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莉,张 磊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0)
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策略研究
徐 莉,张 磊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0)
高职教育是一种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高职院校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积极探索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并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培养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等职业精神,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策略与机制。
企业文化;高职文化;对接;策略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直接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促进人才可持续职业发展。高职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需要对接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要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社会的认可,必须依靠特色求生存、求发展,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改进特色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建设区域、职业、高校相融合的文化,应“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1],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培养,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适合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新型校企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新员工入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接受、认同和融入企业文化。然而,高职毕业生在企业文化的认同、吃苦耐劳精神、遵纪守法、团队合作及诚信等方面和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使得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即专业对口率低、离职率高、工资待遇不高,部分高职院校招生已经面临危机,录取率和报到率都不高,出现高就业率背后的高离职率。这些差距不仅仅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与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差距造成的。这些差距也反映了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距。高职院校还没有做到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教育与熏陶。
(一)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
高职教育的关键在于坚持就业导向,只有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在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精神等方面还不能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作为培养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必须建设融合工业文化的高职文化,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工程师和高素质职业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技术技能型”人才组成了企业人才金字塔的中部和底部,成为企业人才的基础,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与融合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教育目标、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三)高职教育新情况的要求
当前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思想积极向上,思维较活跃,心地善良,动手能力较强。但是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吃苦精神较差,缺乏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有的学生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欠佳,抗挫折能力较弱,自控能力低;不少高职毕业生适应能力差,在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后不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环境,无法在企业的管理环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对学生进行以诚信、敬业、奉献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纪律观念、责任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一个好的学校,不在于楼有多高、设备有多先进,甚至不在于专业有多强,而在于学校有没有以促进学生素质培养和健康成长为核心目标、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对接,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对高职学生成才、成人、就业和创业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成才
经过高考的层层选拔,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失落感,许多学生情非所愿。客观而言,他们的文化知识不够厚重,心理失衡导致对前途缺乏信心,对社会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同时,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思想比较活跃,高职院校通过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感受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中人才与人才之间的激烈竞争的现状,体会优秀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企业精神。让学生认识和真正了解专业知识、技能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体验企业当前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从而认识到在当今激励的人才竞争中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很难有“立足之地”,使学生树立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使他们珍惜当前的学习机会,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提升专业兴趣,使他们明确今后的就业方向和岗位要求,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减轻因纯粹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的厌倦情绪。因此,加强企业文化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二)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有利于提升职业责任、塑造职业精神,帮助学生成人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一种新型管理理论,要求员工必须树立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从根本上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全体员工全面发展,使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高职院校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化基础还很薄弱,而职业教育对于经济发展转型具有巨大作用,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强化职业责任和职业精神培养。用企业精神引导高职学生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协作等关系,有利于学生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业文化素养和职业自尊心,增强职业荣誉感。
(三)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有利于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就业和创业
现在的高职学生人生阅历浅,遇事容易冲动,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大多没有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纪律和责任意识,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氛围及企业严格的管理,感受企业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认同和接受企业文化和价值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社会、了解企业的机会,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让每个学生感受市场的压力和员工的压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的激情和动力,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职业院校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中要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学习和借鉴优秀企业的管理制度,积极尝试将工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和服务管理的全过程,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本——文化育人氛围的构建
1.关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生活和个人进步,倡导学校和个人共同发展
高职院校要加强硬件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每一位教职员工和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学校教职工要以身作则,做职业道德教育的模范,用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影响学生,用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去影响和教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通过良好的校风来促进学风的改善,培养学习者的职业情操。
2.重视顾客至上的企业文化理念,秉承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宗旨,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应全心全意为自己的“顾客”—学生、企业服务,树立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尊重和关爱学生,关注和解决贫困生、违纪学生和心理困惑学生的切实困难。教职员工要在教学、管理、服务的岗位上尽心尽责完成各自工作,全心全意地为学生“顾客”服务。每一个人都要身体力行,通过教师和员工对学生热情周到的服务,让学生受到启迪、熏陶和效仿。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以相应的行业规范并结合学校的规章制度来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
(二)产教融合——全过程育人机制的建立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有效的校企合作离不开校企之间的文化对接,校企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共同培育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在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的合作开发要吸收行业优秀企业文化精神的内涵,使其成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的组成部分。
1.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把职业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质培养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按照行业企业岗位任职要求,与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把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以及岗位素质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通过有效的教育载体,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
2.强化课程渗透,提升学生职业精神
课程文化是校企文化结合最紧密的文化,课程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流反馈主要体现在: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系统设计与实施生产性实训环节;建设一批学生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听取企业专家意见,明确专业核心能力,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中要融入职业精神,将学校的教学活动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将环保意识、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到课程和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本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在课程建设中渗透职业精神培养。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3.注重实习实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建设集生产、实习实训为一体的生产性校内实习工厂或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要按照企业的生产过程要求来设置和组织实习实训的教学过程,为学生在校内实习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制定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标示牌,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如设备管理、工具管理、安全管理、现场作业等管理制度,学生上岗要穿工作服、代工作帽,严格劳动纪律和管理制度,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感受企业氛围,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纪律观念,培养职业习惯,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实现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真正融合。
(三)产教融合——全方位育人水平的提升
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促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以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促进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在制订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方案的过程中,要吸收行业优秀企业文化精神的内涵,使之成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创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各种专业实习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企业文化,感悟职业精神,培养职业素养。
1.加强实践性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对接行业(产业),其高职文化必然要对接行业文化(产业),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增强教学、实习实训等教学活动的高度融合。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拓展校企育人途径和方式,使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院校与企业成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利益共同体,充分利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与社会、岗位实践密切接触,引导学生践行职业礼仪,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观念。学生通过了解企业文化积淀,亲身感受企业工作氛围,引导学生在职业意识、责任和纪律以及能力等方面加强学习,达到磨炼职业意志,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操守和提升职业素养的教育目的。
2.强化技术服务,提升创新意识
通过和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高职院校开展“立地式”开发研究。校企合作进行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成果转让、项目策划等。通过让学生参与研发项目,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提高服务产业能力,进一步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
3.关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校企文化融合
培养和造就大批有工业文化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师多数没有企业经历,对企业文化了解不多,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制度,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半年的顶岗实习锻炼,通过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等工作,不仅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接受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熏陶和渗透,并把企业文化带回校园,实现校企文化全方位的融合,促进校企文化的对接。达到“校企双赢”共同发展。
(四)文化实践活动——全方位职业理念的培育
高职院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精神、校训、校风、校徽、教风、学风等方面,要吸纳行业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通过开展文化、科技艺术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参加各种职业技能比赛,提高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精神,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接受和认同企业文化。高职院校要将责任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充分融入到学生的校园活动中,使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毕业设计与企业和市场更加贴近。 并注重用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在校学生,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从哲学高度指出: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3],高职院校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重点培养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等职业精神[4]。真正形成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机制,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实现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1]余祖光.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第一版)[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2][4]赵雅卫.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9):18-19.
[3]余祖光.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研究的新成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5):20-21.
Study on Combination Strateg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ure and Enterprise Culture
XU Li,ZHANG Lei
(Hebei Electromechanical Institute of Vocation and Technology, Xingtai, Hebei 054000, China)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in close contact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hould emphasize at the high fusion of improv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ism, and actively explore that excellent enterprise culture runs through all the process of the educational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all the time, for training professionalism, such as trustworthiness, excellence, industrious and responsible. This paper constructs constant and effective cultivation strategy and mechanism of professionalism.
enterprise culture;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ure;combination;strategy
G710
A
1008—6129(2015)03—0018—04
(责任编辑 张 弛)
2015—05—01
2014年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与对接研究”,编号SZ14B002;2015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省高职教育的需求研究”,课题编号:SD151048;2015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一般课题——“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工就业与职业发展的策略研究”,编号:201501450。
徐莉(1956—),女,山西五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