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胜
·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读片窗(2)
王龙胜
患儿,女性,6岁,半个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部疼痛伴高热,最高温度达39℃,遂就诊于当地医院予以退烧补液等对症处理,后体温恢复正常,泌尿系彩超提示左肾占位。病程中患儿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未见明显下降。体检:体温36.8℃,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6/76 mmHg。神清,心肺听诊无殊。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无压痛及反跳痛。左肾区无叩痛,双输尿管行径区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CT平扫示左侧肾脏中下极见一巨大不均匀混杂密度实性肿块,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肿块主要位于肾皮质内,侵犯肾盂、肾盏(图1);增强扫描见肿块呈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皮髓期呈轻度强化,测其CT值约60 HU(图2),实质期呈中度强化,测其CT值约74 HU(图3),排泄期强化程度减低,测其CT值约60 HU(图4),其内见不规则坏死区,残肾强化明显,边界清晰,残肾受压移位、变形,肾盂内可见铸形瘤栓。
全麻下行腹腔镜左肾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见左侧肾区隆起明显,沿肾周筋膜外与后腹膜间游离左肾上极,完整切除左肾。术后解剖标本见肿瘤大小约6.0 cm×5.0 cm,位于左肾中极,包膜完整。肾脏病理:符合肾母细胞瘤,肾被膜未见侵犯,部分脉管内可见瘤栓,输尿管切缘及肾门血管边缘未见肿瘤。
肾母细胞瘤又称Wilms瘤、肾胚胎瘤, 是恶性胚胎性混合瘤,占儿童肾脏肿瘤的80%以上[1], 肿瘤内含有未分化肾胚胎组织,由胚芽、间叶和上皮3种基本成分构成,其中间叶型和上皮型2年生存率达92%,胚芽预后稍差,2年生存率约为62%。肾母细胞瘤好发于1~3岁儿童,75%见于5岁以下,新生儿罕见。临床主要表现:腹胀,无痛性包块,少数可有腹痛、血尿、高血压、贫血、发热等症状。本例患儿有腹部疼痛不适、高热症状就诊。15%的肾母细胞瘤伴先天性畸形,如虹膜缺如,偏侧性增生肥大、Beckwith-Wiedeman syndrome、Darash syndrome等。
CT表现:①肿瘤大多起自肾包膜下肾实质,在肾内呈膨胀性或弥漫性生长,少数向外生长,肿瘤多为单发,也可多发或双侧性,王同兴等[2]报道45例儿童肾母细胞瘤,其中3例是双侧发病;②肿块一般呈实性或囊实性,少数以囊性病变为主,瘤体一般较大,轮廓较光滑,或呈分叶状;③CT平扫表现起自肾脏一极的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其内可有片状低密度坏死区和出血,钙化较少见,肿瘤侵蚀、压迫肾脏。④增强扫描肿瘤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低密度坏死区无强化,残余的肾实质明显强化,表现为肿块周边环形 半环形 新月形高密度影,为肾母细胞瘤的典型CT表现,本例可见此征象。⑤肿瘤突破肾包膜侵犯邻近组织器官,表现境界模糊不清,腹膜后脂肪间隙消失,少数肿瘤侵犯肾盂、输尿管可种植或扩散到远处尿路,本例肾盂内出现铸形瘤栓,远处转移以肺、肝脏常见。⑥肿瘤侵犯肾静脉及下腔静脉时可出现下腔静脉癌栓甚至达右心房,淋巴结转移以肾门区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旁常见,常见肺部转移。
鉴别诊断:①神经母细胞瘤 神经母细胞瘤好发肾上腺区,形态多不规则,常跨越中线,包绕腹主动脉,边缘呈结节状,钙化多见,常侵犯肾脏,对肾脏主要表现为受压、推移、旋转改变,骨转移多见。②肾恶性横纹肌样瘤 该病罕见,发病年龄多在1岁以内,肿瘤内钙化较肾母细胞瘤常见,典型的钙化表现为勾画肿瘤轮廓的弧线样高密度影,常有肾包膜下积液,易侵犯肾门,具有早期脑转移的特点。③先天性中胚肾瘤 发病年龄在3个月内,为较大无包膜、密度均匀的实质性肿块,其内出血、坏死、钙化少见,周围浸润及远处转移较少,预后相对良好。
[1] Davenport KP, Blanco FC, Sandler AD. Pediatric malignancies: neuroblastoma, Wilm's tumor, hepatoblastoma, rhabdomyosarcoma, and acroccygeal teratoma. Surg Clin North Am. 2012;92(3):745-67.
[2] 王同兴, 徐辉, 赵萌,等. 儿童肾母细胞瘤的MSCT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2(8):83-85.
思考题
1.儿童“肾脏恶性肿瘤”多为 ( )
A 肾母细胞瘤 B 神经母细胞瘤
C 肾恶性横纹肌样瘤 D 肾淋巴瘤
2.下列肾胚胎瘤特点,哪项不对( )
A 多为单侧发病 B 最常转移到肺
C 1/3可自愈 D 肿瘤质地不均,可强化
E 增强扫描肿瘤轻到中度强化,残余肾实质明显强化,表现残边征
230601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
10.3969/j.issn.1000-0399.2015.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