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新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
关于陕南方言声调及归属等问题
孙立新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
本文第一部分的主要观点是:汉中市汉台区旧城内的方言分别归属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宁强城关等大部分地域的方言归属于中原官话,宁强巴山区则为西南官话,柞水城关方言虽然可以归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而去声分阴阳,而柞水蔡玉窑、张家坪、曹坪、红岩寺方言归属于赣语;第二部分报道了陕南略阳等14个方言点两字组的连读变调;第三部分强调了陕南方言声调研究的意义等问题。
陕南方言;单字调;两字组的连读变调;归属
学界基本上把陕南地区中原官话关中片以外(商州、丹凤、洛南)的方言称作陕南方言(如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1]《汉语方言分区的几个问题》[2],张盛裕、张成材[3],孙立新[4],孟万春[5])。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本世纪以来,随着调查的深入,学界同仁越来越感到陕南方言很复杂,研究的难度很大。这可能也是陕南方言成果相对于陕北、关中方言少的原因。
研究表明,陕南方言的主体是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其次还有赣语、湘语等(孙立新[6-7],郭沈青[8])。估计,只要进一步深入实地调查下去,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的。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陕南几个方言点的单字调及归属,二是陕南方言的连读变调,三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1.1关于汉中市汉台区方言的单字调及归属
汉台区方言的单字调是一致的,都是阴平45、阳平21、上声44、去声213,但是,旧城内的方言分别归属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具体是西街、北街(甲音系)归属于西南官话,距城区12公里的铺镇也归属于西南官话,其特点是古入声字归阳平;南街、东街(乙音系)归属于中原官话,其特点是古入声字除了全浊字归阳平以外,其余归阴平。长期实地调查、研究陕南方言的学者周政、张德新都调查过汉台区方言,他们也是这样认定汉台区方言的归属的。我们曾经从网上看到有人在怀疑的基础上指责一个方言点居然有两种不同方言归属的情况,目前这种指责又从网上看不见了,是时间长了删除的,还是作者有所调查了解后发现自己结论错误删除了?不得而知。其实,调查是发言的基础,没有调查千万不敢妄下结论。
1.2关于宁强方言的单字调及归属
宁强处在陕甘川三省交界,这里正好是中原官话过渡到西南官话的县份。宁强城关等大部分地域的方言归属于中原官话。笔者于20多年前从勉县到宁强调查方言,记得当时的七八位城关及其附近的发音人都在六七十岁,只有大安镇的发音人比较年轻。因为是从西南官话区的勉县到宁强的,发现第一组的城关发音人古入声字调类的归属跟中原官话西安、城固、洋县及甘肃康县是一致的。因害怕调查有误,找了几位城关人来印证,果真如此。随后专门调查了乡下的阳平关、铁锁关、代家坝、广坪等处,都是中原官话。但是,该县南乡巴山区的黄坝驿、茅坪沟、大竹坝、关口坝、毛坝河、三道河、禅家岩一带属于西南官话;巴山区跟属于西南官话的本省南郑县以及四川省旺苍县、广元市接壤。汉台区中原官话与西南官话的单字调是一致的,而宁强境内的中原官话与西南官话的单字调不太一致,城关等处分别是阴平55、阳平42、上声45、去声214,巴山区分别是阴平45、阳平42、上声554、去声214,其中,阳平和去声无别,巴山区的阴平跟汉台区一致,上声是在高平55的基础上落向4。
1.3关于柞水、商南方言的单字调及归属
其一,孙立新20世纪90年代把柞水城关方言归属于江淮官话,[4]指出其单字调依次为阴平53、阳平33、上声35、去声312;其实,这是当时调查的城关镇以南5华里的方言,并不是城内方言。后来于2009年经过实地调查,发现柞水城关方言虽然可以归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而去声分阴阳。其五个单字调分别为阴平53、阳平24、上声44、阴去412、阳去11。柞水蔡玉窑、张家坪、曹坪、红岩寺方言也是五个单字调,却应当归属于赣语。因为柞水城关方言古全浊仄声字不读送气清声母,而蔡玉窑等处读作送气清声母。
其二,现在看来,孙立新把商南城关方言归属于江淮官话是错误的,基于商南城关方言古全浊仄声字读作送气清声母,也应当归属于赣语。
1.4关于平利、白河方言的单字调及归属
其一,根据周政《平利方言调查研究》[9]52以及柯西钢《白河方言调查研究》[10]32,平利、白河城关方言都是四个单字调,罗列如下:
平利阴平54、阳平42、上声445、去声214
白河阴平213、阳平44、上声435、去声41
其二,周政《平利方言调查研究》指出:平利大部分区域去声分阴阳,全浊仄声字今不送气,应属江淮官话黄孝片。[9]14我们通过周著23页的图4可以看出:平利八仙、长安、兴隆、普济寺、徐家坝、女娲山等处去声不分阴阳。其中八仙方言具有一定的西南官话特征。
其三,孙立新指出:白河等处呈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过渡方言的特点,“古入声字今读阳平的比勉县(笔者按:应为城固等陕南地区的中原官话)、略阳等处多”。[4]柯西钢《白河方言调查研究》认为:白河方言具有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等的混合特征。[10]3-6
1.5商南湘河方言的单字调及归属
商南湘河方言的单字调四个(轻声在外),依次为:阴平213,例字如“诗开边天”;阳平24,例字如“人民团刘”;上声44,例字如“走比使古”;去声41,例字如“胜利建造”。商南湘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
本部分有选择地报道陕南14个方言点两字组的连读变调,凡不变调的不予罗列。鉴于《平利方言调查研究》[9]92-108及《白河方言调查研究》[10]95-111分别报道了两县的连读变调(延伸到三字组),本部分不再罗列这两个点。以下论及的各个方言点的单字调见孙立新的观点。
普通语言学著作中的音变理论似乎不太重视有声调语言的变调问题,其实,变调正好是汉藏语系音变的重要内容。我们在讨论有关方言点变调的时候,用同化、异化等来解释,如北京两上声字连读的[214-35 214-21]就属于异化,再如关中两阴平字以及河南两去声字的连读变调模式中都有前字变作中升的[31-35 31]也属于异化。
2.1略阳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选取理由是该县方言的连读变调比较简单。以下一、二两种均属于异化变调,其一是后字变作阳平,其二是后字变作去声。
其一,“阴平+阴平[52 52-31]”:功夫、先生、风车、东西(什物;按“东西”指方向的时候不变调)。
其二,“阳平+阳平[31 31-24]”:人民、农时、王明、扶贫。
其三,“阳平+轻声[31 02-44]”:儿子、婆婆、舌头、厨子。
其四,“去声+轻声[24 02-52]”:面子、被子、裤子、筷子。
2.2宁强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选取理由是该县处于中原官话到西南官话的过渡地带。宁强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最常见的是变作半去21调值或本有其调的上声;以下一、三两种均属于异化变调,其七的变调类型跟北京两个上声字连读正好是一个类型,都是[214-35 214-21]。
其一,“阴平+阴平[55 55-21]”:功夫、先生、风车、东西。
其二,“阴平+去声[55 214-21]”:先辈、方向、生命、工具。
其三,“阳平+去声[42 214-21]”:长线、成败、前进、活动。
其四,“上声+上声[35 35-21]”:老鼠、老虎、古董、打倒。
其四,“上声+去声[35 214-21]”:广大、老练、肯定、采用。
其五,“去声+阴平[214-21 55]”:变天、进军、大家、部分。
其六,“去声+上声[214-35 35-55]”:瘦马、大狗、放火、县长。
其七,“去声+去声[214-35 214-21]”:命令、运用、胜利、进步。
其八,“去声+轻声[214-35 02-55]”:面子、被子、裤子、罐罐(小罐子)。
2.3勉县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选取理由是该县可代表汉中市境内西南官话的两字组连读变调的普遍特点。勉县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最常见的是后字变作本无其调的42调值;去声字常变作半去21;两个去声字连读,前字变作阴平35,跟北京两个去声字连读有类似之处。
其一,“阴平+上声[35 44-42]”:天马、三五、开始、清楚。
其二,“上声+上声[44 44-42]”:老鼠、老虎、小李、苦胆、古董、辅导、母狗。
其三,“去声+阴平[213-21 35]”:变天、进军、大家。
其四,“去声+阳平[213-21 42]”:用人、县城、拜年、万一。
其五,“去声+上声[213-21 44]”:瘦马、饿虎、上访、县长。
其六,“去声+去声[213-35 213]”:命令、动静、态度、进步。
其七,“阴平+轻声[35 02-42]”:花儿、箱子、楔子。
其八,“去声+轻声[214 02-04]”:面子、被子、裤子、筷子。
2.4汉中甲音系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选取汉中市汉台区甲音系两字组连读变调的理由是,这里长期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中甲音系两字组的连读变调最常见的是变作本无其调的53,去声字常常变作半去21(类似于北京两个上声字连读),以下一、四、八、十三为异化变调。
其一,“阴平+阴平[45 45-53]”:功夫、先生、西安、医生。
其二,“阴平+阳平[45 21-53]”:精明、工人、光荣、经常。
其三,“阳平+阴平[21-53 45]”:云中、成功、研究、愚公。
其四,“阳平+阳平[21-53 21]”:人民、农时、田宅、廉洁。
其五,“阳平+去声”,A类型[21-53 213]:成败、皇上、前进;B类型[21-53 213-21]:成县、洋县、鱼大。
其六,“上声+阴平[44 45-21]”:打消、祖先、广东、火车。
其七,“上声+阳平[44 21-53]”:马牛、打铃、老王、小刘。
其八,“上声+上声[44 44-21]”:老鼠、老虎、苦胆。
其九,“上声+去声[44 213-21]”:老练、肯定、采用。
其十,“去声+阴平[213-21 45]”:变天、进军、大家。
其十一,“去声+阳平[213 21-53]”:用人、种田、四十、定员。
其十二,“去声+上声[213-21 44]”:瘦马、饿虎、上访、县长、定律、概率。
其十三,“去声+去声[213 213-21]”:命令、运用、干部、害怕。
其十四,“阴平+轻声[45 02-53]”:花儿、箱子、楔子。
其十五,“去声+轻声[213-21 02-53]”:面子、裤子、筷子。
2.5南郑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选取理由是,因为该县四个单字调调型里阴平和上声跟当地西南官话不同,因此连读变调具有明显特色。南郑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最常见的是变作半去21,其次是变作上声;去声字变调的特点跟北京上声字类似。以下一、四为异化变调,三为同化变调。
其一,“阴平+阴平[51 51-21]”:功夫、先生、风车、开销、东西(什物)。
其二,“阴平+去声[51 214-21]”:先辈、生命、工具、方向;按:有时候后字不变调。
其三,“阳平+去声[21 214-21]”:成县、法定、铁证、辣麺。
其四,“上声+上声[34 34-21]”:老鼠、老虎、母狗。
其五,“去声+阴平[214-21 51]”:变天、进军、部分。
其六,“去声+上声[214-21 34]”:瘦马、上访、县长。
其七,“去声+去声”,A类型[214-34 214-21]:命令、运用、态度;B类型[214-34 214]:动静、胜利、最后。
其八,“去声+轻声[214-21 02-34]”:面子、被子、筷子。
2.6城固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选取理由是该县方言的连读变调是汉中一带最复杂的。其变调形式是变作本有其调的四个单字调都有,或变作本无其调的35。以下一的两个类型及二、四的A类型都是异化变调;四的BC类型很有意思,都是有此变作彼,B类型前后字都是由阳平31变作去声313,C类型都是由阳平31变作阴平52,实质上是先异化后同化,这在我们所调查的陕甘宁一带的方言里还是首次发现的。去声在八、十一、十六里变作半去31,跟北京上声变调类似。
其一,“阴平+阳平”,A类型[52-44 31]:精明、工人、初一、三十;B类型[52-35 31]:光荣、天平、音乐、三册。
其二,“阴平+上声[52-44 44-31]”:生手、开水、清楚。
其三,“阳平+阴平[31-52 52]”:云中、成功、研究。
其四,“阳平+阳平”,A类型[31 31-313]:人民、农时、田宅;B类型[31-313 31-313]:王明、扶贫、廉洁;C类型[31-52 31-52]:结合、人格、法律。
其五,“阳平+去声”[31-52 313]:成县、皇上、鸣放。
其六,“上声+阴平[44-35 52]”:打消、祖先、广东。
其七,“上声+阳平[44-35 31]”:老人、井绳。
其八,“上声+上声[44 44-31]”:老鼠、老虎、小姐、苦胆。
其九,“去声+阴平”,A类型[313-31 52]:变天、进军、奉天、种花;B类型[313-31 52-44]:大家、上边、部分、泰山。
其十,“去声+阳平”,A类型[313-35 31]:县城、拜年、种田;B类型[213-31 31-44]:动弹、四十。
其十一,“去声+上声[313-31 44]”:瘦马、大狗、放火、县长。
其十二,“去声+去声[313-52 313-44]”:害怕、态度(按:限于个别词语)。
其十三,“阴平+轻声(儿尾)[52-44 02]”:花儿、箱儿(箱子)、楔儿(楔子)。
其十四,“阳平+轻声[31-52 02-35]”:瓶瓶、瓶儿、帘儿(帘子)。
其十五,“上声+轻声[44-35 02-52]”;种种、醢醢(醢子)。另外,“上声+儿尾[44-35 02]”:靶儿(靶子)、引儿(引子)。
其十六,“去声+轻声(儿尾)[313-31 02-24]”:面儿(面子)、裤儿(裤子)、筷儿(筷子)。
2.7洋县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选取理由是该县连读变调也是汉中一带中原官话中最复杂的。洋县阴平和上声调值相同都是41,但是变调不同,因此当作两个调类。刘育林《陕西省志·方言志(陕北部分)》[11]在处理陕北晋语好多阴平跟上声为同一调值而变调不同当作两个调类是很有见地的,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12]、韩宽厚《府谷方言研究》[13]也是这样处理的;孙立新《关中方言略说》[14]在处理宜川方言上声和去声调值相同都是55,但是变调不同,也当作两个调类。
其一,“阴平+阴平”,A类型[41-24 41-31]:功夫、先生、风车、开关;B类型[41-31 41]:天生、烟枪、东西(方向)。
其二,“阴平+阳平”,A类型[41-24 24-31]:精明、工人、天平;B类型[41-31 24]:光荣、吃鱼、经常。
其三,“阴平+上声”,A类型[41 41-44]:天马、三五、分解、先祖;B类型[41 41-31]:生手、天理;C类型[41-24 41]:开水、清楚。
其四,“阳平+阴平”,A类型[24-31 41]:云中、缘分、财东;B类型[24 41-31]:团结、人格、磁铁。请注意:A类型后字为古平声字,B类型后字为古入声字。
其五,“上声+阴平[41-24 41]”:打枪、打消、祖先、广东。
其六,“上声+阳平[41-24 24-41]”:老人、宝石、手册、井绳。
其七,“上声+上声”,A类型[41-31 41]:老五、小李、古董、领导;B类型[41-24 41-31]:老鼠、老虎、苦胆、母猪。
其八,“上声+去声”,A类型[41-44 44]:广大、考试、老练、肯定;B类型[41-24 44-31]:马上、本事。
其九,“阴平+轻声[41-24 02]”:箱子、楔子、楔楔。
其十,“阳平+轻声[24-31 02-24]”:瓶子、帘子、帘帘。
其十一,“上声+轻声[41-24 02-41]”:靶子、引子。
2.8紫阳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选取理由是该县限于后字变调且常变作上声或阳平,跟陕南许多西南官话区别很明显。本部分参阅了新编《紫阳县志·方言志》。[15]紫阳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的特点是常常变作上声或阳平,以下一、八、十二为异化变调,四、五、六为同化变调。
其一,“阴平+阴平[34 34-55]”:挨身、桠枝(枝桠)、咪咪(小)。
其二,“阴平+阳平[34 31-55]”:家业(家具)、跟前、包谷(玉米)。
其三,“阴平+去声[34 112-55]”:铺盖、声气、街上。
其四,“阳平+阴平[31 34-31]”:黄瓜、民间、研究。
其五,“阳平+上声[31 55-31]”:毛狗、雀鸟(鸟类)、杂讲(诽谤)。
其六,“阳平+去声[31 112-31]”:床铺、出去、侧岸(旁边;按:“侧”读入“仄”)。
其七,“上声+阴平[55 34-31]”:茧巴(茧子)、尾巴、转去。
其八,“上声+上声[55 55-31]”:品碗、点点、古董。
其九,“上声+去声[55 112-31]”:板凳、哪个(谁)。
其十,“去声+阴平[112 34-55]”:地方、教师、菜蔬(蔬菜)。
其十一,“去声+阳平[112 31-55]”:事情、去年、上头。
其十二,“去声+去声[112 112-55]”:富态、那岸、卫固(袒护)。
2.9汉阴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选取理由是该县连读变调很简单。以下一为异化变调,其余都是去声字作为前字的变调,均变作半去21;四是后字作为轻声变作阴平,且有同化特色,即前后字变作降调。
其一,“阴平+阴平[53 53-21]”:功夫、先生、东西(方向;什物)。
其二,“去声+上声[214-21 34]”:瘦马、饿虎、大狗。
其三,“去声+去声[214-21 214]”:命令、运用、动静、胜利。
其四,“去声+轻声[214-21 02-53]”:面子、裤子、被子、筷子。
2.10石泉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选取理由是该县方言常见的连读变调是前字变调。石泉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最常见的是去声字变作半去21,而“其六”很有意思,两个去声字均变作本无其调的313,以下一、二、四为异化变调,五为同化变调。
其一,“阳平+阳平[21-33 21]”:人民、团结、合作、明白。
其二,“上声+上声[41-21 41]”:打倒、保险、永远。
其三,“去声+阴平[214-21 55]”:变天、进军、大家。
其四,“去声+阳平[214-21 214]”:用人、定员、县城、拜年。
其五,“去声+上声[214-41 41]”:放火、县长、太远、大狗。
其六,“去声+去声[214-313 214-313]”:命令、运用、干部、胜利。
其七,“上声+轻声[41-21 02]”:写写、本本、眼眼(小孔)。
其八,“去声+轻声[214-41 02]”:件件、看看、柜柜。
2.11宁陕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选取理由是该县方言的连读变调主要是去声字的变调,去声字常变作13或31调值。
其一,“去声+去声[213-13 213]”:运动、进步、挂帅、最后、胜利、态度。
其二,“去声+阴平[213-13 34]”:唱歌、进军、种花。
其三,“去声+阳平[213-13 31]”:喂牛、县城、拜年。
其四,“去声+上声[213-13 55-53]”:快走、县长、瘦马。
其五,“去声+轻声[213-13 02]”:兔儿、盖子、裤子、带带。
其六,“阴平+去声[34 213-31]”:豇豆、豌豆。
其七,“阳平+去声[31 213-31]”:黄豆、绿豆。
2.12镇安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选取理由是该县连读变调在当地中原官话中比较复杂。最常见的是变作半去21和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变作上声的较多;以下一、八为异化变调,八的B类型很有意思,前后字均变作上声。
其一,“阴平+阴平”,A类型[41-31 41]:刮风、天生、东西(方向);B类型[41 41-31]:功夫、先生、东西(什物)。
其二,“阳平+阴平[24-21 41]”:云中、缘分、财东、愚公。
其三,“阳平+上声[24-21 44]”:黄狗、牛马、文雅、门口。
其四,“阳平+去声[24 213-44]”:成败、皇上、前进。
其五,“上声+去声[44 213-21]”:肯定、采用、本事、老练。
其六,“去声+阴平[213-44 41]”:变天、大家、上边、部分。
其七,“去声+阳平[213-44 24]”:用人、县城、拜年。
其八,“去声+去声”,A类型[213-24 213]:命令、运用、害怕、态度;B类型[213-44 213-44]:胜利、最后、部队、奉献。
其九,“去声+轻声[213-44 02]”:面子、筷子、裤子、柜柜。
2.13山阳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选取理由是该县连读变调在当地中原官话中酷似关中方言。其中两阴平字连读的两个类型跟关中方言区商州、宝鸡等处很相似:A类型是前字异化变作阳平,B类型是前字异化变作本无其调的高降调53。
其一,“阴平+阴平”,A类型[31-24 31]:刮风、开关、东西(方向);B类型[31-53 31]:功夫、先生、东西(什物)。
其二,“阳平+阴平[24 31-53]”:云中、成功、财东。
其三,“上声+上声[33-53 33-31]”:老鼠、老虎、苦胆。
其四,“去声+阴平[55 31-53]”:进军、大家、上边。
2.14商南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选取商南城关(当地人叫做“蛮子话”)两字组连读变调的理由是,该县方言为赣语。商南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最常见的是变作阴去和本无其调的44,以下一的A类型为同化变调,二为异化变调;其五很有意思,两上声字连读,前后字均变作本无其调的44。
其一,“阳平+阴平”,A类型[24-54 54]:葵花;B类型[24-31 54]:莲花、调羹;C类型[24 54-44]:凌冰。
其二,“阳平+阳平[24-31 24]”:馄饨。
其三,“阳平+阴去[24-31 31-54]”:厨下(厨房)。
其四,“阳平+阳去[24-31 45-54]”:笤把(扫帚)。
其五,“上声+上声[213-44 213-44]”:蚂蚁、小米、走狗。
其六,“上声+阴平[213-44 54]”:母猪、母鸡。
其七,“上声+阳平[213-45 24]”:小伢(小孩子)。
其六,“上声+阴去[213-44 54]”:早上。
其七,“上声+阳去[213-45 24]”:柳簸(簸箕)。
其八,“上声+轻声[213-24 02]”:饺子。
其九,“阴去+轻声[31 02-44]”:伯伯、黑啦。
3.1陕南方言声调研究的重要意义
语音研究是汉语方言研究的基础,而声调又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对声调的各个方面的研究,可能因为研究者调查以及认知能力的局限而力度不同。
汉藏语系区别于世界上其他语系的最大特点是有声调,声调具有重要的区别语义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长期研究中有这样一个认识,要像看待辅音音位(汉藏语系的声母)、元音音位(包括汉藏语系的韵位)那样,把声调当作重要的音位(我们称作“调位”)来看待。
基于声调研究的重要意义,刘俐李《汉语声调论》[16]一书无疑是本世纪以来汉语以及汉语方言研究中的重要著作。该书对陕西研究的有关著述有所引用和讨论,大家可以参阅。
在声韵基本接近的方言里,声调的差异就往往成为重要的区别特征。如本文所讨论的西南官话汉中、南郑、紫阳等处的调类相同而单字调和变调类型不同,再如中原官话略阳、山阳、镇安等处的调类相同而单字调和变调类型也不相同。这让我们回想起实地调查研究陇东环县方言以前的最初感觉,以为当地方言的阴平是高降调,其实不然,事实上庆阳一带阴平字动辄变作上声调,请参阅孙立新《陇东方言的声调系统》[17]。再如,安康市汉滨区的单字调跟关中方言是一致的,但是,变调特征跟关中方言很不一致。
3.2关于陕南有关方言的语感等问题
其一,洋县、山阳、安康(安康市汉滨区)单字调语感跟关中方言相似或酷似,为什么不把这几个方言点归属于关中方言呢?我们是从语音甚至词汇、语法的综合语感考虑的,就语音特点来看,与关中方言相比,北京读作翘舌音声母的字,这些方言点基本上读作翘舌音声母,而关中把庄组二三等、章组止摄三等及知组二等字读作平舌音声母;关中前鼻韵母是鼻化韵,山阳、安康等处不是鼻化韵,详见孙立新《关中方言略说》[14]。
其二,陕南地区的居民来源很复杂,这些居民的祖先进入陕南的时间又各不一致,语言底层问题、混合特征问题在一些学者的著述中都有所反映。是不是某个家族是从湖南或江西或广东搬来的,其如今居民就一定说着湘语、赣语、粤语?值得思考。这个可能跟他们的祖先进入陕南以后人口在当地的比例有关,跟语言接触过程中的同化、异化等有关。如汉阴城内居民,凡是祖籍陕甘的,其口语对古入声字的读法偏于中原官话(阴平字多),其祖籍南方的、则偏于西南官话(阳平字多);其实,汉阴也有少数来自江西赣语区的居民,其语言底层就有赣语特征。再如,我们在深入陕南调查期间,曾经对陕南湘语产生了浓厚兴趣,重点调查过汉阴安良湘语,有《陕南湘语记略》一文见于《陕西方言纵横谈》[18]一书205~210页(按:该书206页第二部分把“安良”误作“安康”)其中对于石泉古堰、熨斗湘语的调查主要限于亲属称谓词等。记得在熨斗乡调查的时候,湖南移民的后代只能告诉笔者有限的一些词语。还在宁陕乡下一个村子(该村只有一户湖南移民,上世纪末调查的时候,被调查者称自己是进入当地的第六代人)调查过一个老人,他说他家祖祖辈辈都说湖南老家话。他没有文化,我们无法通过字音调查搞清他的声韵调,他的子女已经随其母亲的语言与人交际,让做一点翻译工作都很勉强,这样就没有正式投入调查。面对陕南方言调查我们已经有了不少尴尬。
就方言的社会环境而言,陕南安康、商洛等山区居民跟关中平原居民对于外地语言的认同肯定存在着差异,如孙立新《眉县境内方言语音的分化特点》[19]指出,当年,四川人、广东人进入眉县境内后,当地人对他们的语言认同是四川话,于是广东人的语言被四川人所同化。而如今广东人的亲属称谓词还有祖语的特征。在方言发展过程中,亲属称谓词往往有其保守的一面。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保守格局已渐次受到淡化甚至冲击了。
陕南地区方言目前能够看到的比较深入研究地点方言的专著仅有周政的《平利方言调查研究》[9]以及柯西钢的《白河方言调查研究》[10]两部,由这两部专著所反映的信息来看,作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假如再有三五部甚至更多的研究陕南地点方言的专著问世,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的。陕南方言研究大有作为!
[1]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5(1):2-5.
[2]李荣.汉语方言分区的几个问题[J].方言,1985(2):81-88.
[3]张盛裕,张成材.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的分区(稿)[J].方言,1986(2):93-105.
[4]孙立新.陕南方言略说[J].方言,1998(2):132-141.
[5]孟万春.商洛方言语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孙立新.陕西方言纵横谈[M].北京:华夏文化出版社,2000.
[7]孙立新.关于商洛七县区方言的语音特点等问题[J].陕西社会科学论丛,2011(2):17-19.
[8]郭沈青.陕南客伙话语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9]周政.平利方言调查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柯西钢.白河方言调查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1]刘育林.陕西省志:方言志:陕北部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12]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3]韩宽厚.府谷方言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14]孙立新.关中方言略说[J].方言,1997(2):106-124.
[15]紫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紫阳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
[16]刘俐李.汉语声调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7]孙立新.陇东方言的声调系统[J].陇东学院学报,2014(6):41-44.
[18]孙立新.陕西方言纵横谈[M].北京:华夏文化出版社,2000.
[19]孙立新.眉县境内方言语音的分化特点[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5(2):56-60.
On the Issues Concerning Tones and Classification of Southern Shaanxi Dialects
SUN Lixin
(Research Institute ofArt and Literature,Shaanxi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Xi’an 710065,Shaanxi,China)
The main viewpoint of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dialects of the inner city area of Hantai District of Hanzhong City are Central China mandarin and Southwestern mandarin respectively.Most of the people of the areas around the town proper of Ningqiang speak Southwestern dialect. The dialect of Bashan Mountains is Southwestern dialect.The town proper of Zhashui may be classified into the Huangxiao section of Jianghuai mandarin with the fourth tone dividing into yin and yang,while the dialect spoken by Caiyuyao,Zhangjiaping,Caoping and Hongyan is Jiangxi dialect.The second part of my paper reports the two-character group liaison tones in variation of the fourteen dialects in Lüeyang,etc.The third part of my paper emphasizes the issues like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the tones of southern Shaanxi dialects.
southern Shaanxi dialects;tones of single characters;two-character group liaison tones in variation;classification
H172.2
A
1672-2914(2015)05-0048-07
2015-08-18
孙立新(1956-),男,陕西户县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方言和民俗,在《方言》《中国语文》《亚洲言语论丛》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1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