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潇潇 张梦雅(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电视文化对汉字认同的影响
胡潇潇 张梦雅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摘 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视和网络媒介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思考方式,降低了很大一部分受众正确使用、书写汉语的能力。电视媒介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承担着一定社会责任,以手写汉字为主要内容的几档电视节目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汉字的重视。发挥电视文化对汉字认同的积极作用,传承中华文明,是个体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关键词:电视文化;文化认同;文字认同;技术决定论
1.1电视媒介改变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
媒介对受众阅读习惯甚至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以电视媒介为代表的大众媒介主要通过声画手段进行传播,读图代替了阅读文字,感官诉求代替了靠头脑想象形成的画面感。娱乐化、琐碎化、低俗化的电视节目内容让一部分受众丧失了思辨的能力甚至是试图思考的动力。人们从电视上接收信息,也常常不加甄别。观看电视的时间压缩了阅读书籍的时间,对画面的诉求克制了对汉字的认知,阅读习惯与思维方式的改变对传承汉字文化、增加对汉字的认同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1.2电视传播中文字的作用
电视传播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视听合一,画面和声音是其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由于电视节目是按照时间顺序播出,观众的选择性较差,直观的电视画面不仅转瞬即逝,而且又会有多义性,不利于受众的理解,这些情况下,需要文字的辅助说明。
总体来说,文字在电视传播中并不占主要方面,一般起着辅助理解的作用,电视中的文字主要用来解释和补充信息。还有一些时间人们打开电视,而伴随性地做着其他事情,只是“听”电视的内容,这种情况下,更是看不到文字。这也使热爱观看电视的人有更少机会在此过程中接触汉字。
另一方面,电视文化对汉字认同也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例如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成语英雄》、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综艺节目,让人们重拾了对汉字的热爱与认同,全国民众掀起一股手写汉字的热情,也引发了学界对汉字文明传承的重视。
2.1大众传播的正面功能
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正面功能主要有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四项。电视传播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在一定程度上,对汉字的认同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大众传媒试图引导人民规范使用汉语和汉字,随着受众文化水平的提升,《汉字英雄》等以娱乐性结合教育性的节目在收视率和口碑上都获得了很好的反馈。这些节目更好地适应了目前的电视文化环境,扩大了真人秀和竞赛节目的内容范围,增加了对汉字的关注,引发了对汉字文化保护的思考,增加了对汉字文化认同感。
2.2电视媒介的议程设置
媒介会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通过对一些事件进行有选择且程度不同的报道,可以有效左右人们关注和议论事件的先后次序和重要程度。电视媒介有其独特的议程设置机制,能有方向性且重点突出地引导受众的关注导向。人们对手写汉字和汉字文化这些话题本身就有感触,大众媒介再针对这些设置议题,可以引起受众的共鸣,互相讨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相互交织,加大了传播范围,增强了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汉字的认同感,从而增强了有关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民族凝聚力。
汉字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我们日常交流的重要载体。汉字的重要性无需赘言,重拾手写汉字的能力也是我们保护文化的一种方式。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人民才能增强对汉字的认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
电视媒介是我国目前影响范围最广的传统媒体,由于其专业规范的把关机制,可以给受众带来更规范的汉语文化氛围。尽管电视以声画传播为主,文字只起到辅助的作用,但是,无论是电视台播音的规范普通话的语音,还是电视上规范的文字书写,或是以汉字为节目内容的纪录片或综艺节目,都给受众加强对汉字的感性理性认识、增强文化认同感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受众出于接受信息、提高自我修养、增加社会互动提高社会地位等动机,会跟随电视对于汉字解读的议程,以自己的方式对电视节目传播的信息进行“解码”,从单纯地观看电视到对汉字认同的情绪,到与熟人、与网友进行人际传播、群体传播来交流感想,或通过一些方式对电视媒介进行反馈,这个信息传播的过程有可能在个人周围甚至在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舆论场,使全民进入到一个重视汉字、重视汉字书写的时代。文字认同是构建文化心理的基础,通过电视文化的传播,增加民众对汉字的认同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不仅使个人在心理上有一份慰藉,也促进了全社会共同传承中华文明、保护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