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hand/手”的隐喻对比视阈下体验哲学与文化特异性阐释

2015-02-28 11:29胡晓榕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英汉汉语言隐喻

胡晓榕,王 洋

(咸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隐喻研究源远流长,最早对隐喻进行研究的当数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把隐喻当成一种语言修饰手段,使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表达同一意义。两千多年来,隐喻研究始终没有摆脱前人的研究束缚:即把隐喻当作字面性的偏异的修辞现象,这种修辞现象普遍出现在诗文或演讲稿中;隐喻是文学作品的主角。[1]直到20世纪80年代,认知隐喻的奠基人莱考夫与约翰逊合著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隐喻的研究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更是人类认知、思维和行动的方式,并且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总是习惯性地用自己熟悉的具体事物去描绘陌生的抽象的事物。隐喻的实质就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到一个不太熟悉难以理解的靶域的映射,是在源域和靶域之间有一系列本体的或认知的对应关系(correspondences)或映射(mappings)。[2]人类最接近、最熟悉、最容易理解的参照物莫过于自己的身体。人类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对自己身体经验的理解。英汉语言中“身体隐喻”俯拾皆是,内容涉及到人类认知、思维和行动等方方面面。本文试以身体隐喻中“手”的隐喻为突破口,分析产生这些表达式的隐喻机制、产生的体验基础及它们所反映的文化特异性。

1 英汉“hand/手”的隐喻分析

1.1 英汉“hand/手”的隐喻基本意象

当代高级英语词典对“hand”的释义为“the part at the end of a person’s arm,including the fingers and thumb,used to pick up or keep hold of things”。现代汉语词典对“手”的释义为“上体上肢前段能拿东西的部分”。英汉语言对“hand”和“手”的定义范围都在上肢的前端部分,包括手指、手心、手背,并且两种释义都提到了手的指称意义和持物功能。虽然不同民族掌握着不同的语言,但人类身体体验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在相似的身体体验的基础上,英汉语言产生了许多类似的“手”的隐喻表达,但身体体验受到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又造就了英汉语言中“手”的不同的隐喻概念。

1.2 “hand/手”的空间隐喻

人类以自身为参照定位理解周围的事物,形成了不同的视角,确定了上下、左右、前后、中心边缘、高低等视角。“hand/手”的空间隐喻普遍存在于英汉语言中。

1.2.1 “hand/手”的上下

汉语中有如下表达:

①他有专业知识,学东西快,很容易上手。

②他曾是我的手下败将。

③我叫人给你打打下手。

汉语中“上手”的意思是容易学会、掌握某门技能或某种知识。“下手”表示低一级。“打下手”是指做辅助工作,听信他人指挥。

英语中有:

①Police have gained the upper hand over the drug dealers in the area.警察控制了该地区的毒贩子。“Have/gain the upper hand”中文意思是占上风;处于有利地位;控制。

②Thecomputercourseincludesplenty of hands-on training.这门计算机课程包括大量实际操作训练。“Hands-on”的中文释义是实际操作的、亲身实践的。

③I always had to wear my sister’s hand-me-down.我老是穿姐姐穿过的衣服。“Hand-me-down”是指家庭中一个人穿过又传给另一个人穿的旧衣服。

从以上英汉实例不难看出,在英汉语言中,“上——on/up/upper”多表示积极的,褒义的意义,而“下——down”多表示消极意义。

1.2.2 “hand/手”的前后

汉语中有“前手”这一表达。对票据上某一特定签章人来说,凡在其签章之前在票据上签章的负责人均是其“前手”。“后手”可指下棋时被动的形势。如:这一着一走错,就变成后手了。后手还有“后路”的意思,如:做事须留后手。“后手”亦有贿赂之意,如:许杰《台下的喜剧》:“说我坏了枫溪的名风,说我得了他们的后手。”英语中“before hand”意思是“before something else has happened or is done”,即事先、预先、事前,如:The police need to be briefed beforehand on how to deal with this sort of situation.(需要事先告诉警察怎样处理这种情况。)英语“behind hand”是“late or slow in doing something or paying a debt”,即迟、慢、过期、拖欠的意思。

1.2.3 “hand/手”的中心和边缘

中心和边缘空间始源域经常映射在“手”的靶域中。汉语“手心”是手的中心。如:孙悟空本领再大,终究未能逃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手心”是指控制的范围。“手边”手的旁边,指距离很近,多指身边。英语的手心是palm,指的是手掌,如:She’s got the whole committee in the palm of her hand.“Have/hold something in the palm of one’s hand ”与汉语“握在手掌心”一样具有控制的意思。英语“at fingertips”“near/close at hand ”“to hand”意思是在手边,这些表达同样是在身体不远处,离身体很近的意思。

1.3 “hand/手”的实体隐喻

1.3.1 实体容器对手的映射

手被看成一个实体,隐喻成一个容器,可装载东西。汉语中有“满手心汗”“满手都是泥”等表达。手是容器,能装满东西也能清空东西,因此汉语有“空手而归”“两手空空”“空手套白狼”等表达。手既然是容器,自然有里外之分,东西可装进去也能倒出来,如“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几万现金已入手”“出手大方”等等。手既是容器,亦能开能合,如“放开手大胆去做”“分开手”“合手作揖”等等。

在英语中,手也被隐喻成容器,有空满、里外、开合之分。英语中有“ to have one’s hand full”(工作任务太多)、“to come away empty-handed”(空手而归)、“to throw in one’s hand”(放弃)、“Bubbly in hand and belles on the boards”(手上有香槟,台上有美女)、“out of hand”(无法控制)、“with an open hand”(慷慨地)、“at close hand”(近距离)等等。

1.3.2 实体的形态对“hand/手”的映射

实体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在汉语中这三种形态分别对手形成映射。固态的物体能够移动,产生动作。汉语中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手舞足蹈”等。固态物体移动产生速度,因此速度也形成对手的映射,如“慢手慢脚”“眼疾手快”。液态对手形成映射的例子有“水手”“唾手可得”等。气态对手形成映射的例子有“手气”“手风”等。英语中有短语描述手的动作,体现了实体固态对手形成的映射,如“turn one’s hand to”(着手做)、“keep one’s hand in”(继续做)等,但笔者并未发现实体的液态和气态对手形成映射的相关词汇或短语。

2 英汉“hand/手”的隐喻普遍性的体验哲学

体验哲学强调人的验在概念、思维、推理和语言等认知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心智的体验性归根结底是身体经验性,这里的身体经验是指身体功能,身体与外界的互动以及由此所获得知识。[3]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不只是镜像的、客观的反映反映外部现实,而是凭借身体部位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感知点滴积聚所形成的。身体不仅是认知的载体,更是形成认知的母体。人类借助身体生存,利用身体思考。通过将自身置于宇宙之中,人类以自身为参照形成不同视角。[4]在认知过程中,身体是抽象思维的出发点,而隐喻使抽象思维成为可能。身体隐喻是人类通过自己最亲近、最熟悉、最容易理解的身体部位去理解另一个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

英汉“hand/手”的隐喻根植于身体经验。人类早期生存活动以物质生产劳动为主,人类对物质的经验为人类自身将抽象概念表达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5]在人类早期极为落后的劳动生产过程中,人类使用最多的工具莫过于自己的双手。身体器官结构的一致性决定了人类认知的相似性。英汉“手”的隐喻都是人们的身体及心智对真实世界的特性进行能动处理的结果,也摆脱不了由人类身体和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无意识的体验哲学框架。因此,英汉有许多相似的“手”的隐喻,如:first hand—第一手的、second hand—二手的、in hand—手里、need a hand—需要人手、a dab hand—熟手、have your hands full—手里满满、time/money in hand—手头现有的时间/金钱、tie/bind someone’s hand and foot—捆住了手脚/束缚、be an old hand at—老手,等等。“hand/手”的隐喻表达式的普遍性依赖于人类身体对客观世界的体验。离开了体验基础,人类无法产生认知概念。

3 英汉“hand/手”的隐喻文化特异性

隐喻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不同的文化环境造就不同的隐喻表达。汉语中有“手气”的隐喻表达,但英语中没有对等的表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宇宙不过就是气。在天为气,在地为各种物质,世界分为阴阳两极,人也不过是气的产物。气的性质或基本特征是不稳定、可变化的,因此汉语中“好手气”“坏手气”。英语国家不受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类似的表达相对有限。

在英语国家,一对新人举行婚礼时,新娘挽着父亲的手进入教堂,最后父亲把新娘的手交给新郎,因此英语中求婚是“ask for someone’s hand”。订婚或结婚后,人们要在左手上佩戴戒指,因此有“left hand man”,意思是生活中的另一半。“marry with the left hand”意思是贵族男子与身份低的女子结婚,这些表达都与“手”有关。中国的传统婚礼没有这一习俗,因此没有类似表达,但汉语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表达美满婚姻的特点。

中国古代衣袖宽松,人们做事时,手伸出衣袖;做完事情休息时手藏入衣袖。“袖手旁观”就是把手放入衣袖,不关心不理睬身边发生的事情,自己只是一个看客而已。而英语国家古代的服饰风格与中国的完全不同,衣袖紧凑、不拖沓。手不做事时,插入口袋。英语中的“keep one’s hands in one’s pockets”是游手好闲、偷懒的意思。

英国是一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在英国以海为生的劳动者居多,语言也反映劳动者的海上生活。英语中有“all hands on deck”,“deck”是船的甲板,水手出海时大部分时间待在甲板上。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古代劳动者犁耕庄稼时面朝地背朝天,因此汉语有“农耕手”这一表达。

4 结语

隐喻在人类语言中比比皆是,它是人类思维、行动和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本文以英汉中普遍存在的“hand/手”的隐喻为例子,分析了这些隐喻相似性及特异性。人类身体体验是身体隐喻产生的基础,身体体验的相似性决定了英汉“hand/手”所衍生的诸多隐喻的源始域源的相似性。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使用不同语言身处不同文化的环境下,其认知必然受到不同语言文化的影响。这些文化差异导致了英汉中“hand/手”的隐喻的独特性。通过对比分析英汉“hand/手”的隐喻更有利于我们了解人类认知的过程和方式,有利于我们了解英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促进不同语言文化中的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6.

[3]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82-89.

[4]孙毅.“愤怒”情感隐喻视域中的体验哲学管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6):52-55.

[5]孙毅.跨语言爱情隐喻异同的认知理据与哲学文化渊源考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11):127-129.

猜你喜欢
英汉汉语言隐喻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活的隐喻》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