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唐代墓志中的折冲府考

2015-02-28 12:33王彬张沛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墓志

王彬,张沛

(大唐西市博物馆,陕西西安710068)

[历史学研究]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唐代墓志中的折冲府考

王彬,张沛

(大唐西市博物馆,陕西西安710068)

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的400余方唐代墓志中,共记载有68个折冲府名。其中26个为《新唐书·地理志》所未载,可补史阙。其余42个或可与史籍相印证,足以证史;或可藉以知隶属何卫、何州府及何驻地。大唐西市博物馆所藏墓志为研究唐折冲府提供了新材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唐折冲府;大唐西市博物馆;墓志

府兵制度开创于南北朝时的西魏,废于唐代中期,前后经历了四个朝代、二百余年,在中国兵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府兵的基层组织泛称军府。军府的长官隋初为骠骑将军,军府即称骠骑府。隋炀帝改骠骑将军为鹰扬郎将,军府随之改称鹰扬府。入唐之后,军府名称先后有几次变更,至贞观十年(636),军府长官改称折冲都尉,诸府统称折冲府。关于折冲府的数目,各个文献历来说法不一。《唐六典》和《旧唐书·职官志》作五百九十四,杜佑《通典·州郡》作五百九十三,而同为杜佑的《通典·职官》却作五百七十四。《唐会要》与《新唐书·百官志》作六百三十三,《新唐书·兵志》则作六百三十四,而李繁《邺侯家传》作六百三十。至于各书所记府数互异的原因,一般学者都认为系因资料来源及时代先后不同所致。迄今所见最早对唐折冲府作详细记述的是北宋欧阳修与宋祁编撰的《新唐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新志》)。《新志》共计折冲府数五百六十四,其中所得府名仅四百四十八,府数远少于唐人所记之数。由于唐折冲府数与分布情况及相关问题与研究唐史、特别是兵制史有重要关系,为此,清代道光年间劳经原、劳格父子,清末至民国初年的罗振玉先生,以及民国时期的谷霁光先生,根据历史文献,特别是新发现的石刻资料,相继对唐代的折冲府进行了考证,著有《唐折冲府考》(劳经原、劳格编著,以下简称《府考》)、《唐折冲府考补》与《唐折冲府考补拾遗》(罗振玉编著,以下简称《考补》与《拾遗》)及《唐折冲府考校补》(谷霁光编著,以下简称《校补》)。其中,《校补》据民国以来新发现的出土资料,共得各道府名五百八十一,合未知何属诸府四十九,两项共得六百三十。本世纪初,张沛在前贤大著的基础上,蒐集整理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出土资料,编成《唐折冲府汇考》(以下简称《汇考》)。该书经过考证,剔去了一些重复、错误的府名,并将其中不属军府及尚待考证的二十余个府名列为“附存”,通计新增府名八十九,使唐折冲府总数达到六百九十二个。[1]“缘起”第2页《汇考》出版十年来,从新出土资料看,唐折冲府数又增添了不少。我们近年因参与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工作,对其收藏的400余方唐代墓志中出现的68个折冲府名作了初步研究。这些府名中,有的是未见于《新志》的逸府,可以补史;有的是《新志》虽有记载,至今未得其实,足以证史;还有不少是《新志》已有且已得到证实,但因墓志内容丰富,可藉以获知其所隶十六卫中的何卫;有的可据之知道其属于何州府以及驻于何地。这都为唐折冲府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以下依出土年代为序,分别予以考述。

贵安府

《韦怀德墓志》:“隋起家任骁果校尉,大唐转右武卫贵安府校尉。”按:贵安府《新志》失载,不见于诸书(指前述《府考》《考补》《拾遗》《校补》《汇考》诸书,下同),可以补史。据此志可知,贵安府隶右武卫,其府属何州府不详,待考。

洵水府

《□刚墓志》:“公……义旗伊始,缔构云初,以公艺力天姿,乃受折冲都尉、上柱国、忠武将军、越巂县男,仍领商州洵水府,俄尔奉敕长上。”按:洵水府《新志》商州有记载,《府考》引《杜元衡碑》已得其实,可以证史。洵水即今旬河。此府既属商州,当在唐商州安业县南洵河沿岸某处。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其标在今陕西镇安县(唐属安业县)西南旬河东岸,或有所据。其隶于何卫不详,待考。

育善府

《刘辟恶墓志》:“至贞观……三年,蒙授游击将军……四年,蒙授左卫率育善府右别将。”按:育善府《新志》失载。《汇考》引《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载《唐诸府卫士配马驮残文书二》有“鲁法义马骠育善府吴”字样,虽可补史,但不知属何州府,亦不明隶于何卫。据此志可知,育善府隶东宫诸卫中的左卫率府,其所属何州府不详,待考。

金隄府

《张直墓志》:“贞观二年七月,诏授益州金隄府统军,又叙勋加授柱国。”按:金隄府《新志》失载,此可补史。志称“益州金隄府”,是贞观二年(628)时金隄府属益州。据《旧唐书·地理志》,垂拱二年(686)分益州四县置蜀州。检《新志》,蜀州所记三军府内有“金堰”府,疑此“金堰”为金隄之误;又,《汇考》所录《张晕夫人姚氏墓志》作“蜀州金堤府”,晋左思《蜀都赋》有所谓“西逾金堤”之句,由此可知,“金隄”即为金堤(古“隄”与“堤”通)。此金堤当指都江堰一带的岷江大堤。金堤府以地得名,应在今四川都江堰市内。其隶于何卫不详,待考。从政区沿革看,《新志》以金堤(误作“堰”)府入蜀州亦不为错。

凉泉府

《元武寿墓志》:“(贞观十九年)授左卫凉泉府左果毅都尉,从驾入辽。”按:凉泉府《新志》失载,可以补史。此府名不见于诸书。据此志,其隶于左卫,属何州府不详,待考。

安邑府

《麴建泰墓志》:“贞观十三年……乃授公上柱国……后转昭武校尉、守右屯卫安邑府右果毅。”按:安邑府《新志》河中府有记载,可以证史。《旧唐书·地理志》载,唐河中府有安邑县(系贞观十七年以废虞州之安邑县来属),治今山西运城市东北安邑。府以县得名,当在县境。据此志,安邑府隶于右屯卫。

万安府

《麴建泰墓志》:“俄而改游击将军、守右骁卫万安府左果毅。”按:万安府《新志》晋州有记载,可以证史。据此志可知,万安府隶于右骁卫,其府驻于何地不详,待考。

玉津府

《麴建泰墓志》:“乃授公玉津府折冲。”按:玉津府《新志》记于汉州,疑误。检《新志》,嘉州无军府而有玉津县。据《旧唐书·地理志》,玉津县为汉南安县地,隋置玉津县,以“江中出璧故也”。唐玉津县治所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南岷江东岸。玉津府当系以县得名,在玉津县境,《新志》以其记于汉州似属无据,而《汇考》所引《朱保墓志》则谓其景云元载(710)“授汉州玉津府左果毅”,又与《新志》相合,不知何故,待考。玉津府隶于何卫不详,亦待考。

同均府

《尹君墓志》:志题“大唐故同均府折冲都尉明威将军尹府君墓志铭”。按:同均府《新志》失载,可以补史。此府名不见于诸书。据此志,其隶于何卫、属何州府均不详,待考。

丰谷府

《焦海智墓志》:“父儒彦,皇朝任左十府车骑将军,寻授左武卫丰谷府右别将、上骑都尉。”按:丰谷府《新志》失载,可以补史。此府名不见于诸书。据此志,可知其隶于左武卫,属何州府不详,待考。

双池府

《焦海智墓志》:“府君……至龙朔元年,即除游击将军,授左屯卫隰州双池府左果毅都尉。”按:双池府《新志》失载,可以补史。依此志,可知其属于隰州,隶左屯卫。

义安府

《焦海智墓志》:“以永隆元年八月二十三日主降臣迁,甘从贬授,乃除左骁卫安州都督义安府左果毅都尉。”按:义安府《新志》安州有记载,可以证史。据此志,知其属安州,隶左骁卫。驻于何地不详,待考。

礼会府

《崔惠墓志》:“夫人李氏,屯留礼会府李校尉之女也。”按:礼会府《新志》失载,可以补史。诸书已得其实,然不知驻于何地,此志谓“屯留礼会府”,以是知礼会府属潞州,驻屯留县(今山西屯留县)。府以地而得名,当在其县境。据《府考》引《彭城刘府君夫人王先赞墓志》,礼会府隶于左武卫。

政教府

《陈法子墓志》:“[显庆]六年二月十六日,制授游击将军、右骁卫政教府右果毅都尉。”按:陈法子为百济遗民。其所任职的政教府《新志》河南府有记载,诸书均未得其实,此可证史。据此志,府隶于右骁卫,驻于何地不详,待考。

大平府

《陈法子墓志》:“乾封二年,除右卫大平府右果毅都尉。”按:大平府《新志》绛州有记载,诸书均未得其实,此可证史。据《旧唐书·地理志》,绛州有太平县。“大”与“太”通,大平府当得名于太平县。太平县治所在今山西襄汾县西北古城,府以县得名,疑在其处。据此志可知,其隶于右卫。

龙亭府

《陈法子墓志》:“总章二年,改授宁远将军、右卫龙亭府折冲都尉。”按:龙亭府《新志》河中府有记载,诸书均未得其实,此可证史。据此志可知,其隶于右卫,府驻于何地不详,待考。

神山府

《陈法子墓志》:“嗣子神山府果毅龙英。”按:神山府《新志》晋州有记载,诸书已得其实,可以证史。据《旧唐书·地理志》,唐晋州有神山县,即今山西浮山县。神山府以县得名,当在县境。其隶于何卫不详,待考。

从善府

《董远墓志》:“父师,唐任从善府旅帅。”按:从善府《新志》失载,可以补史。诸书已得其实,知其属潞州。据《考补》引《刘公绰墓志》,知其隶于右卫。其府驻地不详,待考。

安信府

《召弘安墓志》:“粤自龙朔三年,以门调解巾,授左卫勋卫……寻转右骁卫安信府左果毅都尉。”按:安信府《新志》晋州有记载,可以证史。据《考补》所引《刘玄豹夫人高氏墓志》,知其隶右骁卫。府驻地不详,待考。

高凉府

《召弘安墓志》:“又迁右武卫高凉府左果毅都尉。”按:高凉府《新志》绛州有记载,诸书均未得其实,此可证史。《旧唐书·地理志》载:稷山县,后魏高凉县,隋改。高凉府当因旧高凉县得名,驻地疑在唐稷山县,即今山西稷山县。据此志,知其隶右骁卫。

夏台府

《召弘安墓志》:“寻转游骑将军、右金吾卫夏台府折冲都尉,仍长上。”按:夏台府《新志》绛州有记载,此可证史。据《太平寰宇记》,夏台即夏禹台,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十五里。府因台名,疑在其地。从此志可知,其隶于右金吾卫。

岐阳府

《乙速孤直墓志》:“父行均,岐阳府长上、折冲。”按:岐阳府《新志》凤翔府有记载,可以证史。今陕西岐山县东北有岐阳村。岐阳府疑在其处。府隶于何卫不详,待考。

廉节府

《乙速孤直墓志》:“君……宿卫满,授左卫廉节府别将。”按:廉节府《新志》失载,可以补史。据此志,可知其隶于左卫。属何州府不详,待考。

长利府

《乙速孤直墓志》:“寻以亲累,贬授叠州长利府别将。”按:长利府《新志》叠州有记载,诸书均未得其实,此可证史。其隶于何卫及驻于何处,均待考。

宝安府

《乙速孤直墓志》:“今上(玄宗)龙飞,迁右骁卫宝安府右果毅都尉。”按:宝安府《新志》失载,可以补史。据《旧唐书·地理志》,唐前期广州所领五县中有宝安县,至德二年(757)改为东莞县。此宝安府疑以此县得名,在宝安县。因缺少佐证,不能确定。唐宝安县治今广东东莞市西南头镇。据此可知,其隶于右骁卫。

伊阳府

《李承范墓志》:“名以劳累,迁伊阳府折冲都尉,摄郎将。”按:伊阳府《新志》河南府有记载,诸书已得其实,可以证史。《旧唐书·地理志》载,河南府有伊阳县,唐伊阳县治所在今河南嵩县西南旧县镇,伊阳府疑在其处。据《考补》引《刘玄豹夫人高氏墓志》,伊阳府隶于左武卫。

真化府

《高文贞墓志》:“解褐授明威将军、京兆真化府左果毅。”按:真化府《新志》京兆府有记载,诸书已得其实,可以证史。宋敏求《长安志》据《旧图》记载,以为真化府在唐京城长安朱雀街西第三街延福坊,当是。据《汇考》引《高足酉墓志》及《康晖墓志》,真化府隶于右威卫。

鹿陵府

《高文贞墓志》:“又考周参选,迁京兆鹿陵折冲。”按:此“鹿陵”即鹿陵府。鹿陵府《新志》京兆府失载,此可补史。《府考》依苏颋《命吕休璟等北伐制》证实有鹿陵府,但以其列入“未知隶何道诸府”,据此志可知其属京兆府。府驻地及隶于何卫均不详,待考。

大明府

《高文贞墓志》:“又职卫忠勤,更迁大明府折冲。”按:大明府《新志》失载,可以补史。诸书已得其实,并知其属京兆府。据《汇考》引《刘君妻郝氏墓志》及《校尉世通墓铭》,知大明府在雍州(即京兆府)万年县。又据《汇考》引《吕昙残砖墓记》,万年县有大明乡。疑大明府因乡得名,在大明乡境。笔者疑唐大明宫得名于大明乡,此大明府当在大明宫附近。《汇考》引《张登山墓志》,知大明府隶于右卫。

丹川府

《成公崇墓志》:“皇授右卫队正,迁官改授泽州丹川府别将。”按:丹川府《新志》泽州有记载,可以证史。据《旧唐书·地理志》,唐初泽州有丹川县,丹川府盖因县得名。唐丹川县治所在今山西晋城市东北高都,府疑即在此。《汇考》引《邢政墓志》,知丹川府隶于右威卫。

武定府

《成公崇墓志》:“又授河南府武定府右果毅都尉、长上。”按:武定府《新志》河南府有记载,此可证史。其隶于何卫、驻于何地,均待考。

函谷府

《成公崇墓志》:“又迁河南府函谷府左果毅、长上。”按:函谷府《新志》有记载,可以证史。此府在函谷关无疑,但古函谷关有二:一为战国时秦国所置,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北农涧河畔王垛村;一为西汉时徙置,在今河南新安县东,西去秦函谷关三百里。因秦置之关唐时在陕州境,汉置之关在河南府内,故此函谷府以在河南府者为是。《校补》引《元和郡县志》以为在灵宝,恐误。据《拾遗》引《张仁楚墓志》,知函谷府隶于左金吾卫。

通谷府

《成公崇墓志》:“又迁河南府通谷府左果毅都尉、长上。”按:通谷府《新志》河南府有记载,诸书均未得其实,此可证史。《旧唐书·地理志》载,河南府有缑氏县,上元中(674—676)复置,治所在通谷北。据此可知通谷府在唐缑氏县治所南。唐缑氏县治所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府隶于何卫不详,待考。

延俊府

《成公崇墓志》:“转授沁州延俊府折冲都尉、长上。”按:《新志》于沁州记有“延双”府,无延俊府。《考补》据《杨弘庆墓志》认为《新志》“延双”为“延俊”之讹(理由是“双”的繁体作“雙”,“俊”的异体作“儁”,二者形近易讹),甚是。延俊府驻地及所隶何卫均待考。

武德府

《成公崇墓志》:“又改授怀洲武德府折冲都尉、长上。”按:武德府《新志》怀州失载,可以补史。诸书已得其实。《旧唐书·地理志》载,怀州有武德县,武德府因县得名,县治在今河南沁阳市东南,府疑在其处。据《拾遗》引《公孙思观墓志》,知武德府隶于右武威卫。

轘辕府

《成公崇墓志》:“又改授河南府轘辕府折冲都尉。”按:《新志》河南府记有“轩辕”府,无轘辕府。“轩辕”为古帝王名号,不当为军府名。《新志》载河南府缑氏县东南有轘辕故关,故“轩辕”当是轘辕之误。此已为诸书所录府名证实。轘辕关为东汉末所设“八关”之一,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四十余里的轘辕山上,历为控扼要地。轘辕府疑得名于轘辕山或轘辕关,并置于该处。其府隶于何卫,诸书所录均未涉及,待考。

温泉府

《段廉墓志》:“父文思,左武卫温泉府长史。”按:温泉府《新志》失载,可以补史。但不知属何州府。唐代有温泉之地甚多,仅以“温泉”为名的县即有三个:一置于今山西交口县东北温泉村,一置于今山西临猗县境,一置于今广西宜山县东清潭。另外还有温泉宫(即今西安市临潼区华清池)、温泉栅(在今河北平润县东)等。此温泉府隶于左武卫,属何州府不详,待考。

甘泉府

《杨承恩墓志》:“解褐,授左金吾长上……无何,转左领军卫京兆府甘泉府别将。”按:甘泉府《新志》京兆府失载。诸书已得其实,可以补史。《元和郡县志》载,京兆府所辖云阳县有甘泉山,山上有甘泉宫。甘泉宫遗址曾出土唐代瓦当。甘泉府疑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汉甘泉宫遗址附近。据此志及《汇考》引《万行墓志》,甘泉府隶于左领军卫。

临泉府

《杨承恩墓志》:“寻转左威卫京兆府临泉府左果毅都尉、长上。”按:临泉府《新志》京兆府失载,可以补史。据此志,可知其隶左威卫,驻于何地不详,待考。

全节府

《刘思贤玄堂记》:“祖筠,游击将军、弘农郡全节府左果毅都尉。”按:全节府《新志》虢州(虢州天宝元年改为弘农郡)有记载,诸书已得其实,可以证史。《元和郡县志》载,阌乡县有全鸠水,一名全节水。此全节府当因全节水得名。唐虢州辖阌乡县,县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文乡。全节府疑在其境。府隶于何卫,诸书所录均未涉及,待考。又,《张瑜墓志》:“[瑜父]璀为虢州令节府别将。”按:虢州无“令节府”。上述《刘思贤玄堂记》及《汇考》所引《杜守墓志》均作虢州“全节府”,盖“全”“令”形近,此“令节府”当为全节府之讹。

无恤府

《康仙昂墓志》:“父劳,上党郡无恤府果毅。”按:无恤府《新志》潞州(潞州天宝元年改为上党郡)失载,可以补史。其隶于何卫及驻于何地不详,均待考。

鸣沙府

《康仙昂墓志》:“解褐灵武郡鸣沙府别将。”按:鸣沙府《新志》灵州(灵州天宝元年改为灵武郡)有记载,诸书未得其实,此可证史。《旧唐书·地理志》载,灵州有鸣沙县。《元和郡县志》云:鸣沙县“西枕黄河,人马行经此,沙随路有声,异于馀沙,故号‘鸣沙’。”鸣沙府疑在今宁夏中宁县东鸣沙州。其隶于何卫不详,待考。

开福府

《康仙昂墓志》:“又迁范阳郡开福府别将。”按:开福府《新志》幽州(幽州天宝元年改为范阳郡)有记载,诸书已得其实,可以证史。据《府考》引《杨乾绪碑》,开福府隶右玉钤卫,又引柳宗元《清河张曾墓志》作右领军卫,而《考补》所引《仵钦墓志》则作右戎卫。看似有别,但据《旧唐书·职官志》,左右领军卫“龙朔改为戎卫,光宅改为玉钤卫,神龙后为领军卫”。可知卫名系随时而改,其实同为一卫。

连邑府

《康仙昂墓志》:“改冯翊郡连邑府左果毅都尉。”按:连邑府《新志》同州(同州天宝元年改为冯翊郡)有记载,《汇考》所引《茹义恩墓志》已得其实,可以证史。连邑府驻地及所隶何卫不详,均待考。

慕善府

《康仙昂墓志》:“更转河南府慕善府右果毅都尉。”按:慕善府《新志》河南府有记载,诸书均未得其实,此可证史。慕善府驻地及所隶何卫不详,均待考。

频阳府

《臧敬廉墓志》:“乃授公京兆频阳府别将。”按:频阳府《新志》京兆府失载,诸书已得其实,可以补史。《汉书·地理志》载,汉左冯翊有频阳县,秦厉公置。北魏景明元年(500)废。治所在今陕西富平县东北美原镇西南。频阳府疑因古县得名,驻于其地。据《考补》所引《康留买墓志》,频阳府隶于东宫诸卫之左清道率府。

玉泉府

《臧敬廉墓志》:“奏授岐州玉泉府果毅都尉,充朔方节度总管。”按:玉泉府《新志》凤翔府(凤翔府武德元年至天宝元年时为岐州)失载,《汇考》所引《李忠义墓志》已得其实,可以补史。玉泉府驻地及所隶何卫不详,均待考。

岐山府

《臧敬廉墓志》:“拜游击将军、岐山府折冲、定远城副使。”按:岐山府《新志》凤翔府有记载。《汇考》引《安思节墓志》及《张知感墓志》已得其实,可以证史。据《旧唐书·地理志》,凤翔府有岐山县。岐山府当以县得名,在岐山县。唐岐山县治所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岐山南十里,岐山府疑在其处。据《陈守礼墓志》,其府隶于左卫。

又,《陈守礼墓志》:“及代宗董戎……诏加左卫凤翔郡岐山府折冲都尉。”按:《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元年(618)改隋扶风郡为岐州。天宝元年(742)改为扶风郡,至德二年(757)十二月置凤翔府,此作“凤翔郡”误。

介休府

《梁公夫人翟氏墓志》:“次子守左武卫汾州介休府折冲都尉、员外置同正员、赐紫金鱼袋光朝。”按:介休府《新志》汾州有记载,诸书已得其实,可以证史。《旧唐书·地理志》载,汾州有介休县,唐介休县即今山西介休县。介休府以县得名,府疑在其境。据此志可知,介休府隶于左武卫。

长川府

《薛琛墓志》:“开元中以营田功授秦州长川府别将,领兵镇河西建康军。”按:长川府《新志》秦州有记载,诸书均未得其实,可以证史。据《新志》载,贞观三年(629)置长川县,六年(632)省入陇城县。长川府盖得名于长川县。唐初长川县治所在今甘肃秦安县东北,府疑在其地。长川府隶于何卫不详,待考。

閤川府

《薛琛墓志》:“大羊犯边,用韬钤破敌,改陇州閤川府左果毅,充本军总管。”按:閤川府《新志》陇州失载,可以补史。《汇考》引《路循范墓志》已得其实。府驻于何地及隶于何卫不详,均待考。

甘峻府

《薛琛墓志》:“天宝初,迁甘州甘峻府折冲,充镇守军副使。”按:甘峻府《新志》甘州失载,可以补史。《考补》引《敦煌名族志·阴氏世系》已得其名。据《元和郡县志》,甘州张掖县有甘峻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甘峻府盖得名于甘峻山,疑在今甘肃张掖市东北甘峻山南麓、山丹河以北地区。其隶于何卫不详,待考。

仁里府

《陈守义墓志》:“起家兵部常选……以功授左领军卫中部郡仁里府左果毅都尉。”按:仁里府《新志》坊州(坊州天宝中改为中部郡)有记载。诸书已得其实,可以证史。据此志可知其隶左领军卫,府驻地不详,待考。

肃清府

《王行恭墓志》:“解褐授保定郡肃清府别将。”按:肃清府《新志》泾州(泾州天宝元年改为安定郡,至德六载更名保定郡)有记载,诸书已得其实,可以证史。其隶于何卫及驻于何地不详,均待考。

良社府

《陈府君墓志》:“嗣子宝宝,邠州良社府别将。”按:良社府《新志》邠州有记载,诸书已得其实,可以证史。其隶于何卫及驻于何地不详,均待考。

崇仁府

《陈府君墓志》:“次子国昇,京兆府崇仁府折冲。”按:崇仁府《新志》京兆府失载,可以补史。诸书已得其实。据《汇考》所引《施宝墓志》,崇仁府隶于左卫,其驻于何地不详,待考。

安保府

《王珍墓志》:“公身任河中安保府折冲,赐紫金鱼袋。”按:“河中”即河中府。安保府《新志》河中府有记载,可以证史。《汇考》引《杨彦璿墓志》已得其实。其府驻于何地、隶于何卫不详,均待考。

信童府

《张瑜墓志》:“[祖]祐为太原信童府折冲都尉。”按:信童府《新志》太原府有记载,诸书均未得其实,此可证史。其府驻地及隶于何卫不详,均待考。

京兆府

《张瑜墓志》:张瑜“[贞观]廿一年夏,又转昭武校尉、守右威卫京兆府折冲都尉。”按:京兆府《新志》京兆府(即雍州)失载。据《汇考》引《张登山墓志》作“授京兆京兆府折冲”,证实军府中有京兆府,此可补史。作为折冲府的京兆府当在作为行政区的京兆府内,具体驻于何地不详。据《汇考》引《宋庄墓志》作左领军卫,引《李萼夫人杨氏墓志》作左千牛[卫],不知孰是。

郏鄏府

《张瑜墓志》:“今上(宪宗)即位……加郏鄏府折冲。”按:郏鄏府《新志》河南府有记载,诸书已得其实,可以证史。《汇考》据《芒洛冢墓遗文》所录《大唐永徽元年洛州河南县郏鄏乡吕君墓志》及《张直妻杨夫人墓志》,知河南县北有郏鄏乡,郏鄏府当以乡得名,驻在其地。其隶于何卫,诸书所引墓志中或作左威卫,或作右戎卫,或作左屯卫,莫衷一是。似隶府之卫并不固定,抑志文迻录有误,存疑。

临汧府

《张朝翼夫人常氏墓铭》志题“唐故左金吾卫陇州临汧府折冲都尉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张公亡妻常夫人墓铭”。按:临汧府《新志》陇州有记载,诸书均未得其实,此可证史。据《新志》,唐汧阳县有临汧城,太和元年(827)筑。其城在今陕西陇县西北汧河之滨,临汧城或在其处。从此志可知,临汧府隶于左金吾卫。

泾阳府

沁水府

温汤府

《郭府君墓志》:“太和七年,转昭武校尉、温汤府折冲。”按:《新志》华州载有温汤府,但宋敏求《长安志》以温汤府为京兆府蒲城县五折冲府之一,必有所据。《长安志》云:“温汤在[蒲城]县东六十里,源出沮水之岸,西流二里,入于沮水。”温汤府既以温汤为名,当在温汤其地。蒲城县本属同州。唐开元四年(716)以县之丰山建睿宗桥陵,更名为奉先县,改隶京兆府。天祐三年(906)复属同州。书此志时奉先县属京兆府,故以温汤府隶于京兆府。宋开宝四年(971)改奉先县为蒲城县。天禧四年(1020)又改隶华州。盖《新志》为宋人所修,其时蒲城县已改隶华州,故以温汤府误入华州。温汤府诸书未得其实,此可证史。

永乐府

《郭府君墓志》:“开成元年,转永乐府折冲。”按:永乐府《新志》失载,此可补史。据《考补》引《唐景龙二年薛崇徽写大般涅槃经后记》,永乐府属雍州(即京兆府)。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谓唐长安城内朱雀门街东第二街有永乐坊。永乐府或以坊得名,在长安城永乐坊中。其府隶于何卫不详,待考。

窦泉府

《郭府君墓志》:“开成二年,转窦泉府折冲。”按:窦泉府《新志》京兆府有记载,《考补》已得其实,可以证史。《魏书·地形志》载,咸阳郡石安县[石勒改渭城县(即秦咸阳县)置]有“窦氏泉”。今陕西咸阳市秦都区西部原下古多泉水,汉代名族窦氏世居其地,疑“窦氏泉”得名于窦氏,窦泉府在唐咸阳县西,位于今秦都区西部汉平陵县故城以南川原相接的魏家泉村至马泉村一带,属京兆府。据《考补》引《董守贞墓志》,窦泉府隶于左卫。

轵城府

《古英及夫人高氏墓志》:“曾祖轵城府折冲、果毅。”按:轵城府《新志》河南府有记载,诸书已得其实,可以证史。据《元和郡县志》,济源县即古轵邑。两汉置轵县,治所在今河南济源县南。隋大业初废入河内县,唐初复置。贞观元年(627)废入济源县。显庆二年(657)置东都,以怀州之济源县隶属河南府,故轵城府属于河南府。此轵城府当因轵邑得名。轵邑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南十三里,轵城府疑在其处。府隶于何卫不详,待考。墓志中轵城府误作“软城府”,此据《新志》改正。

竹马府

《张从鐬母赵夫人墓志》:“大夫暕,皇任太原府竹马府折冲。”按:竹马府《新志》太原府有记载,诸书已得其实,可以证史。《元和郡县志》及《太平寰宇记》以为竹马府在并州(即太原府)城中,当有所据。从《考补》引《解晋卿夫人张氏墓志》可知,竹马府隶于左金吾卫。

在以上所录的68个折冲府名中,有26个为《新志》所失载,均可补史。这其中除6个不知属何州府外,有9个属于京兆府逸府。唐代在军事上实行“强干弱枝”“居重驭轻”策略,京畿地区的折冲府分布最为密集。《新志》云:京兆府“领县二十,有府百三十一,曰真化、匡道、水衡、仲山、新城、窦泉、善信、凤神、安业、平香、太清,馀皆逸”。[2]961-962即大部分府名已经失散而不可知,仅记得十个府的名字,不及一百三十一府总数的十分之一,而本文即补了九个,仅此一点,不难看出大唐西市博物馆所藏唐代墓志中所含折冲府资料的历史价值。

[1]张沛.唐折冲府汇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On the Zhechong Prefecture Data in Tang Western Market Museum

WANG Bin,ZHANG Pei
(Tang Western Market Museum,Xi’an 710068,Shaanxi,China)

The collection of epitaphs in Tang Western Market Museum is more than 400 with 68 place names of Zhechong Prefecture.There are 26 place names that do not appear in the Geography Records of“New Book of Tang Dynasty”,which can make up the historical flaw.The remaining 42 are consistent with historical records and are enough to validate historical record.And they can be used to judge the town,county or place of residence each place belongs to.The epitaphs kept in Tang Western Market Museum provide new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Zhechong Prefecture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have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Zhechong Prefecture in the Tang Dynasty;Tang Western Market Museum;epitaph

K242

A

1672-2914(2015)05-0074-07

2015-05-06

王彬(1958-),女,陕西汉中市人,大唐西市博物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唐代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墓志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辽《杨从显墓志》补考
辽代《耶律弘礼墓志》考释
从《贾养材墓志》观明末之二三事
金《张岐墓志》考释
辽《冯从顺墓志》考释
辽代《马审章墓志》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