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珍
(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 100010)
浅析音乐校对特性及构想
王 珍
(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 100010)
音乐图书伴随着各类音乐专业出版社及一些综合类型出版社的现实需要而发展壮大。音乐校对在音乐出版行业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又“专”又“杂”成为校对工作的独特要求。未来发展趋势是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对人员素质要求逐渐提高,并且对职业划分也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
音乐专业化;人员素质;未来定位
音乐校对是出版生产环节中的独立工序,即处于编辑工序之后、印制工序之前的关键环节。编辑工作的疏漏可以由校对来弥补,校对工作的疏漏则是很难挽回成书的差错,故而校对工作是出版质量保障中的最后防线。音乐图书伴随着各类音乐专业出版社及一些综合类型出版社的现实需要而发展壮大。在出版行业市场划分越来越细的今天,音乐校对高端技术人员显得尤为重要,又“专”又“杂”成为校对工作的独特特性。
“专”是指音乐校对工作在方法上和知识背景上的专业化。除了遵循一般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外,还有人机结合校对、弹校法、听校法等音乐专业校对方法。音乐作品有单声部音乐、多声部音乐及大型民族管弦乐、西洋管弦乐,反映到乐谱出版物中,就会呈现出单行旋律、双行旋律、三四行旋律及多行旋律等多种形式,即多层次、立体化、复合化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单行旋律还是多行旋律,音乐校对人员在三个校次后,依然坚持“各项专业的单项技术检查”、“音乐技术符号规范整理”、“书眉页码检查”、“目录与正文的中外文检查”等专项工作,尤其前两项工作是一般校对人员无法替代音乐校对人员的特殊要求,它是乐谱出版物校对工作独特的工作特点和功能。
校对软件查检文中的错别字、异体字辨识率高、速度快,是现代校对的得力工具。但计算机校对的本质决定了它只能处理可以形式化的问题,对音乐出版物中出现的音乐人物名称、音乐技术符号的辨别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具有机械性和局限性。尤其是误报率高,需要人工对其报错进行正误判断。因此,机校必须与音乐校对人员结合。弹校法是指遇到辨认疑难的音符、和弦时,可以在钢琴上弹奏倾听效果,辨识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和流畅性,以耳补眼。听校法是指在众多音乐出版物中,包含有声乐(独唱、合唱)作品、器乐(独奏、合奏)作品、交响乐作品等多种作品类型,音乐校对人员的听觉灵敏度和辨识度是很高的,可以快速发现异同点或疑惑点,并提出相关专业修改建议。
当前,针对各环节中容易出错的问题,“校是非”逐渐上升为主要功能。现代校对必须冲破“对原稿负责”的传统理念,树立“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现代校对理念。校对已不仅仅是原先的对着原稿读一遍、照搬照抄的简单核对,而要担当起依托原稿,在核对校样时查找编辑工作中“漏网之鱼”的把关责任,工作重心由“校异同”向“校是非”转化。音乐校对人员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必须在工作中做到眼到、心到和笔到。
鉴于音乐校对有别于一般文字书刊的校对,因而尤其要在音乐曲谱方面注意以下三个原则:第一,要同时关注多种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理解曲谱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第二,要对曲谱进行深入、立体的审视,才能发现并解决曲谱在调式、和声、结构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要根据记谱法的原则,对新排出的曲谱进行“主动的”技术整理工作——即不同于原稿的调整、添加音乐符号的工作,这是校对曲谱不同于一般校对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
此外,校对的工作对象是编辑发排的文本,是已定稿,对于原稿和校样同步进行核对并查缺补漏形成对比性思维,以及全稿统一出版规格要求校对员具有同一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模式。除了以上的联想思维、统一思维外,还要具有辩证思维,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音乐出版规范统一原则也具有时效性,随着新时期的音乐谱例、文字、图表、音响等方面也不是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决定校对工作原则和方式。
“杂”是指校对书稿的音乐类型和所需的技术知识广而杂。音乐类型包括乐谱型、纯文字型和综合型(乐谱、文字、表格、图片、音响、声像等内容的混排型)。据2013年统计,①当年出版新书180种,重印书602种。校对技术知识包括音乐基本符号、辅助符号和必要的文字。据《音乐曲谱出版规范》统计,[1]五线谱谱式规范音乐符号约173种;简谱谱式规范音乐符号约128种;西洋乐器及其他乐器演奏符号约156种;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符号约841种(不包括少数民族乐器);总谱谱式规范音乐符号约30种;声乐谱式规范音乐符号约25种;戏曲音乐谱式规范音乐符号约13种等。基本符号的把握,即对音的高低、长短及其变化;节拍、节奏及其变化;乐曲结构的表示等等。基本符号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音乐的表现和能否向使用者传达正确的表演内容,这是影响乐谱出版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也是乐谱校对工作的重点。
音乐校对人员还需要树立“杂家”的理念,积累经验并掌握校对技能,创新工作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音乐专业知识的积累。音乐知识所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按音乐分类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型;按音乐基本分类,又可分为经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乡村音乐等;按历史发展上又分为中国古代音乐和西方音乐。每个校对人员虽然毕业于专业院校,但在实际工作中的灵活运用和准确把握显得尤为重要。譬如,在校对音乐理论稿件出现模糊判断时,一定要借助音乐专业词典或现代汉语词典来确定文字的准确性。二是音乐校对技能的提高。不同稿件类型的校对方法也不相同,面对文字稿件、乐谱稿件、音响光盘等类型需要多元化思维方式,快速反映文字、音乐符号、音乐技巧及出版规格等内容的正确使用。三是校对工作方式的创新。一方面,基于音乐专业稿件类型很多,校对人员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部门领导在工作安排方式采取发挥个人优势最大化、专业互补、平衡每个人工作进度及强度进行稿件的分配。对于特殊加急稿件则是以全员“合成—打散—合成”的形式来进行校对,既保障出版物的完整性、规范统一规格又加快出版速度、出版效率;另一方面,加强编校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由于出版形式的不断变化,决定了编校人员不能只是低头编校书稿,要注重编校环节及其他出版环节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若产生不一致时,要及时协商、研究和讨论,可以根据问题的重要性分别采取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在最短时间内达成一致并解决问题,从而既能保证出版物编校质量也不影响出版周期,还能够提高出版物的内容质量。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未来音乐校对人员将具备怎样的素质和发展定位,打破传统观念和思维模式,需要树立新的工作理念和价值观。
第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文化素质。随着当前文化繁荣大发展时期的高速发展,校对人员要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去大胆进取、开拓创新,沿着正确的出版导向风向标,对涉及政治原则问题,一定要保持高度警觉,善于及时发现和消除出版物稿件中的政治错误。
第二,要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素养,做专做精。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出版技术的应用和数字化转型的探索,都对图书编校工作产生影响,新知识和新领域也层出不穷。而校对人员在行内有个俗称“杂家”,此称谓可不能徒有虚名,“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唯有不断地学习,更新和强化自身的音乐专业知识存储量和拓展、延伸基础文化知识范围,才能领会、理解作者和编辑的思路和想法,对不同稿件提出相应合理而有效的建议,并做出及时的改正。
第三,要具有较强的现代网络化、计算机办公操作能力。出版社体制改革之后,出版物的形式将是多样化的,这必将引入和采用新的出版技术。唯有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新型的出版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型校对工作。例如,在编排工厂的编录过程中若出现稿件技术问题,需要与校对人员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来彼此修改和确定电子稿件的规范统一;在大量文字稿件责校后需要通过黑马软件来再次查缺补漏、减少稿件差错率等等。
第四,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校对工作的特性既单一又复杂——单一的仅仅对原稿负责任、复杂地面对各种稿件类型,工作的方式也较为单调,缺少灵活性。为此要求校对人员需要耐得住寂寞,做一个“眼勤、手勤、脑勤”的技术人员,做一个会管理和会调节自我心理情绪的青年人。
未来音乐校对人员的职业定位发展方向是朝着职业化和专业化道路前行,除了案头工作的方式不会发生改变,对于职业名称或许会以文字技术编辑和专业校对有了更细化的分工,前者主要从音乐专业内容方面做编校工作;后者则更侧重对语言文字、标点、数字等各种符号类型的编校差错以专项校勘与检查。这样二者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相互弥补工作之疏漏,以保证图书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
注释:①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室提供2013年图书品种数据。
[1] 音乐曲谱出版规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2] 音乐编辑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3] 周奇.编辑阅读与校对阅读之比较研究[J].出版科学,2008,3(16):21.
G232.2
A
1674-8883(2015)19-01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