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王士礼 蔡昌枰
·病例报告·
颈部巨大鳃裂囊肿1例
王俊 王士礼 蔡昌枰
资料 患者女性,27岁。因“发现左侧颈部肿块1年余”于2013年11月19日入院治疗。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侧颈部肿块,于外科就诊。B超示:左侧颌下皮下软组织内实质性团块,约4.4 cm×1.5 cm,建议继续随访。近1年肿块进行性增大,本科诊断“鳃裂囊肿”收治入院,行手术治疗。术前检查:左颈部包块质硬、固定,边界清楚,无明显压痛,大小约11 cm×7 cm(图1A)。颈部增强CT示: 左侧上颈部囊性灶,鳃裂囊肿可能(图1B)。术前常规检查无手术禁忌,于2013年11月25日行手术治疗。术中沿左胸锁乳突肌上、中段前缘作纵向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发现左侧胸锁乳突肌上、中段深面有一约9 cm×6 cm大小肿物,表面光滑,包膜完整,未见明显瘘管。肿块与颈鞘粘连严重,术中为减轻对周围组织的压力,显露间隙,切开囊壁,吸取部分内容物;后缝合切口,依囊肿包膜逐层解剖,依次显露出肿物各个周界;最后将囊肿与其深面的重要结构分离,完整摘除囊肿。剖开肿物,见其中充满灰黄色、油脂样黏稠物(图2A、2B)。术后病理报告:病变符合鳃裂囊肿。随访半年,尚未发现复发迹象,目前仍在继续随访中。
讨论 鳃裂囊肿于1832年由Ascherson首次提出,鳃裂囊肿的形成与胚胎发育过程中鳃弓的出现有关。在胚胎第5 周,鳃弓出现5 对,由外胚层形成各鳃弓之间的内陷形成鳃裂,由相对应内面的内胚层形成鳃囊。研究发现此类囊肿可能系鳃裂组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消失机制出现异常所形成的[1]。鳃裂囊肿通常以下颌角和舌骨为标志分类[2]。发生于下颌角以上及腮腺区者,多源于第一鳃裂,表现为颈侧上部逐渐肿大的肿块;发生于下颌角与舌骨之间颈上部者为第二鳃裂来源,多位于胸锁乳突肌中部前缘, 表现为颈侧中部逐渐肿大的包块;而位于颈中下部或锁骨附近者,则为第三、第四鳃裂起源, 表现为颈侧下部逐渐肿大的包块[3]。本文病例属于第二鳃裂囊肿。
图1A. 术前检查显示左颈部包块,大小约11 cm×7 cm
图1B. 颈部增强CT示: 左侧上颈部囊性灶
图2A. 术中剖开肿物,见其中充满灰黄色、油脂样黏稠物
图2B. 取出的肿物
CT检查是临床诊断鳃裂囊肿的有效手段。第二鳃裂囊肿在CT检查时常表现为与胸锁乳突肌密切相邻的液性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边缘可见强化,壁薄而均匀,囊内多无分隔。位于下颌角、胸锁乳突肌前缘附近的位置特点最有助于本病的诊断。通过CT增强前后对照分析及多平面重建,可清晰显示病变范围、大小及邻近血管结构的关系,对术前定位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并为临床手术切除提供更多信息[4]。B超也是临床上诊断鳃裂囊肿的一个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鳃裂囊肿较典型的超声图像表现为:肿块呈单一、较大的椭圆形液性暗区,轮廓完整,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囊内为均匀无回声区,透声性良好或暗区内可见“彗星尾征”的强光点,囊后方回声增强[5],但也有报道显示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腮裂囊肿极易诊断为实性肿块[6]。本案例在疾病早期,B超检查提示是实质性肿块,增加了诊断的难度。
目前认为,完整切除鳃裂囊肿及瘘管是唯一有效的根治方法。本病例囊肿与周围组织,包括胸锁乳突肌、颈鞘粘连较严重,且体积巨大,不易充分暴露,增加了手术难度。因此,术中切开囊壁,吸取部分内容物,后缝合切口,充分暴露间隙,方便完整摘除囊肿。患者鳃裂囊肿巨大,是否完整切除还需临床长期的随访。
[1] 黄伟钦,唐丽娜,沈友洪,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1例鳃裂囊肿的诊断分析[J].当代医学,2014,(11):153-155.
[2] Papadogeorgakis N, Petsinis V, Parara E et al.Branchial cleft cysts in adults. Diagnostic procedures and treatment in a series of 18 cases[J].Oral Maxillofac Surg, 2009, 13(2):79-85.
[3]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42-48.
[4] 杨国庆, 林建, 何泽兵.颈部先天性囊性肿块的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 13(1):17-20.
[5] 冯国江.超声显像在腮裂囊肿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7, 13(1):68.
[6] 陈德健, 刘兰芬.腮裂囊肿B超检查误为实性肿块19例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1997, 11(4):291.
(本文编辑 杨美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耳鼻喉科 上海 200025
蔡昌枰 (Email:billycai56@hotmail.com)
10.14166/j.issn.1671-2420.2015.02.017
201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