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林
(重庆市巫山县实验小学)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课外阅读正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庭的重视,但学生课外阅读水平整体偏低。本文试从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方法、阅读评价与可持续阅读等方面,谈谈如何引领小学高段学生走向深层次的课外阅读。
当每个学生捧起一本课外书时,心里都是有所期待的,这种期待就是他们的阅读目标,但是当学生真正进入阅读之后,这种目标却不是人人都能完成的。在读的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而导致半途而废。鉴于此种情况,作为教师,就要寻找原因,摸清学生实际的阅读水平,根据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推荐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课外书籍尤为重要。
从阅读心理看,当阅读期待一旦产生,便是学生阅读兴趣最浓的时候,此时进入阅读,效果一定事半功倍。首先,选文是相当重要的,老师推荐书目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阅读兴趣以及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选书。
比如,在引导五年级学生读《森林报》系列书籍时,发现很多学生并不是特别喜欢,经过交流方知,原来有的觉得内容太长,四本书读不完,甚至有的学生全无兴趣。基于此种情况,我给出这样的要求:能读原著的就读原著,读不了原著的就读简缩本,对以上都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选一段内容或者一个季节来读,或者选读其他类似的读物,但最后必须都进行阅读成果展示。
当学生真正进入阅读状态中,阅读思维也随之启动了。他们要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新的期待,正是在这种不断询问、猜测、期待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期待不断被实现,阅读信息不断丰富。教师要把握好时机,用书中的内容进一步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以此推动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内驱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换言之,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独立地进行课外阅读。而任何一个阅读过程,我认为,都离不开手、脑、口的合力作用,同时更离不开读后的自我反思。
借用徐特立老先生的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适当的圈点勾画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书中的重难点,帮助学生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有的书仅仅勾画是不行的,还得动笔写一写批注或者读后感,遇上好的文段还可以抄一抄,只有经过这样精读细品后,学生才能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
小学高段学生已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但也正是阅读水平分化严重的时期,此时,教师一定要点面兼顾,既要照顾阅读能力薄弱的学生,又要引领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那么,分层阅读就显得比较重要了,我将本班学生分成AB组,自愿选择组别,每月分发不同的课外阅读作业,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A组学生则要求以写详细的批注和读后感等为主;B组学生则以摘抄、朗读、简单批注为主。每月评比一次,B组学生完成相当出色者可晋升A组。这个活动开始几个月,效果很好,学生兴趣浓,热情高。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慢慢懒散下来,于是,我加强了平时的无意检查,利用课间或午休与个别学生闲聊他们读的课外书,让学生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感,于是,大部分学生又逐渐回归到原来的书中。
课外阅读是学生个体独立完成的行为,教师除了正确引导学生选好书,还要时时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别的书籍采用不同的方法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学贵知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一定会产生许多疑问,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疑难之处标注出来,并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实践探索,寻求答案,尤其鼓励学生寻求多元答案。
2.阅读反思,提炼运用
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走马观花、随心所欲地阅读,应该大量地阅读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写的读物,不少学生喜读畏写,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有深度地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反复品读优秀的课外读物,学习读物中的表达方法,并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这样的阅读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通过多种方式展示阅读成果,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阅读是一项长期性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制订长期可行的评价机制,才能促进学生不断阅读。
课外阅读虽然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但要开展多元化评价活动,离不开教师、家长的全方位参与,共同搭建学生展示自己读书成果的舞台,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展示中获得满满的成就感,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也就持久不衰了。
总之,课外阅读就是让学生充满期待地、有滋有味地、潜心实意地去感受、去品味那些人类文明的经典,去传承古今中外最璀璨的人类文化。
任树彬.浅谈小学高段课外阅读的指导[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