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会计确认与计量条件

2015-02-28 11:29:05杨顺利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前提条件财务报告事项

杨顺利

(咸阳师范学院 财务处,陕西 咸阳 712000)

1 会计确认与计量概述

会计确认是指决定经济交易或事项中的某一项目作为一项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告的过程,是财务会计的重要程序和环节。会计确认主要解决某一个经济交易或事项应否确认,如何确认,何时确认三个方面的问题。

会计计量是指会计核算中对各项交易或事项都需以某种尺度为标准确定它的量,是对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会计计量包括确定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个方面的内容。会计明确规定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尺度,以元、百元、千元、万元等为计量单位。计量属性是指给予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要求,主要解决以什么时候的量进行计量,其量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等问题。

会计核算环节分为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披露)四个环节,只有正确的理解会计确认和计量条件,才能正确进行会计记录和报告(披露),实现会计目标。目前在会计实务和会计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只注重会计确认和计量为理论条件与要求、而忽视会计确认与计量原前提条件和应用条件。为了正确的理解和掌握会计确认条件,利于实务工作的开展,本文将会计的确认与计量条件应细分为,会计确认与计量前提条件,会计确认和计量理论条件,会计确认和计量应用条件三部分。

2 会计确认与计量前提条件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所以说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前提条件是会计基本假设,按其会计交易与事项是否符合会计基本假设将其分为符合会计基本假设条件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和不符合会计基本假设条件的特殊交易与事项的确认与计量两大类。

会计主体是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假设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和会计人员的核算范围,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前提条件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只是本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对于其他会计主体、企业投资者个人的经济业务与事项均不作为会计核算的内容与对象。会计主体假设解决了会计确认与计量中的“某一个经济交易或事项应否确认”的条件问题。会计主体因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有所不同,所以在会计确认与计量时有所差异。企业会计准则涉及企业合并与合并报表的编制问题,而小企业会计准则不涉及此类业务。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因破产、清算、解散等不复存在。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是会计确认与计量方法选择与使用的前提条件,只有符合持续经营假设,企业才能将资产与负债按流动性分类为流动性资产与负债,非流动性资产与负债两大类;收入与费用确认按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的计量属性以历史成本为主。对于不符合会计持续经营假设条件的企业重整、破产清算等情况,在会计确认与计量时应用特殊的会计方法:以实际收到或实际付出现金为标准确认收入与支出费用,采用收付实现制。在会计计量方面遵循可变现净值原则,在计量属性方面主要使用账面净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清算价格法和协商估价法。

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相对等距的会计期间,以利于分期结账、计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分期假设是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收入与费用配比、预提摊销、预收预付、应收应付等存在的基础与前提,是确定本期收入费用与非本期收入支出的依据。是确定会计交易或项属于哪一类会计要素,记入何种会计账户,编制到财务报告哪一报表及其哪个项目的确定标准和依据。会计分期主要解决的会计确认与计量“何时确认与计量”的问题。对于不符合会计分期假设条件的企业重整、破产清算事项将其整个过程确定为一个会计期间,将其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清算净资产和清算损益四大类,每一类的具体内容并不同于持续经营条件下的内容构成。财务报告的种类变为破产清算资产负债表和破产清算损益表等类型。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货币计量假设解决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量”的单位问题,会计定义明确规定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在会计计量时必须按照货币计量假设条件要求假定币值稳定、确定计量本位币,确定外币与本位币业务的核算方法、金额换算,报告和披露。在币值稳定假定条件下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法才具有了可靠性和客观性基础。对于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会计确认与计量应使用特殊的确认与计量方法。利用物价变动会计中的“一般物价水平、现行成本会计、现行成本一般物价水平”对会计确认与计量进行重新表述,特别是对会计报表的有关项目进行重新确认与计量,以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影响。

3 会计确认和计量理论条件

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会计确认、计量、报告作为会计工作不同环节,其目标就是为实现财务会计目标,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与社会公众等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信息,以帮助其进行正确的决策。会计确认与计量是会计信息、数据资料来源的前提和基础,所以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条件应符合财务报告目标的要求,提供真实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

会计确认与计量是会计工作两大环节,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与好坏,能否实现财务目标的关健所在,所以会计确认与计量条件必须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会计确认与计量必须首先保证其信息数据资料真实可靠,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有用,应符合不同时期,不同企业同类信息具有可比性,信息处理及提供的及时性,会计信息便于使用者理解和应用。在信息的技术处理过程中应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对决策作用大的重要信息严格按会计规定的方法进行处理,在财务报告中充分、准确的披露。在对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时坚持不虚计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实现财务目标。

会计确认与计量应符合会计基础的要求会计基础是确定当期收入与费用入账时间与入账金额的基础,是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假设在收入费用确认与计量中应用。企业会计确认与计量应满足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需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收入与费用,计入利润表。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是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与费用.。

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过程中还需要坚持正确化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凡是支出效益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列入利润表费用支出类项目反映。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相关的应当作资本性支出,列入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类项目反映,以正确区分资产与费用确认与计量。实行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实现收入与费用在确认与计量时因果上相关联,时间上相同步。对会计主体的各项资产物资按取得或构建时发生的实际支出进行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账面价值。

4 会计确认和计量应用条件

会计确认和计量应用条件是在会计工作中根据会计工作的不同环节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条件。具体包括会计记账凭证确认与计量条件,会计账户及账簿记录确认与计量条件,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条件和财务报告确认与计量条件。

会计记账凭证确认与计量条件:会计记账凭证以审核后的合理、合法、真实、有效的原始会计凭证为确认与计量依据,原始凭证要素必须完备,数量金额必须正确,以原始凭证上的有效金额作为记账凭证的确认计量金额。不能编制无依据的记账凭证,按会计分期要求及时完成本会计期间的对账结账凭证确认与计量工作。

会计账户与账簿确认与计量条件:依据审核后的的合理、合法、真实、有效的会计记账凭证作为登记账户与账簿的依据,按规定要求计算其发生额与余额,确保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户核算内容与金额确定符合账户定义与结构要求。

六大类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条件:(1)将一项资源确认和计量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定义;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2)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和计量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定义,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3)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4)不同渠道来源的收入,其特征有所不同,其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条件往往存在差别,但必须符合收入定义,相关的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的计量。(5)费用确认与计量条件,符合费用定义,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6)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1]。

财务报告确认与计量条件:除合并报表之外依据账簿记录的金额(发生额、余额)及项目数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作为编制会计报表各项目金额的依据,确保账表金额一致。各项目内容及金额应符合项目定义及要求,报表种类及编制方法应符合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

会计后续确认与计量条件:会计后续确认与计量是指因会计确认与计量环境与基础发生变化,而对已经确认和计量的会计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确认标准或方法、新的计量属性进行重新确认与计量的行为,是对原来确认与计量的重新修正。主要是对已经入账的会计事项与其金额进行重新描述。其确认与计量条件:重新确认与计量的环境与基础已经存在,重新计量的金额能够计量与计算,具体的交易符合相关会计准则的处理规范。目前我国主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可出售金融资产、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预计负债、金融工具、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保险合同、权益工具等事项涉及到后续确认与计量问题,其具体要求在相关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中都有明确规定[2]。

总之,会计确认与计量条件是会计核算的前提,只有同时符合会计确认与计量前提条件、理论条件和应用条件三方面要求的会计交易或事项才能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确认与计量前提条件是会计理论条件存在的基础,应用条件是前提条件和理论条件在具体交易或事项中的应用。只有满足前提条件的会计交易或事项,才能考虑是否符合理论条件,只有同时满足前提条件和理论条件,才能用应用条件对会计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与计量。所以三方面的条件相联系、共同作用,共同构成会计确认与计量条件体系。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13.

[2]余谦.基础会计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37.

猜你喜欢
前提条件财务报告事项
如果要献血,需注意以下事项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1:48
企业内部财务报告体系设计与应用
今日财富(2022年15期)2022-05-24 23:35:01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疫情期间,这些事项请注意!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8
财务报告目标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24
青铜器收藏10大事项
艺术品鉴(2019年10期)2019-11-25 07:09:50
财政部修订印发《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操作指南(试行)》
交通财会(2018年4期)2018-04-14 22:15:57
二次根式题常见错解剖析
数学教学中的教学互动阐述
未来英才(2016年13期)2017-01-13 07:20:16
教学过程不确定性的应对与体会
大学教育(2016年6期)2016-07-06 00:5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