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门小学 严勤英
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提高科学教学效率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门小学 严勤英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技能出发,联系实际情况教科学;把生活经验科学化,科学问题生活化,体现“科学源于生活(自然)、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
生活教育 科学课堂 教学效率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技能出发,联系实际情况教科学;把生活经验科学化,科学问题生活化,体现“科学源于生活(自然)、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体验到科学独特的魅力。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借鉴陶行知先生这一重要的教育思想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陶先生认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质。他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
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科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课学。如我在讲授《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时,注重密切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科学氛围中进入新课的探究。课堂伊始,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日出日落”的视频,于是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一副怎样的现象?(生回答)
师生谈话:对,早上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我们就迎来了白天,可以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昼”;到了晚上,太阳又从西方落下,我们迎来了黑夜,也可以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夜”。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昼和夜的现象呢?
教师讲述:现在我们这里是白天,是昼,昼过后是夜,夜过后第二天又是昼,昼过后又是夜。我们所在的这一地区一直明亮黑暗在交替变化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昼夜交替”。
以学生每天见到的日出日落生活场景做导入,这样的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昼夜为什么会交替出现”的疑问,新课教学的展开也自然而然。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他的意思是教学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要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并提供充分的条件,促使学生尝试、探索、观察、实践,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自主的、“发现的”学习者,成为学习的、生活的主人。这与我们科学课程的理念又不谋而合。科学课程要求教师要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在探究地球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时,我用PPT给学生展示了一幅由太阳和地球组成的静止画面,问学生这样的情况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吗?学生答不会。我追问:怎么样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学生答,他们要动起来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我继续追问学生:“地球和太阳怎样运动才会导致这种现象发生呢?在没有足够的证据之前,我们可以进行大胆的猜测,这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接着,我请了两位学生上台模拟太阳、地球的运动,然后让学生大胆地提出形成昼夜交替的猜测。最终,学生猜出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15种假设,比书上预设的4种还多了11种呢!
在这个环节,我调动了全部学生的思维,通过追问的形式,促使他们积极动脑,肯定他们的想法,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个太阳和地球运动的画面,这有利于猜测的进行。有了那么多的预测,学生就跃跃欲试,都想证实到底哪种猜测才是科学合理的,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究的过程。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论的教学论。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他认为传统教育方法将教学做分作三项不同的事情是不对的;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他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主张“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认为,教与学不能分离,都要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去追求真知识。因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这是小学科学的理念之一所在。
在课堂上,我尽量多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孩子们在做中体会,在做中发现,在做中总结。因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学生提出引起昼夜交替现象的15种假设之后,我先给予学生有结构的材料:一个小地球仪,高度相当的一个拉线灯(这个拉线灯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像太阳一样,四面八方发光)。接着和学生一起提出实验探究过程的注意点:小组分工合作、认真观察、注意记录等重要环节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去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也就是所谓的“教学做合一”。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当一节课结束时,大部分学生只要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现象,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对于当今的教育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在每节课、每个探究环节上下工夫,同时应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把所学方法、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情境。如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在之前学习研讨了《一天的垃圾》之后,可让学生回家测量一下家中垃圾产生的数量;在上完《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一课后,教师应该设计好方案,让学生真正在课后也做好环保小卫士,落实于生活中,不乱丢垃圾,创造性地使用垃圾资源……这样能使学生发现很多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其“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我们教师注重“实践”,也就是以“做”为中心,要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为理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反对“教死书、死教书”。要将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具体化、学科化,要用生活化观点来要求我们的科学教学,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强调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更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P80~82;P170~174.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P1~3;P132~134;P23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