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新
(伊犁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思考
马立新
(伊犁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重要课程。政治性、理论性强的课程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也是现代教育理念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需要,提高课程实效性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专题式、研讨式、参与式、多媒体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研究的着力点须放在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多样化探索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组织与设计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中,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为实现当前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在课堂教学互动活动中所采取的各种行为方式的设计及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总体方法。[1]它包括教师的讲授方法和教学对象学生的学习方法两个层次的内容,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即讲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有机协调与统一。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重要课程,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纲要”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是“纲要”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纲要”课既是一门历史课,也是一门政治理论课。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开设“纲要”课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全面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和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纲要”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思想性的特点,教学本质是为了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认识水平及能力。对于教学方法,不但要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性质,让学生科学地掌握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而且要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因此,要使教学内容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应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研究。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事业发展的灯塔,并通过教育事业的发展得以体现。大学教育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所谓现代教育理念,是指关于教育未来发展的理想的观念,它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和终极的范型”[2]。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我们在“纲要”课教学中应树立的核心教育理念。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三个基本理念:一是以生为本的理念。“以生为本”就是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教育教学活动的最高主体,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教学观念,确立尊重、平等、民主的观念,正确处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尊重被教育者平等的人格价值,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二要树立主体性理念。即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由此教师的角色定位要由原来的教学权威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启发者。教师的教学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要基于学生的学习来设计教学。要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在教学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树立多样化理念。多样化理念是指在教学中讲究方式方法,能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关注学情,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教育教学和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亦有了全新的发展,即由知识传授的“演员”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演”、由教学管理的“保姆”转变为平等的“伙伴”、由教学计划“执行者”转变为课程体系的“建构者”、由学生成绩“裁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设计者”。作为大学“纲要”课教师也要自觉实现角色的转变,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以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近几年来,我国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但从现实教学效果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仍显得差强人意。“纲要”课也是如此。从整个思政课设计上讲,“纲要”课在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有着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现实中,不少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不重视学习。而学生本身又非常缺乏近现代历史知识和对这段历史的正确认识。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学过中国历史课程,基本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认为再学习没有必要。另一方面还在于任课教师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手段单一导致大学生对“纲要”课缺乏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俗话说: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实施对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应重视“纲要”课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通过教学方法的研究,正确选择和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学方法的长期实践和积累还可以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促进“纲要”课教学的科学化。
“纲要”课主要通过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和选择了改革开放。“纲要”课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应当注重对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的探索与运用。
专题式教学是指任课教师按照课程教学计划及目的,把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个专题,每一专题既独立成系统,同时各专题之间又具有关联性的一种教学方式。由于“纲要”课有着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有限、内容与中学历史课重复等问题,探索适合本校学生学习情况的专题式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专题式教学的优点是有利于摆脱教材面面俱到的材料罗列,能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向与教学主题有联系的内容作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因此,专题式教学已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纲要”课如何设置专题,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校而异、因生而异,但无论如何,专题式教学设置要根据教育部统编教材内容及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专题化构建,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专题,注意突出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完整性及目标性。
研讨式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过程不但能够发散学生思维,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评价历史、辨别是非的能力,这种互动式教学法深受学生欢迎。在“纲要”课研讨式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其过程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发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抓好这几个环节:一是精心准备、设计问题。设置的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代表性,设问要生动具体,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又能通过思考和讨论使学生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规律。二是在讨论过程中能全程掌控,使讨论按预期目标推进,并井然有序。最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要及时归纳观点,并对其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在师生双向互动、主客体相互呼应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参与式教学法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为学生提供展示自身能力的舞台,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参与式教学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增强课堂活力,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互相交流与合作中实现教育目标,也容易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纲要”课参与式教学有多种形式,如专题演讲、辩论比赛、近现代历史知识竞赛、电影或纪录片影评、研究性学习等。在参与这些教学活动中,要加深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当前多媒体教学法广泛地运用于各科教学之中。多年教学实践证明,“纲要”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教学效果远远好于传统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快捷、方便、信息量大以及可以综合运用图片、声像、音乐、文字等优点成为学生较为欢迎的教学方式。在“纲要”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历史更加全面化、生动化,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但要注意的是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过分地依赖多媒体而减少与学生的交流。还要注意多媒体课件中采用的图片和影视图像所蕴含的信息及历史真实性。
情境式教学法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其特点是通过创建特殊情境,将学生的认知同情感相结合。优点在于能够提高学生认真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纲要”课教学同情境式教学法有机结合,可通过导语、历史故事或者影像资料来创设情境。不但能够根除历史教学带给学生的枯燥感,而且能够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场景,使得知识和理论更易于接受,让课堂更生动且充满活力。如讲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内容时可以先放映电影《建党大业》片段,使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那种激情澎湃的历史氛围。然后提出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再进行讲授,学生更易于接受。
案例教学法也是“纲要”课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教学平台,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3]。在“纲要”教学中,案例教学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使重大理论问题获得史实的支撑,从而让学生能更明白历史发展的轨迹。案例教学法一般包括四个基本环节: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总结概括和教师点评。通过案例呈现、讨论、总结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冲击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的自觉性。“纲要”课有着丰富的案例材料。教师在选取案例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组织素材,选择的案例应具有问题性、导向性、典型性、真实性;内容要包括案例文本、思考讨论、案例解析、教学建议等四部分内容;同时,案例文本要做到语言准确、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深入浅出。[4]
实践教学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一种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对于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积极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实践教学是增强“纲要”课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纲要”课教师创造了实践教学的多种形式。如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参观革命圣地、博物馆、走访调查等活动形式。特别是将实践教学形式本土化,即将各地保留着的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革命遗址、历史人物故居、战争遗址、重要事件的遗址等利用起来,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这些实地实物,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理论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观念的转变是重要的,其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新的思路。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学生创造力的发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这种传统的观念必须改变,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即要在教育教学的认识上要改变。将“以生为本”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学中要始终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师生之间要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关系。为此,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中必须明确“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学”是“教”的出发点,“教”是为“学”服务,“教”是为了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教师的“教”要基于学生的“学”而“教”,基于学生的“学”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到“纲要”课来说,转变观念就是一定要从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实际状况和思想认识实际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变“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交流式教学,使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之后了解国史、国情,真正懂得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中呈现“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明确教学方法研究的目标,为的是在教学中有明确的教学思路。应将提高学生学习“纲要”课的兴趣作为本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的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是成正比的关系,学生有学习兴趣,就有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主动学习和思考。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他的学习是处于被动状态的,这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是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对“纲要”课来说,要让学生听得进去、学得进去还是要在学生“纲要”课的兴趣上下功夫。首先要了解学生学习“纲要”课的兴趣点,它是制定教学方案、授课采取何种教学方法的起点。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了解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哪些问题感兴趣、对哪些问题有学习的需求。其次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性格特点思考什么样的讲授方式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每个教学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内容如何导入等等,都需要教师深入思考,认真研究。
教学方法研究是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无论什么课程,如何没有新的理念,教学的各个环节不能有效达到目标,教学内容就难以真正实现学生的“入脑入心”,没有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就难以得到切实提高。提高教学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实现。所以,教师在备课环节不仅要把握教材内容,还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教学总体思路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纲要”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不同,面对年级层次、学科专业、思维方式、知识构成具有一定差异性的教学对象,教学方法也应不同。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课程和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选择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例如,采用专题式教学法讲授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脉络,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脉络和发展规律;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讲授重大理论问题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分析和理解;采用研讨式教学法,讨论一些比较敏感或争议较大的问题,通过讨论或质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在交流碰撞中达成思想共识。在教学实践中,“纲要”课教师不但要思考本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法,还要把教学法研究提到学科建设的高度,着力研究和创新适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目标能够得到教学方法的有力支撑。
[1]张兆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75.
[2]刘济良.论大学的教育理念[J].河南社会科学,2004,(5):28-29.
[3]王培文.浅议高校案例教学的原则及其功能[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2):
[4]柳礼泉,黄艳,张红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与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99.
Thoughts on Diversify Teaching Methods of College Courses of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MA Li-xin
(Marxism Institute, Yili Normal University, Yining, Xinjiang 835000)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Course” is an important course amo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he course has strong political and theoretical nature, so,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teaching,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study the teaching methods, which are needed to have the modern education concept and to improve teaching ability which is also the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 of teaching curriculum.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we should use the diversifed teaching methods flexibly, such as special topic-style, seminar-style, participatorystyle,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 and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The study of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focused on 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improv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ing in learning, study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so on.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teaching method;diversified exploration
G641
A
1009-9545(2015)03-0068-05
2015-03-28
伊犁师范学院2012年度教改项目(JG201232).
马立新(1971-),女,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