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汉泽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平民视角”刍议
华汉泽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本文通过梳理新闻报道中“平民视角”的缘起,从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客观需求这两方面阐述新闻工作者采用“平民视角”的原因,并归纳出新闻报道中“平民视角”呈现的特点。
“平民报道”;群众办报;典型宣传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是指将新闻报道的立足点放到普通人身上,新闻报道在内容上关注普通人,报道老百姓的工作、学习、生活,让他们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反映其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在形式上采用人们喜闻乐见、亲切朴实的语言传播信息和思想;在立场上将着眼点投向普通的老百姓,维护普通大众的利益,弘扬普通人身上的人性之美。
我们常说“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其实就是说写新闻报道时要有平民视角,从普通人的利益出发,用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追根溯源,这与马克思主义中的群众史观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首创精神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了新闻传播事业是人民群众联合起来的事业的观点,规定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开门办报方针。刘少奇同志曾不止一次地对新闻记者说:“你们的任务是写给读者看,读者就是你们的主人”、“你们是人民的通讯员,是人民的记者。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毛泽东同志更是严厉批评了有些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因此,他要求文艺工作者同群众打成一片。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视以人为本为新闻舆论工作的最高宗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最高执政理念,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与舆论传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要求
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党报的领导,从思想上明确党的领导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党的新闻事业的关键,从而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党的领导,组织广大群众为党的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倾听群众的意见,依据群众的意见改进报纸工作,是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要求。作为党报,当好人民的喉舌,就必须深入基层,扎根火热的群众文化生活中。
党媒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的新理论新思想,不能停留在概念上,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文件、决议。新闻记者只有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才能听到普通人的声音,听到普通群众的真实要求和肺腑意见,才能写出经得起人民实践的生动鲜活的事实来。
(二)广大人民群众的客观需求
在过去,党报依靠信息不对称抓住读者,而在如今的信息社会,党媒作为传统纸媒的这一优势逐渐丧失。各种各样的晚报都市报,面向小众的报刊层出不穷,仅平面媒体内部给予党媒的压力就日趋增大。
即使是公费订阅的报纸,如果读者不看,那么实际上并不能算是有市场,因为借助报纸表达的信息和思想并没有得到有效传播。因此,面对受众的多元化选择,党媒非但没什么优势,反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在新闻报道中采用“平民视角”,将新闻报道的立足点放到普通群众身上,刻画群众身边鲜活生动的个人,讲述群众身边真实新鲜的故事,反映生动火热的群众文化生活,从普通人的角度,观察事件、分析事件、忧其所忧、急其所急,反映他们的心声和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群众的信息需求,从而引导舆论。
(一)坚持真实性原则
在塑造典型人物时,记者为了表现出人物的伟岸形象,时常回避一些先进人物的缺点、弱点、错误,这种做法不仅不会为人物塑造加分,反而会引起读者反感。因此,在新闻报道,尤其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必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记者如果放弃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深入实际、不深入群众、不深入基层,就不会有群众语言,就不会有生活细节,更不会有个性特色。只有和采访的对象直接接触,直接交谈和深谈,才能够准确把握报道对象的特点,才能够把报道对象的语言、神态,绘声绘色地刻画给读者。
(二)关注普通人生活
受众处在不同的背景环境、拥有不同的信息需求,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不可能关乎所有人的利益,也不可能满足所有受众的需求,因而他们不可能对每一个新闻事件都予以高度关注,但总的来说,他们对人及其生存状态的关注是相似的,这也是最能引起他们之间共鸣的信息“交集”。因而,采用平民视角,以一个普通人姿态来对待新闻报道,用和普通群众一样的高度的眼睛去观察、从他们的思维角度出发,想其所想地进行新闻报道,只有抓住了这一点,才能抓住新闻中最能让受众产生阅读兴趣的内容。
作为记者,不仅需要记录国家大事,更从平常小事中寻找到闪光点,记录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工作的基层群众,勇于奉献的普通个人。打破记者的定势思维,别出心裁、别开生面、别有生气地以具有独特个性的普通群众为切入点,从具有新闻价值密切相关的个人写起,抓住具有新闻意义的鲜活的群众个体,写他们的思想、情感、命运,以此“软化”硬新闻,引出重大的新闻事件,揭示新出台政策,反映时局变更,那么受众在报道中看到的将不再是生硬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火热的基层生活。
(三)追求平等交流
新闻记者的平民意识还体现在与被采访对象的平等交流上。我们常可以在电视新闻中看到这样的场面:记者在和被采访对象面对面时,有意无意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提问题,有时甚至成了“审问”,这是采访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不能体现人格平等的具体表现。
强化平民视角,需要记者常作换位思考,决不能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要从普通人的视角看待问题,以普通群众的身份,用充满亲和力的态度和语言来满足其的信息和情感需求。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需真正把受访对象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个体看待,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缩短和淡化新闻记者与受众的距离感,消除新闻记者特有的神秘感,强化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亲切感和贴近感。
[1] 唐东军.略论党报时评的平民视角问题[J].城市党报研究,2008(4):52-54.
[2] 郑晓华.用平民的视角成就典型的高度[J].新闻传播,2010(10):97.
[3] 崔奕.谈民生新闻的平民视角[J].中国地市报人,2012(1):45-46.
G212.2
A
1674-8883(2015)20-0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