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爱弥儿》中的自然主义思想对少先队活动课的启示——以福建省石狮市“中英实验小学”少先队活动课观摩为例
王竹梅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摘要】卢梭是西方教育史上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杰出代表,《爱弥儿》集中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至今仍发人深省。自然主义思想对于我们当前少先队活动课的实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卢梭;教育思想;少先队活动课
卢梭,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和资产阶级教育家。他从少年起便酷爱自然、欣赏自然,这份特殊的热爱使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写作。然而,他的最伟大的教师,并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书籍,而是“自然”。自然,渗透了他整个生命和人生。那时的新兴法国,学校教育仍然被笼罩在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的阴影下,天主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儿童身心发展受到了极大压抑,他却毅然决然地塑造了一个站在当时教育对立面的“爱弥儿”来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及其被麻痹的思想。
1.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自由人。卢梭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自由人。人的自由问题,毋庸置疑成了他一生追寻的目标,同时这也是他教育的最高目的。他强调自由,甚至发出了“不自由,毋宁死”的呐喊。然而,在今天这个科技发达、各种教育思想层出不穷的时代,自由虽有着神圣而不可亵渎的法律意义,可在教育领域,孜孜以求学问、知识和真理的学生,他们在求知的道路上那份常人都应得的自由却是一纸空文。自由,被老师的苛刻言辞侵蚀着;被学校的畸形体制、形式主义的规章压制着;被排山倒海般的教育制度控制着,希冀培养的都是家长心目中的乖孩子,老师期望中的听话学生,社会各种岗位上言听计从、没有质疑精神的机器人……这样的教育思想只会使他们越来越偏离自由,最终失去自由。
2.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自然的原则。儿童具有独特的年龄特性,教师应根据其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与之对应的教育。0~2岁,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儿童身体素质的锻炼,重视体育在儿童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2~12岁,要充分发展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为感觉经验的丰富奠定基础。触觉的发展位居首位,然后依次是视觉和听觉。12~15岁,智育和劳动教育成为重中之重,要教会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热爱,还要让他们明白劳动是每个人的义务,靠劳动而生活的人是拥有真正自由的人。
3.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滞后。我们都知道,万物都有其自身变化发展的顺序。同理,儿童的成长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成人是成人,儿童是儿童,千万不能将儿童当作成人。儿童有他们特有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如果成人以他们的方式代替儿童的方式,这无疑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一件事。卢梭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有意打乱了这个自然的秩序,将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甚至很快就会腐烂。在今天,表面上允诺要遵循规律,因材施教,可实际上在教育方面我们造就了老态龙钟的儿童和年纪轻轻的伪博士。不要让孩子为了成为你所希望的人而牺牲了自己。
教育是什么?答案莫衷一是。教育始于生命的诞生,孩子一生下来就已是学生,不过他们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是大自然的学生。如果老师总是拿自己的判断去指导学生,那么学生只能通过老师的眼睛去看问题,一旦没有这些眼睛,孩子们就什么也看不见。老师不能代替学生,一旦问题出现了,老师要做的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引导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真理的获得不是一种拿来主义,应是被告知怎么去获得真理,这才是立足之本,生存之道。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与成人世界迥异的世界,儿童的世界是一个自由、自主、自决的世界,儿童的世界需要儿童来照料、浇灌。他们应然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和权威,因为儿童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看世界、看宇宙的思维。成人理当尊重儿童对自己世界的自我管理和维护,而不应该以成人的标准强制干预儿童,更不应该将儿童当作成人来对待。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有儿童的样子。新时期的少年如绿茵丛中绽放的朵朵鲜花,粉红娇滴、流淌绮梦,他们是新世纪的接班人,他们应当是怎样的类型?当然不应是奴才型、小大人型,也不是秀才型、庸才型,更不是蠢材型。儿童的世界是一个纯洁无瑕的世界,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永恒的精神世界,而我们的教育在于保存好这样的画卷,这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其终点。
然而,在少年儿童自己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队活动中,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老师高大威严的身影,犹如一个在绚丽缤纷、灯影绰绰的舞台上挥舞着笔直而又权威的指挥棒的乐队指挥家,在他作为一个成人而特有的思想音符的上下波动下,演奏着他成人的诗篇乐章,在他的脸上我们可以看到如痴如醉、怡然恬静的表情,如若从观众席上响起依稀可闻的掌声,优雅婉约的动作会更贴切手舞足蹈、自我陶醉的浮夸失态。同时,我们也能在这时看到舞池中的一群孩子,一群如皮影戏中被人玩弄指掌的木偶在前后左右地摇摆,脸上却是呆滞僵硬的表情,仿佛丢失了心爱的玩具,那么失落、那么忧闷,又那么无辜、那么可怜。我们所熟悉的儿童笑声仿佛在一场暴风雨之后销声匿迹、无影无踪了。曾经如风铃般清脆润心的笑声,观众再也听不到了。这群在老师眼里乖巧听话的孩子绝不说一个“不”字,也不敢大声地说“不”。因为老师就是权威,就是专家,就是真理,没有比相信老师更对的事了,老师说唱,他们就唱;老师说一起朗读,他们就一起朗读;老师说要在这里稍微停两秒,他们就停两秒……始终如一地点头应从,没有一种反对质疑的声音,没有人不假思索地说:“老师,我们想这样表演……老师,这句话我们想换成更简单、更孩子化的语言,老师……”
坐在观众席上的旁听者内心焦灼难受,一种声音高叫着:台上的孩子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吗?该有的笑声没有,该展现的童稚、可爱却被整齐划一的统一标准压抑着。孩子们,你们是天真活泼、讨人喜欢的孩子呀!不是久经事故、阅历多重的成年人。成年人的话语为何成了你们的“知识产权”?在成为成年人之前的儿童模样为什么会消失在你们年华正好的儿童时期?台上台下诠释的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两个本应浑然一体、融洽合一的两个世界,在成人的强迫和干预下被肢解得淋漓破碎,剩下的也仅仅是成人的言语,成人的动作,成人的表情。保持儿童的世界就是一纸空文,儿童天真烂漫的世界就是名不副实。在少先队的活动课中,儿童本应是他们自己的主人,拥有对整个活动的指挥、操作的权利。儿童是活动的中心,老师只是起辅助作用,然而在现实的“队活动”中常常是本末倒置,主次颠倒。这是少先队活动课中令人触目惊心、倍感心寒的场景。儿童的发展有他们固有或者说特有的阶段性。揠苗助长,忽视、冷漠的成人做法只会让儿童的世界变得更加糟糕!更加成人化!
在世界教育史上,卢梭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家,他高举“自然主义教育”的旗帜,猛烈抨击充满弊病的传统教育,为后世教育开天辟地,对蓬勃兴起的少先队活动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1.尊重儿童的个性。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卢梭自然主义思想的体现。他主张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完成,独立思考,认真判断,付诸实践。当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时,他才是具有真正自由的人,如果放弃或被剥夺了这种自由,都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我们每个人因为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的不同而具有独特的相貌和个性,教育的任务是要教会儿童遵从自己内心的同时,也要尊重别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价值和发展的可能性。而在教育实践中,个性化培养的缺失是比较突出的,开展少先队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个性才能,培养儿童对生活的观察、理解、鉴赏和创造的能力。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是少先队活动课实施的基本原则之一。少年儿童充满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他们思维活跃,感觉敏锐,在少先队活动课中,辅导员可以创造多种活动环境,带着他们走到室外,感受大自然给予他们的快乐,让他们真正享受少先队活动课,真正成为活动课的主人。
2.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儿童中心论”早已深入人心,然而传统教育却忽视了儿童的感受,对儿童进行强迫教育,要求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他们内部的本能和倾向遭到遏制,教育逐渐变成一种“外在的压力”。在少先队活动课中,孩子们是活动的主人,他们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辅导员只需认真地倾听、观看并适当地给予指导,而不是指手画脚地进行人为干预,以此遏制孩子们的言行。辅导员不能总是装得好像比孩子们更高明,这样只会挫伤孩子们的勇气和信心。活动课应该让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自由的发挥,辅导员要做儿童活动课中的辅助者,而不是敌人和压迫者。
3.努力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儿童天真烂漫、思想活跃,这为其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世界的进步,并且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都认可寓言故事的趣味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但如果寓言故事总是在结尾直接告诉人们其中的道理,就会剥夺读者们自己动脑筋体会的乐趣和意义。同样,如果在少先队活动课
4.孩子们的语言要“孩子化”。如果老师很早就教会他们玩弄情感、玩弄文字,很早就教会他们说带有浓烈情感色彩的语言,使他们谈起话来总是带有成人化的腔调,他们就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拿你教他们的东西来应付你,使你没有办法辨别出他们什么时候撒谎,什么时候在讲自己真正的感受。在少先队活动课中,我们希望听到孩子们内心中最朴实、纯真的声音。
在教学实践中,但愿通过努力,我们的教育能使儿童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让.雅克.卢梭著.彭正梅译.爱弥儿[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卢梭.卢梭自选书信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65.
[3]卢梭.“论文”及其他早期政治著作[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29-91,133.
[4]莫南.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43-44.
[5]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李平呕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6]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黄保兵.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想象力[J].云南教育,2000 (23).
作者简介:王竹梅(1989-),女,四川巴中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