的伦理体系中历来备受推崇。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几千年来作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诚实守信原则受到了严峻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道德的内容博大精深,在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价值和功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教育
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文献中对“诚”和“信”有着深刻而详实的解读,“诚”“信”二字连用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论语》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4“信近于义,言可复也”。[1]7在《荀子·不苟》中有“诚信生神,夸诞生惑”之说,意思是说诚实守信可以产生神奇的社会效果,相反,虚妄夸诞则产生社会惑乱。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诚,信也,从言从声”,“信,诚也,从人从言”。宋明时期的程颐、程颢说:“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为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2]可见,诚信不仅是交友之道、夫妇之道、治国之道,也用于生活的其他领域,其被赋予了普遍的指导意义。
在封建社会,儒家对“诚信”推崇备至。以“信”为例,一部《论语》,“信”字出现了38次,孔子将“忠”和“信”看作是最主要的道德规范,孟子则将“信”作为“五伦”之一,到了汉代,“信”被列入“三纲五常”之中。
虽然“诚”与“信”相互关联,但二者又存在着区别:“诚”是指“内诚于心”,“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诚”是对道德主体的单向要求,“信”是对社会群体提出的多边要求。
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道德的内容博大精深,诚信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发挥过积极有效的作用。可以说,诚信是天地间的一种必然法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基本的交友之道,是经济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是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为政之道。
“人无信而不立”是每个大学生都知晓的箴言,诚信也应该是每个大学生的道德基础和自我的人格目标。但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诚信道德现在受到了严峻挑战,许多既有的、人尽皆知的善恶美丑标准也受到冲击,道德滑坡严重,其中诚信缺失是一个重要方面。即便是本应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当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高校,也逐渐出现许多不诚信现象,这些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百害而无一利。可以说,我们遭遇了严重的“诚信危机”。
考试作弊、抄袭作业和毕业论文的现象屡见不鲜。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某高校因为某学生作弊或充当枪手被开除的报道;助学贷款违约、失信。虽然大学生不履行助学贷款合同协议,不按时还本付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不少的违约学生缺乏最基本的诚信意识,存在着有意拖欠的侥幸心理;求职履历掺假,就业协议随意撕毁。由于近年就业压力增大,许多学生为了找到好的工作,不在能力锻炼和培养上下功夫,却在简历上花心思,大肆注水;弄虚作假,拖欠学费。不少学生将家长早已给他们本应用于缴纳学费的钱用于满足个人的奢侈消费,从而造成学费无法按时缴清,等等。
大学校园里出现的这些诚信缺失现象,造成大学生在自我人格养成阶段,道德知识与价值、道德认知与行为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严重背离,进而导致不诚信现象在大学校园的滋生和蔓延。
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危机”,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下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个比喻或许不是很恰当,但的确说明当前的诚信危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现实原因。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社会因素。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在不断完善和塑造的阶段,非常容易受到外部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当前信息传播方式和手段不断发展,网络社交软件的广泛使用,使得大学生时时事事处处无不受到网络上传播的各种负面信息的影响和干扰。拿学生身边的不诚信行为来说,比如一些大学教授抄袭别人论文或是窃取别人科研成果的丑闻,不仅抹黑了教师队伍的形象,也破坏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耳濡目染之下,一些缺乏鉴别力的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而冒险,接受甚至效仿不诚信的行为。
(二)家庭因素。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从幼儿园开始就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从而造成家长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较少关心孩子品行的培养和塑造。加之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一些家庭的父母从小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子女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标准,甚至有的家长自身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存在着不诚信现象,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起到了不好的示范效应。同时,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出现了很多单亲家庭,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的道德观念和认知自然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对诚信品格的培养就更成问题了。
(三)学校因素。就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而言,方法僵化、内容空泛、实效性差是突出问题。说教式的道德教育,不仅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和情况的需要,而且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和反感。这样,更多时候学校的诚信教育也就走了过场,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某些方面的脱节和错位,导致学校的道德教育和家庭的道德塑造没有形成正向合力。
(四)个人因素。学生的自律意识差和责任意识淡漠也是重要原因。大学生由于还没有进入社会,所以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清醒认识和全面把握,对一些社会现象看不到问题的本质,而只是看到问题的表象,从而影响了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出现与诚信道德相背离的行为。还有,现在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较少考虑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而更多考虑的是自己可以得到什么好处,重视对个人名利的追逐,极少考虑和顾及社会责任。
在现代社会,传统诚信道德也得到了传承并发扬光大,“诚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成为现代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秩序构建的必要条件。充分发挥传统诚信思想的作用,将中华传统诚信道德的精华与现代思想进行融合,发挥其在诚信教育中的价值和功用,在当今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诚信是学生成长成才和立身处世的核心目标。诚信原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多有论述的道德问题。《礼记》中有“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3]宋朝大理学家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可见,在中国的传统诚信思想之中,诚信早已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自然法则。中国古代的历朝政府都十分重视诚信教育,西汉儒学成为官学之后,《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著作就成为学校的必修课,学子们在熟读“四书五经”时就接受了儒家诚信观念的洗礼、教化,从而塑造诚实守信的君子人格,以后历代虽有变化,但是基本精神原则并未改变。
当前社会,由于人的趋利本性作祟,出现了诚信危机,道德水准也不同程度地下降,在这种现状之下,开展诚信教育立人尤为重要,要确立诚信教育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创新形式和载体,将诚信立人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此外,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惩处,对大学生中出现的较为严重的不诚信行为给予一定的惩处,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二)诚信是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前提。对一个人的评价应当是全面的,既包括才能,也包括道德。当代大学生要走向社会,要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和才智的锻炼,即德才兼备。颜元说:“世宁无德,不可有假德,有假德则世不复有德矣,此孔孟所以恶乡原也。”[4]由此可见,有道德、做事心诚是实现个人目标和终极抱负的最基本条件,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例子也充分说明和印证了这一点。当代大学生要努力提高道德辨别力、选择力、创造力,把诚信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和最基本的素质,才有可能在以后的人生奋斗历程中取得好的成就,并有所建树。
(三)积极做诚信的践行者。明代吕坤说:“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5]他认为履行诚信的诺言,行动比言语更为重要,只要矢志不渝地坚持下去,时间长了自然而然的诚信意识和品质都会得到提升。因此我们可以说:诚信的本质是实践的。故此在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之中,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而不能采取“唯理”式的照本宣科和灌输,而要立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重视他们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实践锻炼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检验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的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时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1] 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 朱熹.河南程氏遗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358.
[3] 郑玄注.礼记·大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241.
[4] 洪应明.菜根谭[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627.
[5] 吕坤.吕坤哲学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67.
[责任编辑 朱小琴]
On the Value and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Honesty Thoughts in CollegeStudents’ Honesty Education
GUO Xiao-yong
(PropagandaDepartmentofPartyCommittee,NorthwestScience&TechnologyUniversity
ofAgricultureandForestry,Yangling712100,China)
Chinese n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excellent cultural tradition, in the lo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after a long histor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im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honesty” and “trust” value pursuit and value consensus. I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f modern society’s ideas and values, through the ages as the principle of honesty and trustworthiness of the social moral norms by severe challenges.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inheritance and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onte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moral integrity is broad and profound, in the honesty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guide students to critically inherit and absorb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takes its essence, goes to its dregs,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given moral of honesty and credit in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new understanding and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re socialist values; honesty education
2015-08-2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4jdsz3048)研究成果。
郭晓勇(1982—),男,陕西石泉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讲师,史学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008-777X(2015)06-00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