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管理者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5-02-28 07:58张丽颖
现代教育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管理者德育

作者简介:张丽颖(1966-),女,河北丰南人,辽宁省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家庭教育。

学校德育一直以来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在整个教育事业中,而且在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建设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笔者由于工作关系经常接触中小学德育校长、德育主任。实践中,笔者深刻感受到,要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实效,与学校德育管理者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管理学》告诉我们:“人的问题是开展一切工作的首要问题。” [1]尽管目前初中生的思想很活跃,但只要德育管理者懂管理,善于管理,讲科学,讲方法,就会带动整个学校德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影响一所学校的风气。

为了提高锦州市初中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管理者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科学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笔者对锦州市内初中德育管理者队伍现状进行了调查(这里的学校德育管理者仅限于领导层——德育校长、德育主任,不包括班主任),从中找到了锦州市内初中德育管理者队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初中德育管理者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思想观念陈旧,德育主体错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德育思想决定德育实践。调查表明:有近一半,占被调查者总数46.7%的德育管理者认为“学生不好管理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素质太差、差学生太多”造成的;有的学校德育管理者在学生与之发生争辩时,常常要求学生必须绝对服从领导。说明部分学校德育管理者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没有把学生看做独立的成长发展中的人,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青春期特点了解不深。德育主体错位,学生应该是德育的主体,而许多情况下德育管理者成了德育的主体,学生反而处在德育的外围或边缘。由此看出,现阶段学校德育管理者封建家长制作风严重,德育思想观念陈旧。

(二)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角色定位低下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与学历有密切联系。调查显示:锦州市内初中德育管理者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在被调查者中,有近73.3%学文科的人中,竟有1/3以上的人是体育教师出身。从学历上来看,第一学历是中专的占被调查总数的63.3%。关于文字写作功底,30%的人很弱。90%的人虽然撰写过德育论文,但多数语言表达不清或有语病现象。另外,仍有10%的学校德育管理者从来没有写过德育论文,他们自称不太会写。锦州市内初中德育管理者的文化素质由此可见一斑。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从总务主任、办公室主任和其它工作人员中提拔上来的德育管理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7%;从体育教师中提拔上来的德育管理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4%。说明德育管理者的准入门槛较低,角色定位低下。

(三)德育管理者专业化水平较低

1.德育管理实践的主观性突出。调研中笔者发现,有些初中德育管理者在实际育人过程中,德育管理的随意性、情绪化严重,德育内容成人化,德育途径形式化,德育方法缺少灵活性和艺术性。这一切导致学校德育管理者常用成人的思想、观点和认识看待、规范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他们凭主观经验处理问题,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规范学生的言行,强求学生执行,否则就视为违规,予以批评。有时,要靠自身角色的震慑作用管理教育学生。据调查,这种比例高达93.4%。由此造成部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较低,接受教育被动,真正使学生在内心产生触动并影响其思想、指导其行为的教育并不多,有些学生口服心不服,影响了教育效果。

部分学校德育管理者德育方法简单,体罚、谩骂学生的行为时有发生。个别学校德育管理者还存在着把行政管理的罚款手段运用于对初中生教育中的现象,这无异于把复杂的教育问题简单化了,由此反映出学校德育管理者对思想复杂多变的当下初中生教育的无助。

2.德育管理者专业素质不高,教育影响力低下。调查显示,在关于“您在从事德育管理工作之前的职务”的选项中,50%以上的人分别是总务主任、办公室主任、教务主任和其它工作人员,他们对如何开展德育工作很茫然。同时,占被调查总数50%的人从来没当过班主任,显然对学生心理状况和思想实际了解不深、不透,对班主任工作理解肤浅。当问及“您是否参加过德育理论的进修学习”时,43%的人没参加过学习。在“对新时期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了解”选项回答中,有40%的人选择了仅了解一点点。至于“对初中生品德心理发展规律的掌握情况”的调查统计数字更高一筹,有近73%的人不太了解。至于德育规律也就无法正确运用了,说明目前锦州市内初中德育管理者队伍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调查还显示,现阶段学校德育管理者对学生进行不规范、甚至不道德的管理行为时有发生,损害了学校德育管理者的权威性,降低了学校德育管理者的教育影响力。

3.德育科研能力较低。调研中,笔者发现有些学校德育管理者对上级下达的德育科研课题的任务很难完成,即使完成了也显得很牵强。至于课题的开题报告、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实际操作的步骤等一系列规范的科研程序和规则根本不清楚或知之甚少,开展的课题研究只能算作经验总结,研究成果缺少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这表明学校德育管理者的德育科研能力很低。

(四)德育管理者地位相对低下

德育地位如何?东北师大王逢贤教授有个形象的说法:“有人拿钱买智育,有人拿钱买美育,有人拿钱买体育,有谁会拿钱买德育?” [2]德育在教育中的实际地位可见一斑。这也是锦州市内学校德育现状的真实写照。初中德育不受重视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学校管理者中,德育校长的地位没有教学校长高,这是有目共睹的。德育评价难于量化。德育评价智育化、简单化,用评价智育的方法评价德育效果,“一好带三好”的现象在相当范围内还存在着。尽管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应试教育仍然成为学校教育的主导。学校德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特别是学生进入初中后,中考这根弦使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绷得紧紧的,似乎一切活动都在围绕着它旋转,至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往往被表面的学校纪律、卫生、劳动所掩饰,导致学校德育管理者不受重视。

二、影响初中德育管理着队伍素质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30年,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封闭、僵化的状态中走出来,逐步形成了求真务实、勇于变革、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实现了从束缚、封闭到解放、进步、务实,再到开放、科学、创新的历史性跨越。人们的价值观向多元多样转变,科学、民主、文明、生态、公平等新的理念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尺度。应当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市场的趋利性和人性的自私性在思想道德领域日渐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信仰和精神支柱,社会诚信出现危机,社会腐败现象增多。人们在认同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同时,期待在社会思想道德领域,建立和完善与市场趋利性相制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职业的崇高感和奉献精神需要物质利益作保障。

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某些运行机制不完善和学校办学活力的某些不规范行为,导致一些学校德育管理者缺乏自我提高意识,不注重加强学习,造成德育思想落后,德育观念陈旧,德育管理者专业化水平不高。

从我国目前教育体制来看,虽然近几年在人才选拔的制度上有一些变革,但现实生活中,统一的中考和高考制度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应试教育思想仍然禁锢着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的行为。从教育评价上看,尽管教育界领导都清楚要依靠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来评价学校办学的质量,但在实际操作上,人们往往还是以学校的升学率来评价。这样,造成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出现德育校长的地位低于教学校长地位的现象。

(二)用人机制的影响

现阶段,被选拔到学校德育管理岗位上的学校德育管理者普遍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而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相对较低。诚然,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是学校德育管理者必备的条件。然而,学校是育人场所,学校德育管理者又是专门负责育人的指挥者、组织者、领导者。育人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而带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工作,它不同于行政管理部门,对初中生的教育管理仅靠热情和激情是难以实现的,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师生观,掌握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心理发展特点等一系列专业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理论于实践,正确地培养教育学生,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因而,对德育管理者的选拔和任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效。

(三)自身素质的影响

在思想上,一些学校德育管理者认为他们工作非常辛苦,经常早晨6点多就到校,晚上学生全部离校了,还要接待家长、与班主任谈心、沟通班级管理、处理个别极端学生的问题,常常是寝食不安,夜不能寐,把大量的心血倾注在学生的管理中,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进行自我提高。还有的德育管理者认为自己年龄偏大(40~49岁的占60%左右),生理条件不允许再自我提高。

在文化素质上,尽管有些人后来进行了在职进修学习,取得了大专、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达到了研究生学历,但与学校德育管理实践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这是学校德育管理者文化素质低下、德育科研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现阶段,学校德育管理者由于整日忙于事务性工作和常规管理工作,书籍离他们日渐遥远。

在专业素质上,大多数学校德育管理者不是德育专业出身,德育思想观念出现偏差,德育规律的运用存在误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四)职业性向的影响

性向是选择学习专业和职业的主要依据,对某种职业的特殊能力,叫职业性向(或专业性向)。教师专业性向即是其中一种。具有某种职业所需的特殊能力者,将来从事该种职业会更容易获得成功。教师职业性向是适合教育工作的人格特征和成功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学校德育管理者多数是师范毕业,教师出身,但由于多种原因,许多人并不是具备了教师职业性向才报考了师范院校。因此,学校德育管理者的职业性向同样影响着德育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

三、提升初中德育管理着队伍素质的策略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学生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在学校德育中的体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就是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需要、主体情感和个性自由,使教育实践与学生的尊严、自由、幸福和终极价值联系起来,让学生生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本质观思想的继承。

学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核心和本质是育人。学校德育管理者不但要把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学校的常规管理和日常事务性工作上,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全人发展,要为学生的一切发展负责。成功的学校德育管理者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发展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全面地关注。学校德育管理应该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不是让学生的发展适应学校德育管理者的意愿。

2.树立科学的教育过程观。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在这一过程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动态发展过程来看待学生的发展,树立科学的教育过程观。学校要对所有的学生负责,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从学校德育管理实践来看,有些经常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并不一定是品德败坏的学生,有些只是行为习惯不良。因而,对这样的学生学校德育管理者要在思想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帮助他们成长首先要相信他们是一定能变化的,不断提高他们对自身的期望,让他们产生成功的体验,这是改变暂时处于落后状态学生的最好的办法。

此外,一些所谓的“好学生”也很容易变化。有的疏忽对自身确立远大目标,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开始走下坡路。现在的学校中,有些所谓的“好学生”,大多数只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品德方面不一定比其他学生强。因此,作为学校德育管理者一定要辩证地看待学生,对所谓的“好学生”,也要看到他们变化的可能,关注他们的思想、心理的变化,及时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这样才能切实落实科学的教育过程观。

3.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教育价值观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质量观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确立现代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积极搞好三结合教育,指导家长、呼吁社会转变成才观念,全面提高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要贯彻这一理念,要求广大学校德育管理者要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既要看到学生的一时表现,又要看到学生的长期状态;既要看到学生的学习,更要看到学生的心理、思想,全面考查学生的变化。

4.树立终身学习的自我发展观。学校德育管理者“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就要努力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树立终身学习的自我发展观,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家。”学校德育管理者尤其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引导学生不断发展。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学习钻研德育理论,掌握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掌握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教育又是一门艺术,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在学习和创新中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这样才能努力成为一名有理论、有思想、有创新、有风格的教育家。

(二)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1.培训的对象范围。为搞好培训工作,必须明确培训的对象范围。培训的对象应该是所有从事德育管理工作的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以及政教干事,即学校德育管理者队伍组成人员的总体。有些人虽然受过培训,为了与时俱进地开展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也必须接受培训。因此,接受培训的人员应该是全体教师。

2.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内容和课程设置:根据学校德育管理者队伍实际,全体成员都应该不断学习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具体包括教育学、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教育评价、德育原理、德育心理学、国内外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以及相关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等专题。

根据实际建立德育实验基地,设立案例分析内容和实践课,利用德育实验基地开展现场教学。

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政策约束学校德育管理者接受在职学历学习,提高文化素质。

3.培训的组织和方式。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培训部门一般是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设立专门培训机构负责组织安排。要搞好培训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有整体规划,委托各级教育培训机构对“培训要求、内容、层次、对象、任务、次数、标准等问题合理地进行安排。”

具体培训方式应灵活多样,可以脱产、半脱产或不脱产。但无论何种方式都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组织的培训与平时自学相结合的原则。当然,这一切要赢得单位一把手领导的资金支持。

(三)创新机制,选拔人才

1.制定标准,竞聘任用。学校德育管理者的选拔要讲究原则和方法,要制定相关的标准,用标准和条件来约束人,激励人。

学校德育管理者选拔标准的制定既要考虑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又要考虑专业素质,更要考虑工作能力,还要结合人才的整体实际状况和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要注重备选干部的德育工作政绩,注重看他们在学生、教职工中的公认度。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对于暂无合适人选的,可暂时空缺或由组织选调。

选拔学校德育管理者还要重视学校德育管理者的职业性向,树立学校德育管理者的专业权威。要把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做出了实绩,具有从事德育管理工作所需的职业性向,当过班主任的人选拔到德育管理岗位。

2.加强考核,科学培养。通过资格审查被确定为考察对象的学校德育管理者,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要对其进行考核。广泛听取意见,进行全面考核,写出考核材料。所有新提拔的学校德育管理者可以设置试用期,考核期满后经组织考核,称职者留任。

被新选拔上来的学校德育管理者接受一定的培养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在学校德育管理实践中培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途径,但更重要的是必须接受有组织的专门的训练。笔者认为,被新选拔上来的学校德育管理者在任职之前必须要先接受培训,以避免走弯路,影响学校德育工作,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3.政策倾斜,待遇优先。学校德育管理者工作辛苦这是不争的事实。针对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建立激励机制,在政策和待遇上予以倾斜,调动他们创造性地做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2009年秋,教育部已对班主任绩效工资的计算办法出台了相关文件。那么,作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出台相应的学校德育管理者的政策,初中德育管理者的管理难度要比高中和小学大得多。要让德育校长和政教主任的绩效工资计算办法体现其工作的复杂性。职业的崇高感和奉献精神必须有物质利益作保障,使其待遇成为激发学校德育管理者队伍工作热情的重要因素。育人工作的良性运转,会提高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树立科研意识,提高初中德育管理者队伍专业化水平

1.走出认识误区,正确理解科研。学校德育管理者熟悉常规的德育管理工作,但对于科研,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有人认为搞科研是科研所、大学教师、专家、学者的事,把科研看得很神秘,出现畏难情绪;有人对德育科研的作用缺乏认识,认为德育科研只对写论文、写课题总结报告有作用,对提高德育管理的质量持怀疑态度;还有人认为自己没有搞德育科研,照样可以把德育工作做好。

对上述种种认识上的误区,笔者认为,学校德育管理者应该正确理解科研。业务部门要帮助他们正确分析本校的科研条件,正确理解科研的类型和范围。学校德育管理者本身的科研是对自己德育工作的研究,是学校德育管理者应当而且有能力从事的工作。科研确实需要写论文、写课题总结报告,但写论文、写课题总结报告并不等于科研,科研需要解决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是提高学校德育管理效果的重要途径。同时,学校德育管理者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学校德育管理者只有积极进取,不断研究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反思、探索,才能胜任工作需要。

2.树立科研意识,加强德育实证研究。要搞好科研,必须树立科研意识。首先,用时代发展的要求激发学校德育管理者的科研意识。通过宣传,明确自己面临的挑战,强化忧患意识,产生危机感,认识科研的意义,感受科研对提高德育管理水平的作用,增强科研的自觉性。其次,用育人新目标激发学校德育管理者的科研意识。近几年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在逐渐转变观念,希望学校认真贯彻育人新目标,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此,学校德育管理者必须树立科研意识,开展德育实证研究,真正发挥管理效能,提高德育实效性。

3.专家引领,实现学校德育管理者队伍专业化。学校德育管理者走德育管理专业化的道路是发展的必然。笔者认为,系统研究和探索学校德育管理者队伍建设问题,走专家引领的道路,实现学校德育管理者队伍专业化,是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增强德育实效的重要举措。

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方案、出台措施,制定计划,教育学院或进修学校要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专家引领是提升初中德育管理者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现学校德育管理者队伍专业化,学校德育管理者必须学习和研究德育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学校德育管理者要系统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提高学校德育管理者的德育专业能力,以实现学校德育管理者队伍专业化。要在加强学校德育管理者理论素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德育科研能力,掌握科研方法,开展实证研究,以实现德育管理者科学育人的目的。

学校德育管理者队伍专业化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从目标的角度来说,是指把学校德育管理者培养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士;从过程的角度来说,是指依托现实中的一定专业培养学校德育管理者有针对性地从事德育工作的过程。无论站在哪个角度,学校德育管理者队伍专业化的核心都是实现学校德育管理者从传统的自发性、经验型向现代的自觉性、科学型的转变。这种转变既体现了学校德育管理者队伍经由多年实践生发的内在自觉,也体现了学校管理部门和管理者的理性预期。

专业化的涵义和追求在于学校德育管理者队伍整体素质、工作水平的提高,并不排斥全员德育、全过程德育的整体追求。不能片面化地理解,从而丧失了学校德育管理者队伍的外部资源。

(下转74页)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管理者德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