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言文字,品味言语甘妙

2015-02-28 04:54阴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朱强
新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福楼拜马车老汉

□阴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 朱强

关注语言文字,品味言语甘妙

□阴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 朱强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文字,简洁与繁芜两相对比、写什么与怎么写结合感悟、课内与课外相得益彰、内化与外化融为一体,品味言语甘妙,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一、简洁与繁芜两相对比

曾听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塘市中心小学陈静校长执教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寨沟》一课,精彩片段有许多,其中一个教学片段将简洁与繁芜的语言文字两相进行比较,深值学习。

师:书中这样描写九寨沟的森林——(出示课文中的文字)

1.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

师:陈老师觉得书上对于九寨沟森林的描写过于简单,我自己写了一段描写九寨沟森林的话你们读一读,更喜欢哪段话,且说说理由。

(出示教师写的文字)

2.春天,嫩绿的新叶铺满河谷山坡,红、黄、紫、白各色鲜花点缀其中;夏天,森林成了绿色的海洋,到处都是新绿,深绿、翠绿、浓绿……森林像美丽的巨幅油画,恰似天然的绿色地毯铺满大地;秋天,红色的枫叶、蓝色的水杉、绿色的箭竹深浅相间,层林尽染;冬天,森林披雪戴霜,宛如洁白的童话世界。

师:我自豪地说:画面中有文字,文字中有画面。你喜欢哪一段的描写?

生1:陈老师,您写得太美了,我真崇拜您。我读的时候,感觉如痴如醉,仿佛这些美景就在我的眼前。

生2:我觉得陈老师这段话单独看,写得很好。可是我把它带入课文之中一读,发现森林的话写得太长,不能显得有详有略,它破坏了这个小节的美。

师:单看陈老师写的,你一定觉得真好。可是,将这一段话放到课文中读一读,你会觉得这样面面俱到地写,破坏了整体的美。老师的这段文字即使写得再美也得舍去,详略得当才能让人感受到简洁的美,简洁让人产生美好的感觉。

陈老师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读出画面,想出美景,丝丝入扣,品味内涵。教师写的这段话放入原文一朗读一比较,学生鉴赏文字的水平随之提高,增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值得我们学习。

二、写什么与怎么写结合感悟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写什么与怎么写。文本写了什么,学生基本自己能读懂;而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学生不一定看得透彻,需要教师予以点拨。

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分校蒋利军校长执教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莫泊桑拜师》一课,在体现写什么与怎么写两相结合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出示课文中的文字:

……万般无奈,莫泊桑只得再次来到老师家。他一进门就说:“我按照您的教导,看了几天马车,没看出什么特殊的东西,那么单调,没有什么好写的。”

“不,不不!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福楼拜滔滔不绝地说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在莫泊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师:同样写马车,福楼拜是怎么指导莫泊桑的?第7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1:写不同装饰的马车。

生2:写不同的天气,马车的走法不一样。

生3:写不同的道路,马车的走法不一样。

师:观察一样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写。

师:同学们再看看这第7自然段,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殊之处?

生1:这段话中有两个反问句,“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呢?”“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这两个反问句把福楼拜认为有许多东西可写的语气表达得更为强烈。

生2:这一段话作者除了运用两个反问句,一连用了7个疑问句,把福楼拜喷涌而出的想法一股脑儿端了出来。

师:第7自然段老师和同学们配合读,好不好?

生:这样的读法不好。读书要和第7自然段的内容相符,第7自然段有9个问句,问句一个连一个,联系紧密,不适合老师和我们接读,适合每个人独立朗读。

蒋老师在阅读教学时把写什么与怎么写两相结合,既把“写什么”表达出来,又引起学生对表达形式的关注,对“怎么写”也有一定认识,还把朗读指导巧妙结合其间,一箭三雕,让人赞叹。

三、课内与课外相得益彰

学生学习含义浅显、表达明了的课文,自主学习为主即可。学生遇到含义深刻、表达非常有特色的课文,教师适当拓展课外读物,课内与课外两相映衬,学生轻而易举明白其间的意思。有位老师执教《莫泊桑拜师》一个教学片段时,就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出示课文中的文字:

“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你发现了这些特点,就要善于把它们写下来。今后,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就描写这个厂的守门人,用画家的那种手法把守门人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及全部精神、本质都表现出来,让我看了以后,不至于把他同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混同起来。”

师:用画家的那种手法是怎样的手法?

出示一段课外拓展文字:

“她的侧影很安静,简直叫人猜不透。她的脸在阳光下看得更清楚。她戴着椭圆形的帽子,浅色的帽带好像芦苇的叶子。她的眼睛在弯弯的长睫毛下望着前面,虽然睁得很大。但由于白净的皮肤下面血在流动,看来有点受到颧骨的抑制。她的鼻孔透出攻瑰般的红颜色。她头一歪,看得见两片嘴唇之间珍珠般的白牙齿。”(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师:福楼拜描写得怎样?

生1:福楼拜的描写栩栩如生。

生2:读了福楼拜的描写,这位女士仿佛就在我的眼前。

师:这就是“画家的手法”。

这样的教学成功突破“用画家的那种手法”这一教学难点,教师教得举重若轻,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以课外养课内,课内课外相得益彰。

四、内化与外化融为一体

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优秀的语文教师能够把内化与外化融为一体,内化吸收文本语言,借鉴文本言语表达方式,一课一练,训练得透彻,外化为学生自己的言语表达方式。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舜湖实验学校沈月芬老师教学国标本人教版六年级《桥》这篇课文,紧抓“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文中比喻的妙用,教学生语文的同时又无声渗透做人之道,让人叹服。

文中的老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作为一个父亲,他爱子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人为之动容。文中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老汉这一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起来,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增强了表现力。沈老师巧妙地抓住三个比喻句,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精妙。

师:从文中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读一读,你对老汉有什么认识写一写。

随着学生交流相机幻灯出示:

1.他像一座山。

2.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3.共产党员像一块钢。

生1:他像一座山。我从中读出了老汉的沉着,他是群众在危难时候坚实的靠山。

生2: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儿子违反了规定,老汉非常生气。我看出老汉在老百姓中有威信,他临危不乱。

师:课文描写老汉用了三个精彩的比喻。老汉像山,果断;老汉像钢,又冷又硬;老汉像豹子,凶猛。我读出了一个无私无畏、有情有义的共产党员形象。

师:文中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老汉和他儿子的姓名,但是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他们叫什么?

生1:他们叫英雄。

生2:他们叫共产党员。

师:对。老汉和儿子的英雄形象留在我们心中,永不磨灭。作者用山、钢、豹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喻老汉,让我们读来难忘,印象深刻。你也能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喻共产党员,清晰地形容这一类人吗?

生1:共产党员像一座桥,为人民架起“生命之桥”。

生2:共产党员像一盏灯,它照亮了人们对生命的渴望。

生3:共产党员像太阳,时刻温暖着人心。

师:每个比喻都让我们认识了像老汉这样的共产党员,让我们记住他们搭建的“生命桥”。

沈老师抓住一点深入训练,不贪多求全,让学生在言语学习中内化比喻,在外化运用中精彩运用比喻,展示学生出色的言语表达。老师带领学生品味言语甘妙,领悟写法深意,这是语文老师的责任,更是语文老师的幸福。

猜你喜欢
福楼拜马车老汉
马车与游船
马车
驾着马车去打仗
刘老汉笑了
刘老汉的烦恼(连载)
刘老汉的烦恼(连载)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福楼拜的『笨学生』
莫泊桑拜师
基层医改“三驾马车”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