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标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策略研究
孙 标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来讲,新媒体在校园内的快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在方便学生获取最新知识、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其不正确地使用正在对课堂教学秩序和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严重冲击。高职院校在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新媒体建设中来,从而带动学风建设。
新媒体;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策略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发展速度的加快,其普及率在逐步提高,而作为其接受与使用主要群体之一的高校也正在感受着新媒体带来的影响与困扰。网络环境下手机、电脑等载体在为高校学生传递最新信息的同时,也占据着他们的大量时间,消耗了本该属于课堂和课后文化及专业学习的时间。由于高职院校录取分数较低,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没有本科院校学生强,因此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带来的挑战更大。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并发挥其积极影响,逐步提升学风建设的成效,已经成为其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所谓新媒体是指通常被用于公共通信方面,除了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之外的新媒体形式,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频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终端等通信模式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1]。当前,新媒体发展速度之快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另外,具有相对隐蔽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受众群体自主选择性强等优点也是其被越来越多人接受的重要原因。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与普通高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应当说,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比普通高校抓得紧,但效果远不如普通高校抓得好。当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成效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学生迟到旷课、课堂玩手机、课后打游戏、考风考纪差等现象十分严重;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挂科补考比例高,经常发生学生主动退学、被动退学的情况。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自身主观懈怠的因素,但是高职院校也应主动反思自身在学风建设中理念及方式方法的滞后[2]。
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来说,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提供了大量课堂教学途径难以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学生手机依赖、网路成瘾、负面价值观的渗透等。
(一)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积极影响
1.方便学生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
新媒体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特点。受惠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的“90”后学生接触网络与电子设备时间较早,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熟练掌握了相关操作技能。大学生获取知识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爱好,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课程、搜索引擎等便捷高效地获取知识和学习资料[3]。追求个性、喜欢新鲜事物的他们对新媒体格外追捧,经历多年的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地洗礼,他们更喜欢通过新媒体获取符合其兴趣爱好、价值认同的信息与交流对象,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发现学生所知道的新鲜事物要比老师多得多,比如网络词语、各种娱乐选秀活动等。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传统媒体时代,学生获取课堂教学以外的知识很不方便。除了依赖广播、电视、报纸外,更多的是选择到学校图书馆去查阅图书资料,这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新媒体时代,学生想要获取图书馆书籍上的内容,只需要打开手机电脑使用网络查询浏览或下载即可,节省了去图书馆时间消耗的同时,也不用受制于图书馆开放时间的限制,做到随时随地都能使用。除此之外,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而通过新媒体能找到一些传统媒体不能获取的资料,这为学生从事创新研究提高了效率。高校教师不像中学老师那样成天在学校,因此学生想要找到老师也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传统媒体环境下,学生要想与老师交流探讨问题,必须要到老师办公室或者等到老师下次上课。新媒体环境下,学生遇到学习上的难题,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借助聊天软件或通信软件,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1.用剪刀从易拉罐上剪一小圆片,放在注射器底部,防止白磷燃烧过程中使注射器局部过热而破裂,同时防止白磷燃烧后的残渣粘在注射器内壁不易清洗。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带来的挑战
在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现实下,新媒体“绑架”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对学风建设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1.手机充斥课堂对正常教学秩序的破坏
传统媒体中的电视是每家一台,而当前的手机是人手一机。随着手机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除了能满足基本通话需求外,网络环境下游戏、影视功能的加入,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传统教学形式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加之部分教师对课堂纪律疏于管理,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手机拿出来使用。高职院校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学秩序得不到保证,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2.网络游戏侵占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时间
网络游戏的设计符合青年学生追求刺激冒险的需求,很多大学生就沉迷其中,部分学生甚至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于玩网络游戏,通宵达旦的进行练习、升级来改良自己的游戏装备,这严重地影响了第二天课堂的效率。更有甚者,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而经常逃课、旷课,上课开小差、打瞌睡,以至于荒废学业,而且会影响到同宿舍和周围的同学,严重影响到班风和学风的建设。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大一期间学校要求学生集中在固定教室上晚自习,但是由于教室资源的紧张,大二、大三期间对学生不做要求,建议其在宿舍进行自习。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当我们晚上走进学生的宿舍时,发现学生在组团打网络游戏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老师进去的时候他们都不会发现。根据抽样调查,大约有50%的学生是网络游戏的用户,其中男生的比例较高。网络游戏消耗了本该属于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和预习新内容的习惯没有养成,从而直接影响到其学习的成效,导致挂科现象比较普遍。
3.不良信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传统媒体时代,学生主要是依靠官方媒体传播接受主流价值观教育。新媒体时代,媒体传播主体人人化和传播途径多元化,导致了价值观传播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开放性、即时性使得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在这当中就可能会包括一些反动思潮和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加之新媒体信息传播监管的难度非常大,学生本身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差,很容易对他们原来已经树立的价值理念产生动摇。一些学生的价值观在新媒体时代开始发生变化,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扭曲,从而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
4.过度使用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
在我们的印象中,学生总是激情满满充满活力,但是如果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保证,体现出来的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种状态。笔者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经课后了解基本都是晚上打游戏睡得比较晚,这些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得不到保证,最终从考试的成绩上也能体现出来。有一部分学生对手机产生了强烈的依赖,甚至一离开手机就会感到焦虑、紧张,而过度依赖使用手机必然会导致休息不好,精神不振,产生厌学情绪。
教育部教技[2011]1号《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能否营造一个优良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4]”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社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多管齐下,抓好学风建设工作。
1.加大监管力度,实现疏堵有效互补
学校是实施学风建设的主体力量,高职院校必须将学风建设提升到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从组织、制度等方面给予保障。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部门之间的协作,发挥任课教师、学生工作人员的育人作用。学校要加大对学风建设责任主体的考核;教务部门要求教师主动加强对课堂秩序的管理,并将课堂秩序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学工部门安排辅导员、班主任加强对学生上课情况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及时处理。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也要通过一些主题教育活动进行有效疏导。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要开展“诚信教育月”和“基础文明建设月”两大活动,集中强化学风建设,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多部门协作,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教育引导。比如,开展“手机进袋”活动,上课前学生将手机统一放入准备好的收纳袋中,放在教室前面,课后再取回。通过这个活动,课堂秩序明显好转,师生反馈良好。
2.重视媒介素养教育,树立正确的媒介认识
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吸引力更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判断和抵御能力较差。如何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可以将媒介素养教育与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将媒介素养相关知识纳入到思政课等公共课程中去,通过课堂、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媒介只是一种事物,人是有自主意识的主体,可以使用媒介,但不应该被媒介所主宰。也可以将QQ、微博、微信等媒介形式运用于媒介素养教育中,帮助高职生提高认知和使用新媒体的能力。作为教育者,我们也要以身作则,用自己正确对待新媒体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5]。
3.运用新媒体载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与学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促进学风建设。在某种层面上讲,当前学生对手机网络的依赖与课余文化生活的缺乏有很大的关系。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也许我们觉得平时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少,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模式,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覆盖面比较小,不再受学生的欢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依托新媒体平台,将讲座、报告等学术活动以及一些竞赛通过新媒体加以传播。这样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参加。
4.加大新媒体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学风建设的根本在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主动性,而传统模式下的课堂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高职院校要重视加强校园新媒体平台的开发与建设,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服务。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重视新媒体开发人才的引进,加大对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推广和支持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管理创新,以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带动全校教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推动网络课程建设。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对教师依托新媒体开展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提出要求,并加强相关培训,开展教学交流,提高教师使用新媒体的能力,促进教师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5.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校园新媒体建设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风建设才能取得实效。在新媒体时代,要充分发挥学生熟练掌握新媒体知识技能的优势,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些校园新媒体平台交给学生维护,比如素材收集、信息更新、舆情反馈等。现在许多高校都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媒体工作室,淡化官方色彩,以亲民的状态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态,依靠学生影响和带动学生,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成立了一个“蜂媒体工作室”,在运行过程中已成为一个十分成功的案例,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1]吴潮.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定义梳理及二者关系辨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5):33-37.
[2]徐占品,迟晓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学风建设关系研究[J].东南传播,2011(4):98-100.
[3]赵锋,邹忠.学生工作视角下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问题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118-120.
[4]陈华锋,张翠玲,王继健.新媒体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及应用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4(12):48-49.
[5]戴海群.网络游戏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辽宁高职学报,2013(9):104-106.
Strategy Study on Academic Atmosphere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
SUN Biao
(Jiangs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Nantong, Jiangsu 226007, China)
To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is a double-edged sword. It helps students to obtain the latest knowledge and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in one hand, but the incorrect use of new media has negative impact on classroom teaching order and students' values. To drive the construction of style of stud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on the use of new media, attach importance to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enrich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innovate teaching mode, give full play to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let more and mor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media.
new medi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strategy
G711
A
1008—6129(2015)03—0029—04
(责任编辑 鲍东杰)
2015—04—09
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学生主体性激发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634;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校级教育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学生主体性激发机制研究”,项目编号:FYJY/2014/08。
孙标(1982—),江苏建湖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