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莹
(咸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是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如何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纵观目前此类问题的研究可知,大多研究者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宏观政策层面,主张通过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加大教师培养与培训力度来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这些举措可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知识层次,但由于缺乏对农村教师内在精神状态的了解与相应对策,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教师信念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师追求自我专业发展的的动力源。重视与加强农村教师的信念状况研究与导引工作,不仅可以起到固本清源的作用,还可以促进教师自主追求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素养。
教师信念是教师个体所确信的,能够对其教育教学行为起到间接和直接支配作用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价值判断系统。其中包括教师的生命信仰、社会理想及职业价值观,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课程的意义、教学方式与策略的价值判断,对自身专业发展途径的选择等。[1]在以上对教师信念内涵及构成理解的基础上,研究者从教师的信仰状况、教师的社会理想、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及教师专业发展观等几方面来考查农村教师信念状况。通过对部分地区农村教师开展的开放式问卷调查与相关访谈发现,目前农村教师信念发展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研究结果显示,明确表示自己没有信仰的教师占到总体人数的74%。其中真正具有超越性精神信仰的教师在总体调查人数中只占到7%。在教师信念结构当中,教师的人生信仰是其所有教育信念产生的深层根基,也是决定其教学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自身缺乏超越性精神信仰的状况下,极易陷入仅以教师职业谋生存的苟且偷生状态。在此种状态下,教师对于教育教学价值的认识会因缺乏系统性与足够强度而呈现散乱和不稳定的特点,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易被不良环境与社会形势所左右。笔者了解到,陕西北部某县有多名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宁愿少领工资也不愿意承担教学任务,理由是“孩子小、家里不缺这点钱”。还有教师看到身边不劳而获的人心生羡慕。其将从事教师职业的目的仅定位于赚取生活补贴,将自己的生命价值依附于所占有物质资源,未能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职责与使命。在此种人生价值观引导下,其专业发展的前景与可能性不容乐观。
在对教师访谈中提及个人社会理想时,教师们一致希望社会能够更加公正、诚信,人人讲道德。但是在谈及通过教育改造社会这一话题时,很多教师表示没有信心,认为“仅凭教师单个人的力量要改造社会是不可能的”。教育活动的对象是特定的人,教育活动正是通过教育人来促进社会发展。教师个体虽势单力薄,但是群体力量却不可低估。如果教育者能够从这一认识出发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且深信自己的作为能够对社会进步产生影响,其工作热情就会自然高涨,教育智慧也会随之向高水平发展。反之,个体不仅会安于现状,甚至会出现工作无价值感,专业发展无从谈起。
价值观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学校德育的任务是依靠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完成的。除过单独设立的德育课程与特定的管理方式之外,学校德育还需要渗透到各门学科教学中来完成。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对于自己应负的价值观教育责任并不明确,对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树立哪些价值观不很清楚。除过部分语文学科教师认为我们可以用文学作品中渗透的价值观来影响学生之外,其他教师对于如何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认识也十分模糊。此一现象不是农村学校及其教师所独有,但这种状况在家庭教育文化内涵严重缺乏的农村尤其值得重视。
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决定其教育教学态度与能力发展所能到达的高度。高水平的教师会立足于自己所教的学科、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为出发点,来思考与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整体发展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能够这样做的前提,就是教师对于本学科课程对于学生整体发展之作用的明确认识。从研究者所调查的结果来看,能够从学习者整体发展着眼来设定教学目标的仅占到约14%,这也就表明,大多数农村教师对所教学科课程对于学生整体发展的积极作用缺少关注。此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到学科教学的效果,也将严重影响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
教师职业的特点与要求决定教师必须不断更新与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这种要求还应来自“视学习为个人发展之唯一阶梯的”为人师者自身。近年来,国家面向农村教师的职后继续教育与培训项目层出不穷,理论上讲,这些项目活动为教师提供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与职业修养的良好机会,教师可趁此机会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笔者在多次教师培训活动中观察发现,与城市参训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热情明显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城市教师参与讨论的人数明显高于农村教师,个别农村教师甚至雇用他人代替其听课。访谈中有教师讲道:“专家教师们讲的理论在农村学校根本用不上。什么教育学心理学,道理是道理,实际是实际。我们那里好学生都跑到城里上学了,剩下不爱学习的学生家里人都不抱希望的,我们能有啥办法?”以此可见,这些教师并未感到自己有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更是缺少通过提高自身职业素质来改变自身教育影响力的愿望与信心。
教师信念的形成要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其中,个体成长的群体文化特质、自身学习生活经历与知识储备,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与教育实践经验等几方面,都会对教师信念形成产生影响。
“信仰是精神领域中最高的主宰,是人们关于生命和宇宙最高价值的信念,是主体对于某种思想或现象的真诚信服。”[2]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与对某种思想的信服,一定是建立在足够文化修养的基础上。个体文化素养的主要来源,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二者共同完成社会文化的传承任务。近几十年来,在我国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与就业形势影响下,几乎所有具备较深厚文化修养的人士与文化机构都聚集在了城市,农村文化生活日益贫瘠。目前,我国农村教师大多来源于农村家庭,一般情况下其家庭教育给予的文化修养难以支持其获得具有超越性质的人生信仰。在学校教育忽视学生信仰教育的情况下,其信仰缺失就成为一种必然。中国人信仰的缺失为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多方关注,农村教师群体内部的信仰缺失虽不能算是一个特殊现象,但是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与优质教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超越性要求,决定了教师群体的信仰缺失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不能被等闲视之。
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有力武器,教师追求社会理想的信念将直接影响其教育价值观的形成。从笔者所调查对象对其所接受职前教师教育经历描述可见,其在受教育过程中并未得到充足的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在教师们记忆当中,其所接受的师范教育内容与形式大多与学科知识技能相关,其中仅有的几门教师教育类课程并未对其教育价值观产生明显影响,其所学课程与所经历实践学习活动未能在树立其通过教育活动教育人进而促进社会的理想信念方面产生引领作用。我国农村教师主要来源于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目前为止,我国大多地方师范院校都未充分关注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在学生主体精神的建立与发展方面影响明显不足。职前教师教育是教师理性信念基础建立的重要时期,地方师范院校如果继续忽视此方面教育,农村教师素质提升依然会困难重重。
教师入职初期是教师形成自己牢固的职业信念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信念的建立将会受到其所在机构教育实践要求与结果的深刻影响。在此时期,如果新教师能够获得校方对其工作品质与态度的严格要求与正确指导,其也将获得使其受益终生的专业发展方向与信念。近些年来,我国农村教师流动现象突出,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加之农村学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农村学校处于前途未卜的观望状态。在此种情况下,新入职教师的专业引领与指导就很难到位。加之目前很多教育管理机构对于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方面的急功近利取向,更是严重影响了教师立足于学生整体发展之教育教学价值观的形成。
依据以上分析,笔者对改善农村教师信念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博尔诺夫说,“如果不能产生真正地触及人心灵深处的、改变其全部生活的遭遇,那么所有的文化知识都不起作用,所以也都无关紧要了”[3]在我国目前的教师职前教育中,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普及、世界优秀文化介绍与哲学教育应当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文化与哲学教育的根本作用,就是要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而树立文化自信,通过了解世界优秀文化传统而追求文化创新,在对人生、对世界的哲学考问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在地方师范院校的课程当中,将有利于学生了解与理解民族与世界优秀文化传统、启发其对人生与世界进行哲学思考的课程列为必修课,并依据课程开设的目的改革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文化信仰。
美育是现代教育的内容,也是科学地建构心灵家园的重要方法和载体。蔡元培先生讲,“常常看见专治科学,不兼涉美术的人,难免有萧索无聊的状态。无聊不过于生存上强迫职务以外,俗的是借低劣的娱乐作消遣;高的是渐渐成了厌世的神经病。”“抱着这种机械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不但对于自己竟无生趣,对于社会也毫无感情;就是对所治科学,也不过‘依样画葫芦’,绝没有创造精神。”他极为深刻地指出了情感缺乏对于治学的妨害,这正是现代教育的痼疾。他说,要“防这种流弊,就要求知识以外兼养感情。”[4]教育如果忽视对受教育者感情的陶养,只能培养出只会机械劳作的“机器人”,不仅使生命失去乐趣与创造的活力,还可能因人格不健全造成对社会的危害。教育工作者缺乏对于儿童与社会的感情,就无法完成塑造人之精神与灵魂的事业,更无法在教育活动中有真正的建树。地方师范院校尤其应当重视以树立师范生职业理想为目的审美活动,培养未来教师的审美趣味和能力,丰富其情感、树立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开展多种多样的艺术欣赏与创作活动,将通过教育人进而促进社会的信念播撒进未来教师的心里。
阅读经典作品,就是与众多大师对话。在与经典作品进行直接对话的过程中,读者可以体验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真实情感,感受其精神魅力与人格风范,在专业情意方面受到直接而富有震撼力的感染。经典阅读作为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举措早已被提倡,但目前很多地方师范院校中这一倡议未得到很好的落实,原因是急功近利思想所造就的学生的“应试学习”习惯难以在短时期内消除。为了引导学生切实走近经典,建议将教育阅读经典做为职前教师学业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通过评选优秀阅读者活动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可邀请对特定教育家思想有深入研究的学者为师范生作专题演讲,引领师范生对经典著作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发展性管理机制是以促进被管理者的专业或职业素养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管理机制。此种管理理念与科学的教育理念极为相似。有研究者认为,作为外部诱因的外部动机可以由于环境形成的社会性动因以及通过个体的认知过程逐渐转化为该个体的内部驱力,成为内部动机。[5]也就是说,农村学校管理制度如果能够将内部动机的引导与外部动机的激发结合起来,就可以避免只是利用物质利诱等外部动机激发手段来管理教师所带来的弊端。学校管理者应当通过自己富于教育性的管理方法,激发教师追求物质以外的精神报偿,帮助教师规划专业发展目标与计划,肯定教师教学过程之中的积极态度与创造性行为。这种积极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给予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也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方向导引,为教师信念良性发展铺设通达的前进道路。
学校管理者有一种责任,就是通过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素质。对于地处偏僻的农村学校来讲,只在学校内部开展活动就会由于资源缺乏而难以获得明显效果,因而应当建立与外界相关机构的合作关系,扩大合作范围。开展多层次的校际合作,是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发展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也是可以促进教师信念良性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比如,中小学与师范院校之间开展基于课堂教学改进的教师发展合作关系,通过专家引领为教师信念导引与教学质量提升起到更大推进作用。
[1]马莹.论教师信念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36-140.
[2]赵志毅,蔡卫东.论信仰的结构、本质及其对德育的意义[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9-15.
[3]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1.
[4]蔡元培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175.
[5]张爱卿.论人类行为的动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1):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