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情”弦,让语文走进学生的心灵

2015-02-28 04:54阴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王奕
新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钱学森笔者课文

□阴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王奕

拨动“情”弦,让语文走进学生的心灵

□阴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王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若能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必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试从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发挥教师语言魅力、挖掘教材情感内容三方面探讨如何以情导学。

课堂氛围 关注生成 以情导学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达到以情导学、以情优教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总结出以下三点切实有效的策略。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课堂教学目标和效果的实现,而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的一举一动都有意无意地传递着一定的情感信息,影响着课堂氛围。

1.用微笑关注生成。小学生思维活跃,尤其是低年级课堂,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生成。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对生成,微妙地影响和改变着本节课的教育质量?笔者认为,应对生成,教师的微笑是一种最好的引导。这种无声的引导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消除紧张感,帮助他们打开心扉,从而创造出良好的接受心境,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当然,微笑的背后是教师科学的教育方法、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

2.用目光奠定自信。教学活动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有赖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由于一个人的目光反映着他的心理活动,目光在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及维持其过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目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进而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让笔者印象深刻(苏教版小学六年级《钱学森》)——

师:钱学森要回到祖国,意味着他要放弃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师:对!名利和财富。(看到一只高举的手)还有同学想说,请你说!

生(激情澎湃):老师,我在家搜集了一个资料:1964年,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当时,我们的党和政府决定嘉奖科学家。同学们,你们猜猜,会奖励多少钱?

此时,该生突然停顿,似乎没了刚才的勇气,他用余光瞥向教师。只见这位教师用肯定而又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并点头示意。

生(慷慨激昂):100元啊!那个年代我们中国真是百废待兴啊!钱学森愿意回来,真伟大!

师(趁势):对!读出你此刻的心情。

此刻,学生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钱学森的爱国心,品味到语言文字的无穷感染力和魅力。在教师肯定的目光下,这看似“偏题”的回答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进步的教育。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就领受的方面说,进步的教育偏重自得。”

二、发挥教师的语言魅力

哲学家罗素曾指出:“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语文作为一门重要而又特殊的学科就更需要教师发挥语言的无穷魅力,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

1.一段精心设计的导语。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春到梅花山》的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小朋友们,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她唤醒了春笋,吹醒了小池塘。今天春姑娘又来到了梅花山,她给梅花山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教学伊始,教师富有感情地导入这篇课文,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帮助学生主动回忆这一单元的前几篇课文,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2.一腔慷慨激昂的陈词。笔者在教授《钱学森》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引读环节:“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科学巨匠,2009年10月31日与世长辞了。他的离世,举国悲痛,各行各业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吊唁,望着他慈祥的面容,人们的耳畔仿佛又一次想起了他的声音:‘我是中国人——(引读);我日夜盼望着的——(引读)。”由于笔者朗读基础较好,用这样激情澎湃的语言进行引读,使学生身临其境,融入到作品为我们呈现的情感世界中去,学生在教师语言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地读出钱学森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一句声情并茂的评价。“学为中心”的课堂力求让评价具有内涵,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再谈《钱学森》一课,在指导朗读文中钱学森原话“我们日夜盼望着的……我们是应当回去的”时,笔者设计了以下的评价:“读得真好,听得出你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注意到了语气词‘应当’,多么坚定啊。谁再来读出这种坚定、诚恳的语气?”“有没有同学能更坚定?”“嗯!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准了音,而且读出了情。”这些评价语让学生如沐春风,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总之,教师或激情澎湃,或幽默风趣,或温柔平静的语言都为语文课堂增添了浓浓的“情”意,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引思的效果。

三、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是作者情感体验的产物。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让自己

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同时引领学生在情感氛围中,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最终达到以情促学、知情同育的效果。

1.备课备情感。备课除了备教材、备学生,笔者认为还需要“备情感”。如何备?分为以下两步:一是读“透”课文。“透”即边读边思考。许多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认为小学课本浅显易懂,一读便可知全貌。其实不然。笔者以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课文试举几例,在读《五星红旗》时,你是否注意到了“您”字的运用?在读《北风和小鱼》时,你是否能从北风“呼呼地吹着”变为“猛吹一口气”中体会其情感的变化?二是以学生的视角预设难点。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阶段,情感分析稍有困难,因此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预设难点,并寻找突破难点的方法,例如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会情感。可见,与传统备课重知识技能相比,这样的备课更加注重情感的熏陶。

2.上课创情境。备情感做好了,就需要教师课上创设情境,使得学生获得相同的情感体验。笔者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有一位教师在教授《十里长街送总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时,将教室所有课桌分成两列,正中间留一条过道。桌上摆着周总理的照片,周围布满鲜花和学生写给周总理的话。上课伊始,教师播放哀乐,带着同学们一起对周总理的遗像鞠躬。接着,教师怀着无比热爱与沉痛的语气范读课文,为整节课奠定了庄严、肃穆的氛围。这样的一种情境使得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好像自己就是送别周总理灵车群众中的一员,无需教师太多讲授,已能深深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有法,贵在得法。笔者仅是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三点行之有效的策略,还有更多的方法蕴藏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中,等着我们去发现、探究。让我们一起拨动语文之“情”弦,让语文之“音”飞入学生的心灵。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78,287.

猜你喜欢
钱学森笔者课文
钱学森
钱学森之答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老师,别走……
背课文的小偷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背课文
钱学森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