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观视域下的《三体》虚拟社区传播

2015-02-26 13: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凯瑞三体原著

顾 晗

(西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传播的仪式观”与科幻文学《三体》

对于“仪式”一次概念的界定,各家理解纷纷不一。格尔茨认为,人类依赖并通过仪式,使现实和想象的世界借助一组象征形式从而融合成为同一个世界,也正是它们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而在涂尔干看来,仪式更偏向于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和结构。坦姆比亚则认为仪式是一种文化地建构起来的象征交流的系统,仪式是由一系列模式化和系列化的言语和行为组成,而这种象征交流系统本身就是传播,具有立体、凝聚和重复的特征。

杜威认为社会存在于传递和传播中,詹姆斯·凯瑞受其启发,在《传播》杂志上发表的《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一文中,以区分在以往的传播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传递观”,第一次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仪式观视域下的传播与“‘分享’、‘参与’、‘联合’、‘团体’及‘拥有共同信仰’这一类词有关”,“反映了‘共性’、‘共有’、‘共享’与‘沟通’(即传播)在古代有着同一性和共同的词根。”指信息“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凯瑞首倡“传播的仪式观”,他反感和抵制占主导地位的传播的传递观的功利性,认为传递观并非传播的本质,造成传播学研究的停滞。凯瑞的“传播的仪式观”,既包含大众传播,也包含人际传播;既指涉宗教仪式,也指涉生活仪式,同样是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仪式概念。

美国传播学者罗森布尔在其著作《仪式传播》中认为,仪式传播包括“作为传播现象的仪式”和“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前者指具有传播特性的仪式活动,包括社会生活中的正式仪式和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仪式;后者指大众传播活动的仪式化。仪式传播普遍存在,容纳人类认为重要的、规范的所有象征行为。细读《仪式传播》,大致可归纳出罗森布尔关于“仪式传播”的内涵:宗教的、世俗的仪式或礼仪活动都具有象征意义,因而具有传播特性,甚至是一种强有效的传播机制;传播活动也可以仪式化,如大众媒介报道的媒介事件等。在借鉴詹姆斯·凯瑞“仪式传播观”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自媒体的“仪式传播”总体上包括仪式本身的传播和仪式化传播两类行为。就前者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自媒体平台上的仪式也是一种典型的传播活动;就后者而言,也就是从信息“共享”并具备仪式特性的角度看,在人类传播活动中无论在哪一个层面都存在着大量的仪式化传播现象,自媒体自然也不例外。

《三体》是中国当代科幻作家刘慈欣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小说讲述了人类和人类生存的地球在黑暗冰冷的宇宙中生存的命运。《三体》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系列由《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小说组成,系列作品宏伟大气、想象绚丽,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2014年第一部小说的英文版在美国上市,反响同样热烈,2015年2月21日获星云奖提名,2015年4月16日获雨果奖提名。雨果奖被称为科幻届的诺贝尔奖,《三体》于8月23日获得该奖最佳长篇故事奖,是首部获得该奖的亚洲文学。《三体》系列在连载期间,读者就自发在网络上生成粉丝群体,并对原著内容展开讨论和预测,在系列完结后,也有其他作家对原著进行补充写作,完善其中的故事,而《三体》同名电影预计在2016年上映。

小说中的设定奇诡非常,其中包括意图借助外星文明之手改造地球文明的“世界三体组织ETO”和“科学边界”等人类组织,人类为对抗外星文明入侵而实行的“面壁计划”,以及探索文明与文明之间生存关系的“宇宙社会学”,这些设定在基础科学的前提下,表现出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兼具人文思考与关怀,“给时光以生命,给岁月以文明”,表达了对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和道德的反思。

二、科幻文学《三体》虚拟社区传播的一种仪式观解读

区别于传统大众传播时代和Web1.0时代,在Web2.0时代,由于社交网络的普及,人类在表达信仰和践行仪式等行为上,无论是传播意愿或是传播权力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传统的客体地位,到符号意义的解释者和建构者,再到二者的融合,互联网社区内仪式传播的内容和功能愈显明晰。仪式传播是一种富有社会内涵的行为方式,它是以参与传播的传受两方的现实性与社会性为基础建立的。一种仪式如果离开它特有的文化环境,往往就会完全失去它特定的历史内涵而变得空洞;同样道理,若不顾仪式传播参与者的本质特性而大肆讨论,该研究也必然空洞而没有实际意义。

(一)《三体》相关的虚拟社区介绍

国内以《三体》为主题的网络社区主要包括果壳、豆瓣、知乎、微博和百度贴吧。果壳网作为中国最大的科普社区,倾向于对原著的科学技术的科普创作。在豆瓣社区中,与科幻文学《三体》相关的小组包括《三体》三部曲内容的讨论组、预计2016年上映的《三体》改变的同名电影的讨论组以及借用三体书中ETO组织命名的讨论组。而以生产高质量UGC内容著称的知乎社区中,用户创建了“三体(系列小说)”、“三体II:黑暗森林”和“三体III:死神永生”等话题,其中1000赞同以上的高质量回答高达20多个。三体贴吧内共有约11万6千用户和320万帖子,在科幻文学目录中排名第一,精品内容包括贴吧活动、小说研究、三体周边、科普科学、科幻小说和同人作品等板块。微博中搜索以“三体”为标签搜索用户共约1242人,其中个人认证用户31人,有的用户甚至以原著中人物的名字命名,一言一行都尽力贴合人物的性格,在虚拟与现实的交错中进行着一幕幕“理想化表演”;而以“三体”、“三体电影”为标签的话题分别达到8288万和9330万的阅读量。微博和贴吧作为自媒体社区平台,操作便捷,准入门槛低,平台用户的规模巨大、活动频繁,正是本文的研究论域所在。

(二)社区内自媒体传播的文化共享

从仪式观的角度来观照大众传播的实践活动和过程,大众传播是一个符号和意义交织而成的社会传播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一个理解的过程,符号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这个过程因此而成为一种文化仪式,在仪式中能够共享文化的意义。如果将虚拟社区内的传播视为一种仪式,那么传播的参与者也正是社区文化的建设者。

在百度贴吧中,贴吧内的活跃用户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不仅仅是内容的创造者,同时也是贴吧制度的制定者以及社区氛围的塑造者。活跃用户一方面讨论话题——包括与《三体》相关的文学、物理学、天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话题;创造内容——包括科普文章、科幻文学、同人文学等内容;另一方面通过任务、称谓和经验等奖励形式,以及禁言、封号等惩罚措施,来规范贴吧内的用户的传播行为。这种通过构建主流文化从而形成内化的规范制度,体现了文化共享的一个侧面。

《三体》这一部以想象力著称的科幻文学,本身就创造出着许多仪式性极强的名言警句。黑话和隐语是该虚拟社区的一大特色,社区内成员出于交流的需要,创造出一系列出自原著又深化原著的遁辞隐义、谲譬指事的隐语。原著中诸多人名、概念、理论、经典名言被贴吧和微博再创作,形成了三体社区独特的黑话和隐语文化。如书中名言“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被吧友用来表达对管理人员的不满;而“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这一名言被用以善意地阻止用户的不规范传播行为;原著中“烧死他,用文火”这句名言,本身具有网络语言叛逆幽默的特点,在《三体》社区中表示群情激奋;而主人公汪淼的名字由于偏旁部首中的“水”多,被贴吧吧友用来暗示此贴为“水贴”,即出于恶意或质量低下的贴子。通过对这一类隐语的编码与解码,意义在参与者之间流通,使得社区文化得以共享。

(三)社区内自媒体传播的身份认同

在农业社会中,人类通过宗教等仪式活动来维系自己关于自身和世界的关系,凯瑞认为,“在那种场合下,虽然人们没有学到什么新的东西,但是特定的世界观得到了描述和强化”,凯瑞更是旨在将这种强化延伸到工业时代大众传播的领域。而在Web2.0的复杂网络情境下,人们更多的是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形成社群,并开展群体内的传播。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的喜好、偏好相似的人群,并更愿意与他们在一起交流互动,形成连接。在《三体》社区内的这种连接,显著地表现为求真的科学价值、求善的人文意识和乐观的自嘲精神。

重新审视刘慈欣的原著,由于其科幻文学体裁的特殊性,要求读者有着自然科学背景知识的积淀,而着眼于解读原著中各类科技理念的深度读者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在《三体》的虚拟社区内,读者在理解原著的基础上,对原著中相关的各学科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讨论,除禁止反智民粹的内容外,还鼓励科普文章和科幻文学的创作。《三体》社区的独特之处还在于鼓励社区成员指出原著中的逻辑、历史和科学等领域的漏洞,此类内容会受到成员的广泛传播。在社区内,暴力崇拜、拜金、享乐主义、种族歧视、宗教歧视、反人类、反道德、反智和色情等价值取向的内容被严格禁止,除制度内的删帖或禁言外,传播者同时受到同侪间的孤立。而社区内的同人文学创作、其他有关原著主角的英雄属性的讨论虽然质量不一,但精华的文章往往会深入讨论其中的社会道德伦理,并影射当下存在的社会问题。

原著作者刘慈欣的工作是山西娘子关电厂的计算机工程师,但在三体社区内,成员间将其称为“电工”,并将作品统称为“电工文学”,这种方式的表达并不意图贬低《三体》系列的文学艺术价值,而是以一种“自己人”式的口吻进行自嘲式表达。社区成员认同作者及其作品,也是对自身粉丝身份的认同,这种乐观的自嘲,加之如前文所述的寻找作品漏洞,更加深了成员的群体参与感和归属感。

三、结语与展望

在Web2.0时代,虚拟世界的互动具有平等自由的内在品质,现实生活中不平等的属性隐藏在以信息和知识作为交流本质的网络世界背后仪式体现了大众的需求。而仪式传播的参与,这种出离于既有现实关系而得以自由驰骋的参与行为,带给用户前所未有的参与体验。一个优秀而健康的社区同时看重仪式传播的两面,一方面激发自由,另一方面形成秩序、实现调控。社区内传播的参与者同时也是社区文化的建设者,这种“主人”意识为源,加之融入信仰的真与善的价值观念,社区文化自然鲜活而优秀。《三体》社区内基于原著的社区文化,在一个上述维度可作为典范。

同样,作为网络空间的虚拟社区,其文化并非孤立,亦成为一个面对现实多维度的原点,线上的诸多互动可以映射现实,虚拟的归属关系亦可以开拓现实的连接,而作为最忠实读者群的虚拟社区成员,亦在现实中发挥着作用,近期《三体》系列线下活动和读者沙龙的活跃表现尤为明显。网络社区作用于现实社会的辐射和浸润作用,对《三体》影响力的扩展愈显突出。此类问题可作为下一步研究的进路。

[1] 凯瑞(美).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

[2] 麦奎尔(英).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M].崔保国,李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鲍伊(英).宗教人类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2).

[5] 刘建明.“传播的仪式观”与“仪式传播”概念再辨析:与樊水科商榷[J].国际新闻界,2013(4).

[6] 肖洪波,马小艺.仪式传播视域下的NBA赛事电视传播[J].新闻大学,2015(2).

[7] 喻国明.传媒的“语法革命”:解读Web2.0时代传媒运营新规则[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8] 刘慈欣.三体[M].重庆出版社,2008.

[9] 刘慈欣.黑暗森林[M].重庆出版社,2008.

[10] 刘慈欣.死神永生[M].重庆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凯瑞三体原著
如果你面对的是一座山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拔牙
把别人交给你的事做到最好
水家乡
基于遗传算法的三体船快速性仿真分析
基于7.1 m三体高速船总强度有限元分析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与21三体综合征关系的探讨
彼得·凯瑞《玫瑰》的写作风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