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尹天根
(韩国国立安东大学 退溪学研究所,韩国 安东)
学习并不是人类的专属物。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所有的生命体都在进行各自的学习。但是大部分生物现象表现出的学习是以适应和生存为目的,这只是生物现象的自然属性的表现而已。因为对这些生命体而言,学习是与它们当前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的。对它们来说,时间也是在过去、现在、未来中流动的,但却仅限于在一个狭小的通道内流动。因而,过去只是一种记忆或经验,未来也没有多大意义,现在意味着要在残酷的环境和条件下生存下来。
因此,生物现象中的时间,虽然不知道会不会比人类的时间更加激烈,但范围不会更广泛、内容不会更复杂。尽管人类的时间也应以生物现象为基础,但在此基础之上,历史现象、文化现象、社会现象等按照人类意识和价值的变化,产生了不计其数的复杂的时间样态。
生物现象中的学习是通过经验建立起反应结构。其目的无疑就是生存。生物现象中的生存没有展望和计划,只是通过存活进行延续。其目的不是通过生物自身的意图和追求获得创造力,而是通过每天激烈的生存斗争实现结构的固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说其目的是无目的性的目的,是无意图的目的。因此,生物生存的目的,通常隐含于当前获得食物充饥或是现在没有食物要挨饿这种即时性状况之中。
人类的生存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但对人类来说,生存的时间只在特殊情况下才会真正体现出来。譬如生存遇到真正危机的情况下,人类会显示出以生存为目的的生物学存在样态。这种情形下,生存之外的其他现象就被暂时驱逐或保留起来。因为绝境下的存在危机,掌控了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
通过生存的时间来界定人类是否为生物学存在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原人类的,一种是非人类的。“原人类的”是基于“人是生物之一”这个原则。“非人类的”是基于“人是非生物性的存在”这种观点。
我认为,将人类界定为生物性存在的生存的时间,只是在特殊情形下存在,只能用于对生存形成绝对威胁的情况下才适用。当然,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不能将此标准形式化、绝对化,也不能赋予这个标准过宽的范围。因为过宽的范围最终将导致标准的存在没有意义。
现代社会具有这样的特征——将标准制定得像高速公路那样宽泛。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将人类的生活变为以利益价值为中心。资本主义经济社会通过激烈的竞争关系得以运转,它将人类社会打造成猛兽密布的丛林,构建起只为追求利益进行无限竞争的结构。利益价值的绝对化意味着未来利益要展开殊死争斗,胜者独占利益,败者失去利益,导致不全部拥有就全部失去的竞争关系。如今,这种竞争关系成为全球化现象,竞争日益激烈并且无处不在。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类被视为竞争动物,作为生物现象的生存斗争成为作为社会现象的利益斗争。以经济竞争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仅靠经济领域的竞争无法解释。经济问题掌控了中心社会,社会的方方方面都受此支配。因此,可以说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将全部社会财富还原为利益价值无限竞争的社会。
无限的竞争和无限的斗争要求,即使在很平常的情况下,也要为获取利益而决然付出巨大代价。这是在生存时间内显现出的典型画面。生存时间内的存在,受到生物学争斗本能的驱使。这种情况下,人类只是一种生物性存在。这是人类能力的原点也是结束,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将人类作为生物性的存在及其特点,前所未有地呈现出来。当利益价值成为目的,利益本身会将人格埋没。
现在这种状况是我们可以欣然接受的吗?在现代资本主义利益价值绝对化的形势面前,我们不得不抛出这样的疑问——对人类来说,利益意味着什么?生存意味着什么?利益和生存可以作为人类生活的绝对目标吗?
虽然这看上去是好几个问题,实际上只是一个问题。什么才是人类应该做的事情呢?前面诸多疑问可以用这个问题来取代。“像(应该)”强调以价值为内容。但是,它与利益价值,即财物价值那样具有外显性的事物不同。因为“像”所指价值的内容以“人”这个主体为前提,是与某种“人性”相关的内在品性。当然,“像”并不等同于全部,只是具有包含了“最-像”的特殊指向性。“像人类”与“是人类”具有不同的含义。“是人类”具有指示语的性质,它能够指示主体。但这种指示只能够准确地瞄准对象,却不能描述对象。与之相反,“像人类”并不是指对象,而是关心对象具备的内容。这是“-像-”的结构,当知道前面“-”的内容时,“像”则置于能够判断与“像”的内容是否一致的条件之中。当不知道前面“-”的内容时,则无法确定“像”修饰的内容,仅仅表示说话人某种心理上的认同,其实就连其心理认同也有所隐藏,可以说这是毫无意义的陈述。我们只能确认说话人心理上的认同。只有从说话人那儿听到“因为-所做某事而像人类”的说明时,我们才能通过“因为-”来判断其像人类的内容和人类应该具备的品性等情况。
“像人类”归根结底是“因为-”中被赋予内容。但是,“因为-”的心理条件并不是绝对化的。它可以因人而异,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心理条件而产生变化。因此,这种陈述仅在“我是人类,是因为-”的陈述中才能成立。这种情况下的人性成为允许选择的可变性的哲学思考对象。
如果接受生存的状况,人类就不具有选择的可能性。生存,只有生存,生存之外的只是生存所需要的工具——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为人类应具有哪些人性而烦恼。生存状况下不允许存在意识的灰色地带。
如果把限制人类的那些极其明确又绝对的条件放到一边,就可以开始思考“应该成为哪种人”、“像人类是什么意思”等问题了。人类作为物种之一,处于生存状态中是不争的事实,但即使这样,只有放下生存的专制性价值,通过自身的烦恼和选择建立起“-像人类”观念的时候,像人类的人类才会出现。像人类的人类的登场,与历史现象、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使得人类生活丰富多样且结构化。通过这种像人类的人类的登场,时间也体现为一个有机的、相互关联的整体。过去成为历史,成为对人类生活进行反省和省察的工具;未来把用目标和展望来进行思维的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作为前提;现在在对过去的省察中前进,具有批判和克服现状的智慧,以创造未来理想。
资本主义利益价值行使着将生存绝对化、二元化的职能,就像自然生命现象中的生存那样,这是激烈、绝对、无条件的。我们深陷其中,过去的智慧和未来的理想都为了今天的需要而被抵消,过着这样的生活。利益价值被被看作是唯一的目标。从这狭小的视野之中,根本无暇顾及对人性的烦恼或是对理想价值的渴望。没有烦恼的价值与人类生活的多种条件结成富有弹性的关系,失去了能够调整自身状态的余地。这在所有方面各种情况下,超越所有的条件,只专注于阐明其自身的价值。
于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我们只会看到利益价值,其他所有东西都被湮灭或正在消失。我们一边承认“像人类的不追求价值利益”的命题,同时也不能脱离追求利益价值的队伍。在利益价值的世界中,我们已经处于越过黑洞的“思想的警戒线”的境况之中。如果说作为生物现象的人类是生存这个绝对性课题中的存在,那么作为经济主体的人类正沦陷于利益这个绝对目标之中。从这种专制性的角度很难对人性进行自由的探索。
人类的学习是为了知识和教养,为了技术和经营,为了幸福和满足,为了梦想和理想。这些东西相互关联,创造出人的意义。如果仅有单独一项则会不足或欠缺。知识和教养、技术和经营,可以说与通过学习使四肢功能健全相关。幸福和满足,可以说与通过学习使心智功能得以增强相关。梦想和理想则与通过学习使头脑功能更加完善相关。这些领域之间形成有机的关系网,学习可以定位为为创造“某种人性”而进行的努力。
“某种人性”是学习者应该自我完善的部分。学习者在这一点上必须经历苦恼和矛盾,必须进行哲学思考,必须进行富有智慧的选择。这种苦恼和选择必须首先从现在支配我们生活的东西进行批判开始。现在,保持着适当的对未来的憧憬并进行参与吗?现在,过去的智慧变为继续前进的基础了吗?通过这种省察,我们可以创造比现在更好的我们或者更好的生活方式。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一致致力于改善并扩张集体生活。人类现在的生活是建立在以往人类创造的基础上的。对今天的人类而言,只能选择对基础进行部分性继承或是部分性革新。完全颠覆过去既有的基础,打造崭新的新生活基础,对人类而言,这绝不是一种有效的集体生活方式。因此,面对现在的方式只能是对过去进行一定程度的继承,并参与未来的理想目标,再构建新的现在。这样改革主义的方式是孔子曾经宣布过的、创造时代性生活的有效方式。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老师是对自身生活进行能动、正确地引导,也对别人的生活提供一定指导的人。即,具备对现代的生活给予指导和引领能力的人。
时代总是通过别的时代来展示它的形象。代表现代生活方式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也处于这种时代性之中。资本主义并不是人类选择的最终生活方式,仅是担负着引导当前生活的职能而已。资本主义的未来灰暗而阴郁,危机征兆正非常明显。
现代资本主义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口问题。进入21 世纪,世界人口呈几何数字增长。世界人口总数达到10 亿,大约用了200 万年的时间。1850 年,世界人口突破10 亿。80 年之后,世界人口达到20亿。1970 年世界人口为36 亿。①金伦信:《人类的未来:人类生态学层面》,张会益等,《人类是什么》,民音社,1991 年版,第217 页。2012 年,世界人口突破67 亿。
地球上人口数量的几何增长,今天也在持续着,平均每年增长1 亿以上的人口。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带来各领域的技术进步和经济繁荣,以此为基础,人类数量一直在攀升。这也是一种成功,但这样的成功中隐藏着致命的陷阱。
值得注意的是,巨大规模的现代人类,成为无限制享受消费资本主义提供的丰富生活的消费型、享乐型的人类。相比传统时代的人,现代人经历着两倍、三倍以上的消费生活。因此,不得不承认,人口增长诱发的问题是单纯数量增加的问题。即使这样,资本主义经济生活鼓励持续的消费生活。没有生产和供给以及消费的持续扩张,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生活无法为继。只有消费成为美德,利益价值呈世界性的扩张,社会生活才能获取活力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性矛盾,体现在有限的地球资源被过度浪费,庞大数目的人类的生活问题导致污染问题已达到对地球环境造成实际影响的阶段。
部分学者认为,能够实现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均衡、和谐的适宜的人口规模是5 亿左右。①金伦信:《人类的未来:人类生态学层面》,张会益等,《人类是什么》,民音社,1991 年版,第217 页。尽管这个数值的提出过于主观,但如今12 倍以上的人口规模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能因为人口数量过多而物理性的缩减人口规模。但我们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约束生产和消费增长,追求经济生活的小规模化,这是我们可以选择的问题。
忍耐和节俭是传统时代的美德。尽管在传统时代的自然主义经济体制中也追求富足,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人类的生活水平只能停留在一定的水平。这种节约的美德,以现代观点来看,可能是无法享受高质量的生活,但这只是以富足和便利为标尺进行的评价。如果用悠闲和幸福的尺度来评价生活质量的话,情况则大为不同。
与采用便利或富足的尺度相比,儒学对采用悠闲和幸福的尺度来衡量人生的道德追求有着极大的关心。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的这种生活哲学,可以说对面对富足社会的问题的现代人,提出了特别切实的品德要求。大丈夫的生活不在于富贵和卑贱或者威武,而在于按照世上道理进行生活。何为世上道理,这个问题没有统一意见,但至少我们能够明确它不在富贵、卑贱和威武之中。作为广泛而正确的道理,孟子告诉我们,在内心道德理想之外,没有能够给他带来愉悦的外在价值。
这种道德理想的世界,不是到处追寻外在价值的世界,而是停留在内在价值上的愉悦的世界,其中是慢慢的悠闲。因为心灵不是因为内心积累了什么才变得富足,正是内心腾空的时候才会打下最稳固的基础。将内心腾空才显示出最完善的内心特性——这虽然散发出道家的色彩,但纯正的儒学对此也并无异议。
爽地山光里 渔事邻家共
虚亭水色中 农谈野老同
拓窗分竹日 人间岂无乐
垂箔护蘋风 此乐独无终②李滉:《退溪集》,《诗·石江十咏为曹上舍云伯作》第2 首。
从李滉的这首短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像山人那样生活的一位儒学者空旷内心中的一缕温暖的阳光。对于仅凭这些就能充分感到愉悦的诗中的老人来说,追逐利益、无限追求富足和便利的现代生活,没有任何价值。
已经完全成为资本主义的孩子的现代人,让他们抛弃资本主义,回到完全的传统时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即使就这样享受资本主义生活,人类也正在步入已经变得日益困难的世界。虽然还看不到眼前的墙壁,但我们已经得知墙壁在那里的种种信息。阅读这些信息,从个人或社会层面创造能够克服它们的时代性的语法,可以说这才是学习者正确的学习姿态。
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人类现代生活,有必要接受儒学这样传统生活的美德并进行调整。资本主义生活将利益之外的所有人类的、社会的价值视为微不足道之物。只要能获取一定的利益,鼓励所有不违反形式上法律的投资行为。事实上,创造利益的过程与投机的逻辑是一致的。投资可以看成是产业资金,而产业资金也是在权衡利益的基础上进行投资。从这一点来看,二者没有任何区别。
分分秒秒追逐利益,为利益所左右。现代社会中,为资本的正义性、正当的利益、适当的利益等而烦恼成为奢侈的事情。人们总是有很多借口,认为伦理是新教徒时代的事情,是发霉的道德君子们的话,因而被置之不理。道德或伦理是虚伪、具有欺骗性的。人们会说,真实的伦理在哪里呢?伦理这东西不能当饭吃。无论是在制造业现场、经济运营中还是股市里,大部分情况下伦理被忽视了。
但是,试想一下,伦理能够用法律规定的形式得以充分体现吗?形式不能有效地规定内容,朝鲜士大夫们喧噪一时的“礼讼论争”便是最好的证明。
礼讼论争是一场围绕礼法适用问题展开的激烈斗争,这场斗争没有形式上的胜利者。西人胜利一次,南人胜利一次,因此无法决定胜负。西人成为历史的胜者并不是因为礼讼,政治斗争、国君的善变、国君的孝性这种从属性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①[韩]尹天根:《17 世纪朝鲜故事》,新闻社,2008 年版,第204 -247 页。
在这场战争中无论谁是胜者,历史给我们的警示是:无论形式上的规约多缜密,却总会存在解释上的问题。所谓解释上的问题,就是既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总之就是约定的不透明性。约定如果不透明,那么就不能发挥约定的约束力。提出这种约定,还能讲什么伦理呢?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孔子这句简单的话语可以解释为几种意思。首先,应当关注“克己”,“克服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是主观的事情。主观,即主体是不能明确确定的存在性的集合。主体是一种不能全面而彻底的见到自身的存在,但是通常将自我意识表现出来,表现为利己性的存在。这种利己性的自我,存在于与之伴生的多个不明确的自我性形象之中,自我中也存在他者化的因素。主体的意识产生于主体性自我和他者化自我的诸要素之中。之所以称为他者化的诸要素,是因为主体意识中的他者化形象包括较为宽泛的内容——主体正在认知或者能够认知的全部的自己以外的领域或是面对对象的他者化的某种指向。
主体的意识在利己的自我性和它带来的无数他者化的多个形象之间,通过有意或无意的选择,总是用新的自我性来进行修正和变革。利己的自我性和他者化的自我诸多形象之间变动幅度越大,利己性的自我就会越弱。但是没有利己性的自我,只由他者化的自我,构成的主体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样,没有他者化的自我的某种形象,只由利己性的自我构成的存在,也是不可能存在的。虽然二者之间存在牵制和矛盾,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为完全的胜利者。然而,由于主体的意识当中所包含的利己性自我与自身的具体利害关系直接相关,因此能够轻易占据优势地位。但他者化的自我性,只有具备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其利己性自我的具体利害关系的职能,才能具备引导主体的某种优势,这是两者之间的区别。
儒学通过“克服自己”的命题期待实现这样的奇迹——强化已经具备优势的自我中的他者化自我性的领域,并通过扩张进行牵制和超越。儒学希望通过实现这种奇迹,自我在自身的自我性当中接纳自己以外的他者,形成具备他者化的自我性,从意识层面消除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差别,拥有平等接纳两种存在形象的立场。这是上面引用的“克己”来实现“复礼”的层面。虽然通过这样的“克己”来实现“复礼”的道路非常困难,但孔子认为必须这样做才是“仁”。孔子这种意识,在樊迟“问仁”时他回答为“爱人”②《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的部分扩大到对全体人类的爱。孔子希望主体成为接纳他人、公平待人的存在,这才是以孔子为首的儒学思想家们所说的道德性。
对于孔子而言,道德性是以特别的学习方法为基础,能够深化扩张的东西。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朱子将这部分内容解释为“反己自修,循序渐进”(朱熹《论语章句·宪问》)。孔子自身通过一点一点的学习积累,逐渐懂得一定的道理,这种学习法被称之为“下学而上达”。这可以进一步解释为,孔子从自身的世界、自身的生活、自己的内心出发,总结出一个个的道理,最终延伸到宽广的世界中去。
对“下学而上达”的学习方法更加详细的解释如下:
“夫道体之全,虽峻极乎天地,而其妙用,实著于日用之际,学问之功,雖務造乎廣大,而其用功,实基于庸行之常。蓋求諸邇者,固爲行遠之漸,而先鹜於上達者,往往不屑於下學。此孔門之教,所以罕言命與仁,而其日詔而相與授納焉者,皆勉力於孝弟謹信之行,致極乎家敬恭儉之實,低頭著力,以盡日用彝倫之常,然后,視其力量地位之所及,而加警發焉。”①《大山集》19 卷2 面,《答权景晦》。
将“下学而上达”理解为从日常生活中所有微小的东西中不断完善伦理,这正确指出了儒学具有的生活哲学和伦理。生活的伦理,伦理的生活,正是现代需要的品德。现代是后伦理时代,它将传统的人类历史中认为具有伦理重要性的所有东西转换为微小的东西。现代人认为重要的东西只有两个:一个是利益价值,另一个是无限制的自由。
但是,利益价值与贪欲相连,无限制的自由与完全的放任自由主义相通。这二者是越过人类的存在本源一并出走的同伴。留在人类存在本源的藩篱内进行守护的主人,是引领这两个出走同伴的自私的自我。自私的自我、自私自我的利益价值、自私自我的无节制的自由,可以说它们成为现代人的主人。
摆在现代人面前的是通过无限生产和无限消费来实现利益价值最大化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欲望的无节制、生活的无节制,已经成为现代人存在的一种常态,甚至都没有思考是否存在和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的余地。但是,在这样无节制的欲望、无节制的消费生活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人类已经扩大为70 亿规模的这一点。
70 亿规模的人口,即使生活上的小习惯也能变为威胁地球生态界的凶器。我们把成为文明生活方式的每天洗澡的问题作为一个数学问题来探讨一下吧。一个人的洗澡是文明、是卫生、是非常轻松的选择,它不会引发什么问题。但是,70 亿人每天洗澡时,这个极其微小的生活习惯反而会成为对地球环境造成威胁的危险武器。
情况就是这样。我们进入了对生活中微小的选择也难以要求自由的境地。现代人的身边再也没有微小的东西。因此,有必要对现代社会中将伦理和道德、牺牲和奉献视为老古董的现代文化进行反思。因为即使是日常微小的行为,也折射出人类的生存问题。从这点来看,通过儒学的日常生活规范来掌握道理的伦理性态度,比起传统时代的人们,现代人更有必要拥有这样的品德。“下学而上达”,在儒学中,这是将日常生活正确延续下去,将圣人的道德品行装在内心的学习方式。对现代人来说,这是对生活中的微小选择进行深思熟虑,为确保人类未来生存而必须采用的学习方法。
自私存在于人类生物学本性之中。生物现象被适者生存原则所支配。强者生存,弱者被淘汰。弱肉强食的自然选择理论不是浪漫的自然主义,而是事关生存的激烈斗争。这是所有生物的行为,人类也不例外。今天,人类成为地球上生命体的主导性生物,也是自私的自我最大限度的利用自身能力的结果。这一点,人类与展开激烈的生存斗争的所有生物种类是没有差异的②朴异汶:《环境哲学》,Midasbooks,2002 年版,第147 页。。
但是人类并不仅仅是被自私的自我支配的生物学上的存在。梦想和幻想、谎言和理想、自欺欺人和感情介入、感动和神话——所有这些在生物学存在的实在论的现象,世界中很难找到。这些存在于因精神介入而产生的梦幻世界中。
“电影《黑客帝国(matrix)》中,程序员安德森遇到了可疑人物莫菲斯,他告诉安德森现在生活的世界不是真实的,而是通过电激大脑产生的假想世界,然后给他两个药丸。‘如果你吃了蓝色的药丸,你就可以留在假想世界中度过安逸的生活;但是如果吃了红色的药丸,你会回到真实的世界。选择权在你手中。’安德森选择了红色的药丸吃后失去了意识。安德森醒后,莫菲斯说‘欢迎你来到现实世界。’衣衫褴褛、脖子后面有好几个圆孔,现实世界的人给安德森起了新名字‘尼奥’,期待他是拯救世界的救世主。尼奥以拯救现实世界为使命,与来自矩阵的机器人对抗,与特工史密斯决战。有一天,从特工史密斯那里听到‘你现在认为是真实世界的混乱的世界其实是假想世界’的话语后,尼奥开始混乱,‘我是电脑程序员安德森还是拯救世界的英雄尼奥’?”①朴敏雅:《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牛顿和笛卡尔》,Gimmyoung 社,2006 年版,第47 -48 页。
这个故事让我们联想起庄子的“梦蝶”,描述了作为精神现象的主人的人类的形象。所有生物种类具有的特征是,明确看到自己眼前的世界或者因看错而无法正确看到,处于这两者之中。但是只有人类拥有可以透视世界、把明确的世界还原成不明确的世界或者把明确和不明确的世界重叠在一起,看到潜藏于实际世界的外在形式中的更真实的、不明确性的精神能力。这种状态虽然与实际存在的世界具有不同的意义结构,但是人类正是在这种状态下生存。
自私的自我主要存在于追求现实性利益价值的实际存在之中。为什么称它为自私的自我呢?因为在这个领域里,主体为了占有他者和社会物质价值展开激烈的斗争。但是,在纯粹的精神现象中,不会呈现出为了占有理想或感动等对象化的事物而展开激烈斗争的现象。只有这些事情脱离了纯粹性的位置,转换为社会价值来体现的时候,才会发生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占有斗争。自私的自我随着主体出现,被主体支配。精神性自我也是随着主体出现,但是它改变、歪曲和支配主体。精神自我可发挥重组主体的创造性。
主体主要表现为自私的自我,但是,当主体发挥精神现象的创造性,培养内在的他者化的自我的诸多形态,并允许依此来重组主体性并发挥作用时,主体里面自私的自我就会有竞争对手,力量被消弱。人格之所以可以培养,也是这个原因。所谓人格就是指精神现象的创造性发挥强劲作用,拥有使自私的自我不能无差别发挥权能的力量。因为自私的自我在主体内占据很高比率,所以要经过长时间的反省、省察过程,可以说,这是从结构上可重组主体性的境界。
人类的精神现象向往理想、正直、真理、道德、善、神等。如果我们观察孔子一生的学习历程,可知孔子将正直的理想作为人类能力极限值的前提。
“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
这句简单的话,表现出孔子自己证言的孔子学习形态的扩张和深化过程。
“立志”意味着孔子的精神不是已有的,是建构在对目前不存在的某种境界的梦想和幻想之上。孔子的学习全部投入到把梦想的世界建构成现实空间的工作当中。孔子通过(不惑)对自己精神梦想的世界转换为现实是否是可取的进行思考,最终成就了把自身精神领域扩大到与天地一样的范畴(知天命)。
“知天命”的天命是孔子知道的世界上最广、最正确的范畴。孔子以现有的主体性的自我性为出发点,重新建构出目前还不存在于自我性里的、与天地一样广的内在自我。以孔子现有的自我性为基础,天地是最远、最大的他者。这个他者通过孔子35 年的学习,进入到孔子的自我性里面,成为构成孔子自我性的最大、最宽的他者性自我性。如此宽大的他者性自我性存在于主体,孔子15 岁时已有的自我性变得微乎其微,达到发挥不了作用的程度。之外的孔子的学习就是——像天地这样他者化的自我性拥有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会动摇,并且何时何地都以他者性自我性为主体,能够自然运作并结构化——为此投入的时间。
主体通过自身利益运作的不是人格。这是作为生物,人类本身具有的自然品性和本能。本能是本身就有的,已经是完成的。把自我完全交给资本主义利益价值的主体是经济动物,利益的奴隶而已。为眼前的利益开始苦恼时,主体会脱离本能的追求,开辟作为人类前行的道路。
“2004 年,亿万富翁587 名的财产每天平均增长117 万美元,合算起来每年增长约4000 亿美元。现在世界经济每年增长1 兆美元,排行前5000 名富翁的资产增长是整体世界经济增长的100%,其他人的资产增加率都是徘徊在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底层。包括587 名亿万富翁的全世界830 万名百万富翁的资产每年增长8.3%,相当于830 万名百万富翁之外的世界其他人每年亏损1 兆3300 亿美元。”①Peter Spiegel,洪颐正译,《人类经济学(Humanomics)》,Dasanbooks,2009 年版,第41 -42 页。
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产生利润的结构。资本量越大更有利于创造更大的利润。小资本别说扩大利润,连维持现状也很困难。这就是现代资本主义世界。寡头资本家拥有仅用自己的资本也可以左右小的经济国家的权能。如果他们只是用资本逻辑,将追求无限的利润作为价值目标的话,受害的人会多得数不过来。所以,这种世界更需要人格。人格是“克己复礼”摆脱自我狭隘性之心,是达到“知天命”这最广范围之心。
人类存活在时间的整个过程中。实际上人类只能活在现在,但同时又踩着过去、看着未来活在现在。如果人类的时间限定于现在,对现象的应对就是全部。看、感受、理解、判断、处理,这是活在现在时间的人类处理事情的状态。解决问题的技术者——这是这种状态下人类的称号。所有的生物都是以解决问题的技术者的身份活着。时间有昨天和今天还有明天,通过活在人生的时间和历史的时间中,我们才能摆脱解决问题的技术者的身份。
我们生活的时间不管什么时候都是现在时间,我们要接受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才能设计和规划现在时间。过去的时间通过记忆和经验传给今天的我们。我们称它为传统,在现在的观点上对其进行继承或批判。儒学能融入进来的地方就在这里。东亚传统文化领域中,儒学以重要的历史文化形态确保着自己的地位。
儒学本身已经被关在过去的时间里。如果儒学仅仅是这样,我们可以在博物馆里见见儒学。关在博物馆里的这种儒学就是属于尼采在《历史学对人生的利弊》中提到的“纪念碑式的历史学”“好古式的历史学”“批判式的历史学”②[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李箕相译,Kachibooks,1998 年版,第516 页。中的第一种或者第二种。它无法跟现在进行有机交流,只是被陈列在过去的时间里。尼采承认的原本的历史学只有第三种“批判式的历史学”——与现在进行交流、与现代相呼应,批判式地进行检查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尼采只是在历史学的范畴内阐述它,但是其实它适用于通过时间前进的所有人类文化形态。儒学也是一样。
今天的世界已经不是儒学的世界了。我们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的利润价值、技术文明带来的便利性、后产业社会的过度的丰饶等我们不容易击退的强劲的现代宠儿的俘虏。恐怕我们不能很容易地抛开这种俘虏的命运。即便如此,我们也知道现代社会具有不得不被批判式检查的致命缺点。我们知道欲望、利益和便利这三驾马车最终会引导人类去彩虹的那头,那深不见底的绝壁之上。
所以,现代性不得不被批判式检查。我们要寻找可以改善现代性具有的弱点的品德时,我们才能关注儒学的肯定性的一面。在展望现代或未来的人学的时候,把生活从资本主义利益的战场上拖出来,进入到培养人性化的道德文化的战场这一儒学形态中,具有充分的思考价值。对欲望的边缘进行实验、为丰饶和奢侈进行战争的现代人来说,儒学的简约精神充分拥有敲响警钟的力量。在只学能挣钱的东西,把与理想和真理相关的学习当作垃圾的狭隘的学习领域中,利用一生的时间来修炼人格的儒学学习会成为一种指南。在以未来学的观点改善现在的问题的过程中,只有儒学占有一席之地时,才能确保现在儒学的地位。(校译:田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