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君
(北华大学师范分院马列教研室 吉林 132013)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孙丽君
(北华大学师范分院马列教研室 吉林 132013)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给出不同的诠释,严格来讲马克思主义体系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当代大学生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当中,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快,本文主要针对建设和提高教师队伍,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展开了探讨。建设一支出类拔萃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普及的理论队伍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或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宝贵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 教师队伍 大众化进程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不断开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一步推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进一步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深入体会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当中,大学生是主要着力点之一,而马克思主义教师团队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但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展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可以说高校的教师是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主要力量,各高校要致力于发挥他们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桥梁作用。笔者认为一名合格马克思主义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热爱并终于自己的职业;二是开展马克思主义教学必须认清当前形势,转变教育思想和方法,客观的认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三是积极、主动深入研读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并结合实际把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传递给学生;四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巩固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要使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师必须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坚定的信仰。只有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才会有永远追求真理,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所以要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的教师队伍,首先教师本身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以身作则,形成榜样的作用。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的教师才能热爱自己的职业,终于教育事业,乐于将教育教学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才能把自我价值溶于社会价值,增强从事教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让学生从教师的坚定信念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信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不同于以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变化巨大,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可以说当代大学生是改革的受益者,针对当前时代背景之下,如何结合实际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乃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师的主要落脚点。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客观的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点和成长规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价他们,辩证的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从而有针对性的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和普及教育活动。
一名合格的马克思主义教师要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也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与人们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尤其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当代大学生由于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就必须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能很好的把马克思主义以通俗明白的语言传达给学生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才能是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从而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的深奥的原理能为广大的群众尤其是广大的学生所接受和掌握,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入研读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作品解释深奥的道理。正如列宁曾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理论通俗化是理论得以大众化的首要条件,但通俗化不等于简单化和庸俗化。
要重视思想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大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课堂教学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这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必须不断地加强和创新课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理论的认同。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效性、针对性有重要的作用。内容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努力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科学内涵和要求贯穿到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空洞的说教只能引起大学生的反感,理论联系实际才是受大学生欢迎的大众化方向。
[1]孙文营,何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0(02)
[2]马彬彬,秦宏毅.论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建设——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01)
[3]旷毓君.“以学生为中心”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J].当代经济.2009(13)
[4]曲烽.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路径研究 [J].理论界. 2010(04)
[5]柴桦,李东坡.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锋队——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文学界(理论版).2010(05)
[6]张陟遥,周敏.大学生思想认知特点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