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德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2015-02-28 10:49张舒扬,杨文军
关键词:德育思想启示孔子

【教育教学研究】

杨文军(1969—),男,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

孔子的德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张舒扬,杨文军

(延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延安716000)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其长达几十年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并在其后的发展中演进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孔子教育思想及方法的学习研究,对于我国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高校德育工作;启示

收稿日期:2014-12-06

作者简介:张舒扬(1990—),女,河南开封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章编号:1008-777X(2015)01-0090-04

文献标志码:A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其后的两千年中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随着社会转型与经济的发展,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精髓应用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对于改进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罗国杰先生认为,道德教育是指生活于现实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有道德知识和道德经验的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要求,对他人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影响的一种活动。[1]当代我国大学生所受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以思想政治课为主的教育模式,而这种德育课程的成效却不甚理想。当下,随着经济转型带来的社会、文化的转型和思想观念的转型,高校德育工作无疑正面临着新的考验。目前,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行为缺失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现象。比如在校园中充斥着一些所谓“课桌文化”“厕所文化”,在校园中的公共场所个别男女生的亲热等一些令人尴尬的不文明行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思考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面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意识中普遍存在着道德危机的这种情况,高校德育工作者有必要重新审视并运用孔子的德育思想和方法,探索传统思想文化对当前高校工作的启示,进而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启示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以培养理想人格为目标,以实现对社会的“德治”为最终目的出发,其德育思想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并对比思考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借鉴意义。

(一)“仁、礼”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孔子所倡导的“仁”的思想,曾经陶冶了一代代志士仁人,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孔子所谓“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有关道德境界的追求,是一种根源在人的本心,并通过人的内心体认来实现的超越,是一种内在超越。[2]“仁”的思想,启示我们做人之本,应体现于日常人伦的一点一滴之中。对别人,要“爱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己,要做到“修己以敬”,“刚毅,木讷”。对事,要坚持真理,“当仁不让于师”,甚至“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就是以“仁”为核心。在《论语》中谈到“仁”的就有五十八章,“仁”字共出现一百零五次。[3]可见,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就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认为无论何时何地,君子始终要保持“仁”德。孔子的“仁”包含两层意义:首先,最通常的意思仍然是爱人。孔子教育人们爱人,并不仅仅要求人们只爱自己的家人,并将这种爱人的思想推广到社会成员,达到“泛爱众,而亲仁”。“爱人”是仁的教育的核心,德育者应将这种思想普及于学生中间,向学生施加一种仁爱的思想,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同学,进而关爱社会。在当今大学校园中,发生的很多道德沦丧事件,就是大学生漠视对别人的关怀,没有将别人放在和自己对等的地位上。倡议高校德育工作者应积极弘扬“仁”的思想,奉行仁者爱人的精神,引导学生将这种仁爱的思想贯穿于调节与同学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之间。

其次,仁的另一层意思是“修身”,是对道德准则的遵从。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德育工作者应积极将这种树立理想、修身立志的思想播散于大学生中间,从而构建积极向上、追求道德修养的氛围。

孔子道德思想中的“礼”,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表征,又是每个人道德素质的外在标志。学礼知礼,重视的是体现在“礼”的形式之中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掌握做人做事的规矩。德育工作者应将这种文明礼仪之美的精神弘扬于大学生之中,引导大学生不断修身、反省、自律,把文明礼仪常伴身边,从一句礼貌用语做起,倡导大学生坚持礼仪言行,进而营造出和谐的人文校园环境。

(二)“忠、恕”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忠、恕”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荀子·法行》转用孔子的言论说:“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则可以端身矣。”[4]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即有诚恳为人之心,用真诚的态度对待别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忠恕”思想是调节与处理人的各种关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人终身的修身之道。

当代高校德育工作者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有必要将这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进行普及,倡导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际关系,由己及人,学会尊重、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享,通过互帮互助来共同获得成功。践行孔子的“忠、恕”思想,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形成和谐友爱、共同进步的同伴关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孝、悌”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5]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孝、悌”是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实现“仁”的基础。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不再有那么沉重的学业负担,而是要逐步开始接触社会。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现象,难免思想走入歧途,比如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追求物质,互相攀比。德育工作者应向学生传递这样的思想:每个人只有以“孝、悌”的态度去处理与父母兄弟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处理和协调好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目前大学生的道德世界中存在奉献意识缺失的问题。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还有一些学生受社会上不良文化的影响,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甚至认为无论什么情况下个人的利益都是第一位的;更有甚者认为人生应及时行乐,在社会不良风气的浸染下,奉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然而在当代社会,想要获得成功,与人共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竞争越来越要求人们做到互利共赢,这样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有必要向大学生倡导友爱互助的思想,任何人想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只有彼此信任,彼此支持合作,才能获得成功,才能顺利地融入社会。

(四)“信、义”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孔子提出:“民无信不立”,“恭而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不功,惠则足以使人”。 这些思想都是把“信”看作建立人际信任关系的根本因素,看作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前提条件。[6]孔子道德思想中的“信”,是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之基。在孔子的道德思想中,诚信是指做人应该从自身出发,追求真正人格的实现。“信”就是指不失言于人,不欺人,是全心全意履行和实践一个人的诺言。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并把它看作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信”即人与人之间要诚实不欺,讲究信用。孔子把“信”作为与朋友相交的道德准则,提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道德要求,反对那些弄虚作假、出尔反尔的不诚信行为。

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诚信缺失的问题,如旷课、抄袭、作弊等现象,这种行为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更不利于将来走入社会工作。因此教育者尤其要向大学生着重倡导“信”的精神,重新定位孔子的“信”的思想的重要意义,秉持诚信的思想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以此培养学生奉行诚信的良好品质。

“义”在儒家道德思想中是理想人格的根本特征。孔子主张应遵循“见利思义”的道德原则,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当今社会中,道德沦丧的事件时有发生,摔倒的老人不敢扶,见到受害者漠视而过,不予施救。种种问题如果不对学生加以引导,难免会使学生的道德观念模糊。在任何时期,构建和谐幸福的社会,都离不开每个人高尚的道德。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应以“义”的道德原则培养大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义”的思想底线,进而树立坚定的公平、公正、公益的道德思想。

二、孔子的德育方法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研究表明,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内容陈旧、形式单一、说教流行以及德育工作者本身素质不高等问题突出,学生认为影响思想品德课效果的主要原因包括:太枯燥、内容不吸引学生、不爱学、教师只管教书不做思想工作、学了没有用、环境不好等。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没有什么感染力。[7]

面对德育的困境,加强对孔子的德育方法的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孔子的德育理论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德育方法,并且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独立认识的过程。因此其教学方法总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地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德育者有必要认真审视这些方法原则,并加以运用。

(一)“言传身教,学思行结合”的德育方法启示

孔子作为教育家始终能以身作则,树立了良好的“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谦谦君子形象,成为众弟子道德修为的楷模。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如果教师保持一种好学不倦的态度,秉持良好的修养,然后自然能在学生中树立起鲜明、良好的形象,进而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孔子重视学习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思考要紧密结合。据了解,目前我国一些知名学者都把学习背诵《老子》和《论语》等经典作品作为了博士生入学和论文答辩的内容之一。[8]这种新颖的做法引人思考。道德同样是需要学习的,教育者应倡导学生多向道德模范学习,在向榜样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

孔子强调“修己”的重要性,要求受教育者在道德修养方面要克制自我,使行为合乎礼的规范。这启示我们的道德课不仅仅是讲授与传播,而应该赋予学生主体地位,启发学生多去思考,转化为实际行动。教育者要使大学生锤炼出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践履,就要向他们提倡力行实践。

孔子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认为坚定的道德信念有赖于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因此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德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坚持不懈的道德实践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克己修身,见贤思齐”的德育方法启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浪潮下,身处校园的当代大学生难免受到社会普遍思想的影响,在浮躁的情绪中,难以安静下来,缺乏“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难免会在物欲中随波逐流。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人生理想缺失的问题,比如屡禁不绝的大学生陷身传销事件,部分专家调查研究指出这与大学生个人的理想信念缺失有关系[9]。

孔子十分重视“修己”的重要性,他倡导“修己以敬”,可以起到“安人、安百姓”的作用。这启示我们思想品质的提高同样需要付出主观努力。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仁,要求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要学会克制自我。无论“克己”还是“修己”都注重道德品质必“修”而后成,是故孔子忧“德之不修”。因此教育者应要求大学生时常自我反省,花一部分时间进行道德实践,以期达到“内省不疚”的境界。

从学业繁重的中学升入大学,面对突然而来的轻松,很多学生不知道学习是否还像以前那么重要。反观孔子的经历,好学加上努力,使孔子不断温故而知新,成为当时最博学又最有创见的人。孔子也说自己的最大长处是“好学”,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晚年的“学不厌,教不倦”,不曾有片刻松懈其志。因此特别要向学生强调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在科学文化知识飞速变更的当代社会,更是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不落伍。

教育者还要引导学生努力去做到见贤思齐。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互动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彼此之间不能割裂开来,彼此之间应该勇于向身边的人学习,学习他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在一个积极学习的气氛中互相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共同进步。

(三)“博学约礼,躬行有恒”的德育方法的启示

高尚的道德品质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孔子认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即认真学习道德规范,以“礼”规范自我道德行为,既提高了道德认知,还能避免在道德修养上走入误区。孔子认为坚定不移的道德信念依赖于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选择,只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唯此才能真真锤炼高尚的道德品质,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仁的要求。教育者要向学生倡导博学的思想,道德知识需要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需要靠学习。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提高自我,因此应时常倡导学生将宝贵的大学光阴多用在学习方面,持之以恒地学习,终会有所收获。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在一生长达四十余年的德育实践中,根据其积累的丰富经验总结概括形成了诸多道德规范和要求,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值得高校德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和借鉴。在面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时,学习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精神和方法可以让大学生在思想上树立起对共同道德信念的归属感。希望通过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努力,可以让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精神长久地播益于当代大学生中。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96.

[2]汝秀梅.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65-67.

[3]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思想史: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5.

[4]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70.

[5]郑桂芬,吴希.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1):58-62.

[6]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86.

[7]李渝,孟燕.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缺失与探寻[J].商品与质量,2010,(8):147-149.

摘要[8]中央教科所,中国青基会,中国教育报研讨会.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报,2000,(3):26-30.

[9]金鑫,张耀灿.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及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基于湖北七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12-16.

[10]温克勤.儒学对道德本体的探寻及其评价[J].伦理学研究,2004,(3):15-24.

[责任编辑兰一斐]

Confucius’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and its Enlightenment in Universities

ZHANG Shu-yang,YANG Wen-jun

(SchoolofEducationScience,Yan’anUniversity,Yan’anShaanxi716000,China)

Abstract:Confucius is a great thinker and educator in ancient China. He setted up “Benevolence, Righteous, Etiquette, Wisdom and Faith” as the core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in his decades practice. Then it evolved into the co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ubseqently. By studying his idea and method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hink its enlightenment for the current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Confuciu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enlightenment

猜你喜欢
德育思想启示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借鉴儒家德育思想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中职校德育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模式研究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