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众化时期各省份高等教育区域失衡的研究

2015-02-27 17:59:21张静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人口比例入学率大众化

张静

(江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江西南昌 330022)

后大众化时期各省份高等教育区域失衡的研究

张静

(江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江西南昌 330022)

后大众化时期中国各个省份的高等教育失衡区域失衡情况仍然存在,这是由于经济、财政、地理和历史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为了缓解高等教育失衡情况笔者提出了按照各省的人口比例向各省分配招生计划和推行"慕课"这两个策略。

后大众化 高等教育区域失衡 慕课

一、高等教育区域失衡的现状

2013年全国毛入学率是34.5%,已经进入后大众化阶段,但是各个省份高等教育区域失衡的情况仍然存在。

(一)各省高校数量分布

全国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54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包括民办普通高校444所);成人高等学校296所(包括民办成人高校1所)。以各省拥有的高校数为指标,江苏有134所高校排在第一,占2246所普通高校总数的5.97%,山东和广东分列第二第三,分别有130所和125所.全国各省市拥有高校超过100所的共有8个,江苏、山东、广东、河南、湖南、安徽、辽宁和河北。最少的是西藏,仅有6所学校,占比0.27%。

(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数与适龄人口(18岁—22岁)之比。2003年上海和北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是53%和52%,在全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05年天津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城市。而直到2013年西藏、海南、四川、云南、广西、新疆、甘肃。贵州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没有达到30%。

(三)211、985高校在各省市分布

211、985高校占比北京均第一,全国共有112所“211”学校,分布在31个省市。从各省市拥有的211高校数量看,北京有24所居首位,江苏11所和上海9所分别排在第二、第三位,而江西、海南、甘肃、宁夏等14个省份只有1个211高校;39所“985”高校,仅分布在18个省市。排在前四位的是,北京8所,上海4所,陕西和湖南均3所。而河北、海南、新疆等13个省份没有985高校。

二、高等教育区域失衡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

现代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区域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区域高等教育,其水平必然受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影响。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36463亿元,但是不同省份之间GDP总量差距很大,排名第一的广东是排名最后的青海的29倍,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发达地区有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高等教育中,优质生源也都希望到发达省市就读,因此高等教育区域非均衡发展在所难免。

(二)财政政策原因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提出非均衡发展战略,按“东部沿海—中部—西部”的顺序进行梯度开发。加之现行的“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投资为主”的筹措教育经费体制,区域高等教育的经费主要由省级政府的财政状况决定。经济发达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较多,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也较多。反之,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投入的高等教育经费较少。

(三)地理环境原因

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发挥也离不开一定地理因素的支持。东部地区自然环境好、交通便利,这些外在条件能吸引高水平的师资和生源,竞争优势较大。当然还有历史等原因。

三、缓解高等教育区域化失衡的对策:

(一)按照各省的人口比例向各省分配招生计划

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处发布的消息称,各省招生指标的计算方法是:用2006年学校计划招生的2000个指标除以13亿,再乘以省份的人口数,基本上就是下达到各省的指标数。在此基础上,考虑国家开发西部的政策、生源质量、地域因素等,确定本科招生分省计划。这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可能是第一次高校按人口比例下达省招生计划。这有利于缓解高等教育区域失衡现状,其他高校尤其是其他7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可以借鉴中国政法大学的做法,按照各省的人口比例向各省分配招生计划,当然这并不要求高校这样的改革一步到位,如果一步到位会引起比较大的震荡,不容易为人所接受,特别是招生计划数减少的省市地区;高校可以采用“渐进式”的改革即高等学校将新增的招生计划数量往招生比例劣势的地区倾斜,优先增加劣势地区的招生名额,这样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最终达到按照人口比例分配招生数,同时也不会引起太大的震荡,容易使改革为人所接受。

(二)推行慕课

“慕课”是即MOOCs,为英文“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的音译,它基于全面开放共享知识的理念,进一步发展了开放式课程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全面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许多著名专家认为“慕课”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并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当前,我国“慕课”建设正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2013年5月21日,被视为MOOCs“三驾马车”之一的edX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6所亚洲名校。2013年7月9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与“慕课”三大平台之一的“Coursera”签约。不到两个月时间,中国著名大学与“慕课”公司的频繁互动,已表明“慕课”全新教育模式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此同时,中国高校也在打造自己的“慕课”平台。笔者认为高等教育欠发达的地区应积极引进“慕课”这样可以使广大学生不在受学校身份的限制、不受地区空间的限制,享受更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例如目前江西的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了“慕课”,毫无疑问“慕课”打破了名牌大学对高级教育资源的垄断体系,现在,只需上网,学生不仅能听世界级一流大学的老师授课,还可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获得大学认可的学分。

[1]赵庆年.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问题研究—基于1998-2006年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视角.[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9.

[2]杨江华.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及其变迁[J].高等教育研究,2012,(12).

[3]朱庆峰.我国高等教育“慕课”发展的困境及理路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4,(23).

[4]王艺寰.大学“慕课”发展中的问题研究.[J].学周刊,2014,(7).

[5]田晶.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人口比例入学率大众化
2020年我国在校生2.89亿人
在线学习(2021年3期)2021-09-10 07:22:44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人口结构与数量问题研究
Q2.如果全球人口停止增长,将发生什么?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 05:36:44
从小学入学率和师生比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特点
科教导刊(2018年16期)2018-09-18 10:02:44
全世界都在扩招
大学生(2016年7期)2016-04-29 10:23:09
总编数据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