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鸿娇,易敬林,周小军,邓良良,廖新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个人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物质环境因素及卫生服务因素是公认的影响慢性病发生的四大危险因素。其中个人因素中的吸烟、缺乏体育锻炼及膳食结构不合理是影响慢性病发生的极其重要原因,改善这些不良行为是成本-效益较好、政策与经济可行性极高的预防慢性病发生的较理想方法[1-2]。近年来,我国居民健身活动情况有所改善[1],但针对健身活动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南昌市西湖区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西湖区社区居民健身活动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为西湖区慢性病综合防控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1.1 调查对象 于2013年7—8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南昌市西湖区抽取社区居民2 700名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具体抽样方法:(1)采用人口容量比法,在西湖区所辖11个街道办事处 (含乡镇)中抽取3个街道办事处;(2)从抽中的街道办事处所辖社区居委会中随机抽取1个社区居委会,共确定3个社区居委会 (朝阳洲街道办事处团结路社区居委会、十字街街道办事处建设桥社区居委会及南浦街道办事处濠上街社区居委会);(3)采用整群抽样法,选择从抽中的街道办事处到该办事处抽中的社区居委会之间最近的一条路,沿该路按先左后右的原则对住户进行依次调查;(4)采用生日接近法,抽取每户中生日最接近调查当天的一名居民,直到样本量达到900人/社区。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本地户籍居民或在西湖区居住时间≥6个月的非本地户籍居民。排除至调查时已连续6个月及以上不在本地居住者。
1.2 调查方法
1.2.1 问卷调查 对抽中的2 700名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参照卫生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中居民健身活动情况标准[3]制定,一般状况和健身活动影响因素部分由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专家采用头脑风暴法制定。问卷内容包括:(1)一般状况,如年龄、性别等;(2)居民各项健身活动情况,如走路、骑脚踏车、爬楼梯、爬山、交谊舞、健身操、集体舞、太极拳、瑜珈、排球、羽毛球、乒乓球、高尔夫球、游泳、跳绳及保龄球等;(3)健身活动影响因素。共发放问卷2 700份,收回2 659份,问卷回收率为98.5%。因内容填写不完整或逻辑错误,剔除28份,最终确定有效问卷2 631份,问卷有效率为98.9%。
1.2.2 质量控制 调查开始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统一的调查流程和调查用语。调查过程中,调查员根据问卷内容对社区居民进行详细询问;对临时外出的居民尽量取得联系,约定入户调查时间;认真填写调查问卷相关编码;检查调查问卷是否完整,有无漏项或逻辑错误,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调查。调查结束后,由各调查组小组长组成质量控制组,再次检查调查问卷完整性;统计调查问卷份数,反馈调查问卷修改和补充情况。
1.3 千步当量时间 千步当量时间是指某种活动完成相当于1千步的量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参照《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评价工作手册》[4]可知成人各项健身活动千步当量时间,居民平均每天活动步数=平均活动时间/千步当量时间。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组以≥6 000步/d为健身活动的合格标准[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格子理论数小于5者,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社区居民的一般情况 2 631名社区居民中,年龄在30~59岁的占57.7%(1 519/2 631),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53.2%(1 400/2 631),月人均收入在1 000~2 999元的占50.0%(1 316/2 631),已婚或同居的占85.2%(2 242/2 631,见表1)。
表1 2 631名社区居民的一般资料Table 1 The general data of 2 631 community residents
2.2 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现状
2.2.1 社区居民各项健身活动的参加情况 社区居民参加较多的6项健身活动为散步、爬楼梯、骑脚踏车、跑步、羽毛球及集体舞,人数百分比分别为81.4%(2 141/2 631)、48.6%(1 280/2 631)、4.9% (128/2 631)、3.0% (78/2 631)、2.5%(65/2 631)及2.5%(65/2 631),平均活动天数分别为 (6.76±0.92)、 (6.85±0.73)、 (5.69±1.90)、 (5.18±2.28)、(3.38±2.34)及 (5.85±2.03)d/周 (见表2)。
表2 2 631名社区居民参加各项健身活动的人数和时间情况Table 2 The number and time of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fitness activities of the 2 631 community residents
2.2.2 社区居民健身活动量情况 2 631名社区居民中,健身活动量在6 000步/d及以上者占49.8%(1 311/2 631),该部分居民平均每人活动步数为 (11.57±12.72)千步/d(见表3)。
2.3 社区居民健身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2.3.1 社区居民健身活动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年龄、性别、在岗情况、月人均收入、婚姻状况及半年慢性病史的社区居民,其健身活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文化程度和医保类型的社区居民,其健身活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4)。
2.3.2 社区居民健身活动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健身活动量为应变量 (≥6 000步=0,<6 000步=1);以性别、年龄、在岗情况、文化程度、医保类型、月人均收入、婚姻状况及半年慢性病史为自变量。采用向前法,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婚姻状况是社区居民健身活动量的影响因素 (P<0.05,见表5)。
表3 2 631名社区居民平均每天步数分布情况Table 3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2 631 community residents who walked average step per day
表4 社区居民健身活动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n(%)〕Table 4 Univariate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community residents physical fitness activities
表5 社区居民健身活动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 5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community residents physical fitness activities
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杀手”,也是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及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带来的疾病负担日益沉重,医疗费用上涨迅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5-6]。从南昌市西湖区社区居民的疾病谱和死亡谱来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影响当地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7-8]。目前,还没有找到可以使慢性病患者彻底康复的治疗方法,可见忽视预防仅依靠治疗来控制慢性病的方法是不可行的。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慢性病的确切发病机制,但其发生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密切相关[9],慢性病的防控必须从可以人为控制的危险因素着手,立足于改善人群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行为。健身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行为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探讨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的频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居民健身活动,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防控机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1 丰富当地居民健身活动形式 本研究调查了当地社区居民的20项健身活动,调查范围较广。参加人数百分比排在前6位的健身活动分别为散步、爬楼梯、骑脚踏车、跑步、羽毛球及集体舞,每人平均活动时间依次为 (44.42±48.51)、(10.76±61.15)、(2.28±14.61)、(0.84±6.06)、(0.63±5.01)、(1.40±10.07)min/d。与重庆市居民相比,西湖区居民健身活动覆盖率较高,但健身活动项目单调,缺乏趣味性,各项健身活动平均活动时间差别较大[10]。西湖区居民运动量在6 000步/d及以上者占49.8%,1 000步/d以下者占11.0%,这与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组建议的成年人每天活动量宜在6 000步及以上相比[4],活动量尚存不足。建议西湖区慢性病综合管理小组在辖区范围内:(1)加大健身活动对慢性病及其并发症防控作用的宣传力度;(2)倡导社区居民积极参加各项健身活动;(3)引进适合辖区内居民需要且有特色的健身活动项目;(4)鼓励社区居民适当延长健身活动时间,增加健身运动量。
3.2 提高特殊人群健身活动参与度和活动量 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组认为:每天健身活动量在6 000步及以上者为理想,每天6 000步以下者为不理想,不理想即为宜加强健身活动[4]。本研究中的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较小者、文化程度较低者、丧偶或离婚或分居者,健身活动量较小,达不到每天6 000步及以上的标准。据调查,社区居民更愿意选择如秧歌、健身操及交谊舞等群体性的韵律类健身活动[11]。女性韵律感较好、生活积极性较高、参加健身活动动机更强,而男性对舞、操类活动热情不高,这就导致男性活动量总体减少。可见,适当开发或引进适宜男性的健身项目,对保证男性健身活动量具有重要意义。年龄较小者的活动量少,可能与青壮年人群处于读书或工作阶段,学习任务繁重、社会交际较多,不能抽出固定时间参加健身活动有关,故应加强对该年龄段人群的引导和宣传。文化程度低者参与健身活动的意识相对淡薄,也可能与其工作性质、生活方式及经济收入有一定关联,故建议结合该类人群的收入和职业特征开展适宜的活动方式。丧偶或离婚或分居者健身活动量不足,可能是因为情绪和生活状态较低落,对健身活动热情不高,建议社区健身活动管理者加强对该类人群的宣传,提高其健身活动参与热情,保证其健身活动参与数量和质量。
3.3 以政府为导向建立健全各项健身活动 社区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频率和质量是其自身生活行为习惯,而这种行为习惯与居民的健康状况关系密切。维护居民健康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故政府在建立健全各项健身活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方面应承担一定责任。(1)成立健身活动宣传发动职能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居民健身活动。(2)加强宣传,提高居民健身意识。如以表演、比赛等形式通过电视、广播及报纸等媒体进行舆论宣传;发放健康锻炼规划手册等。(3)开展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吸引居民参加。(4)培养热衷体育锻炼的社区居民成为社区健身活动指导员,积极指导居民健身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居民健身活动强度和活动量。(5)加强企事业单位对在职人员健身活动重视程度。如在政策上加大对辖区内相关单位健身活动支持,制定在职人员健身活动指导手册等。(6)制定社区居民健身活动支持和倾斜政策。如提供健身活动场所、健身活动相关器材和设备,加强社区、周边学校及企事业单位间的联系,达成共享场地、器材及设备的共识等。(7)拓宽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筹资渠道,逐步建立政府、社会、单位及个人等多元化经费筹集体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居民健身活动场所。
[1]傅华.预防医学 [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8.
[2] Gao QF,Song J,Ding LS.Fulcrum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non -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s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diseases:a view point based on the 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model[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2,15(6):1858 -1860.(in Chinese)高其法,宋剑,丁立松.慢性病患者的支点作用与慢性病防控——基于知信行模型的观点 [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6):1858-1860.
[3]卫生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Z].卫办疾控发 [2010]172号.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评价工作手册 [Z].慢示范[2011]01号.
[5] Yang JX, Ma QL.Framework building of the community comprehensive strategy of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J].Chinese Health Economics,2011,30(7):55 -58.(in Chinese)杨金侠,马青连.我国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框架构建[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7):55-58.
[6] Chen JR,Zhang KJ,Tao YH,et al.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hospital costs and medical insurance reimbursement of common chronic disease[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3,16(12):4081 -4084.(in Chinese)陈积瑞,张开金,陶阳红,等.常见慢性病住院费用与医疗保险报销的典型相关分析 [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2):4081-4084.
[7] Hong LY,Hu WH,Zhou XJ,et al.Chronic disease status and its relevance to risk factors in Xihu district,Nanchang city,2011 [J].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2012,52(12):84-89.(in Chinese)洪凌燕,胡炜华,周小军,等.2011年南昌市西湖区慢性病现状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2(12):84-89.
[8] Hong LY,Yan GW,Zhou XJ,et al.Analysis on death causes of residents in Xihu district of Nanchang city in 2011 [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3,16(6):3453-3456.(in Chinese)洪凌燕,宴国文,周小军,等.2011年南昌市西湖区居民死因的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6):3453-3456.
[9] Xiang YZ.The prevalenc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nd the prevention in our country[J].Chinese Journal Control Endemic Disease,2013,28(5):343-345.(in Chinese)相有章.我国慢性非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控[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3,28(5):343-345.
[10] Zhang QY,Wu ZH,Cheng J,et al.Status survey on community residents of Beibei district in Chongqing city[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2,15(27):3153-3156.(in Chinese)张巧英,吴宗辉,程杰,等.重庆市北碚区社区居民健康现状调查 [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7):3153-3156.
[11] Jiang T.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sidents'sports activities of Qingxiu district in Nanning city[J].Journal of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2012,27(3):61 -65.(in Chinese)蒋韬.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南宁市青秀区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2,27(3):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