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沈丽英
引导自学,着眼学生发展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沈丽英
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只有靠自己学,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自学的本领,等于交给学生学习的“金钥匙”。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谈谈个人的几点粗浅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应树
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营造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权利,不断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数学活动课是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的主战场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课的优势,对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强化。如在学习实践活动课“了解周围的家庭”时,我布置学生调查10个家庭最近一次水费、电费、电话费及燃气费的交纳情况,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后填表,并要求进行简单的分析。上课交流时,学生个个积极参与,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用生活眼光提出建议,通过调查活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发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增加了自主探究的愉悦感。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一股使学生能自觉学习的巨大动力,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时,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自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兴趣,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
俗话说:“授以一鱼,可食一日;授以捕鱼之技,可食一生”。因此,教师必须在学习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数学的知识大门,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学生的独立性比较差,尤其是自学意识,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数学的习惯,即使有,也只是简单的看看例题。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1)用心想一想。预习时要认真地阅读,把重点的地方用笔画出来,对于公式、概念、法则、规律等要思考是怎么探索出来的,对预习中不明白的地方,先要独立思考,同时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听课时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2)用笔写一写。预习时要适当做学习笔记,包括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也可以把自学的例题尝试做一遍,以检验自己对例题的理解。做完对一下答案,如果出现错误,要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么改正。如果找不到错误的原因,可在课堂上重点听,逐步领会。自学后也可以完成例题后面的“试一试”、“练一练”,以检查预习的效果。
2.自学议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在提出预习要求时也可以出示一些自学提纲,有目的有重点地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自学。例如,在一次苏州市教学研讨活动中,一位老师执教“圆的周长”,课前较好地布置了一些讨论题:(1)什么是圆的周长?举例说明;(2)你能用哪些方法测量圆的周长?(至少3种,看谁的方法多!)(3)画4个大小不同的圆,剪下来,量出它们的周长,再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4)关于“圆周率”,你知道些什么?上课时,学生围绕提纲进行议论研究,大家畅所欲言,大胆提出问题,自由发表意见。
通过自学议论,能加深学生对获得的知识的理解,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在解决重点、难点,知识关键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
3.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想源于疑。培养自学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质疑问难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要创设积极争辩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思考的机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我常鼓励我班学生提问,开始时学生觉得没啥好问的,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了。我就以作业形式迫使学生必须提出问题,逼学生去思考,只要学生肯问、敢问,就表扬其学习精神,并且让问题提得好的学生上台做小老师,请其他学生回答,他们相互答疑,相互之间受到启发提示,又在答疑时促使进一步的思考,发现新的问题。同时,学生人人想做一回小老师,时间一长,就慢慢学会了设疑提问。我也有意识地举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来引发学生讨论,启发他们大胆质疑,从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促使学生多思、深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自主整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段时间过后,学生难免对所学知识产生遗忘,因此在复习单元时,我都是让学生自主整理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通常的做法是:用10分钟让学生自己看书整理,用15分钟相互研究,交流整理并形成知识体系,用15分钟练习巩固。在学生自主整理之前,我通常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供学生思考,引导他们通过复习,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我组织学生自主思考:“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分别怎样计算面积?”“这些公式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引导学生把学过的面积公式,用列表或用画图的方式进行整理。学生整理后,展现整理的表格和图形,并组织学生一起评价,重点引导学生评价用图形整理的过程,体会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思想。
数学复习课需要学生根据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整理扩展知识结构,让学生自主整理,能引导学生进一步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知识系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培养孩子的自学习惯。“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是在数学自主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经形成,就将成为一种内在的倾向和需要,并自动表现出来,良好的自学习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反复抓,抓反复,细水长流,以致水到渠成,习惯成自然。
魏书生老师在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方法和过程时,指出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必须经过训练,经常训练,反复训练,训练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成为习惯。同时,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严格的要求,形成良好的品格。
“教是为了不教。”显然,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细致而长期的工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地对学习加强研究,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和整体素质,才能胜任教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