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必正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4)
新闻语言中引用古典诗词的频率和作用分析
周必正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4)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自古以来,各朝代的诗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具有永恒的魅力,成为我们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特别是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是我们在新闻写作中遇到难以描述的景物和难以表露的情感时的“稻草”。
新闻语言;古典诗词;频率;作用
新闻标题是读者首先关注的部分,讲求时效性,用语多紧扣时代步伐,贴近读者需求。在当前时代的快节奏下,看新闻的人通常只看标题,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标题多采用时尚流行的元素。
虽然现在的新闻标题制作花样百出,不断推陈出新,但古典诗歌的应用日渐减少。流行词语、新语新词、网络语言、外来词语在新闻标题中的大量运用,意境优美、内涵精深的古典诗词化标题已属罕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文化在大众传媒中的缺失,近五年单月人民日报引用古典诗词作为标题的数目如下:2010年8篇、2011年6篇、2012年7篇、2013年5篇、2014年5篇。从中看出近几年引用数量稀少,并且有持续下降的趋势,不禁让人担忧。
古典诗词类的新闻标题,语调和谐、音律自然,且意蕴丰富、内涵精深,具有白话文所不能比拟的独特魅力,不仅迷人,而且耐人寻味。
(1)政治新闻中的引用分析。《中国时报》报道“张王会”的时候以“两岸轻舟已过万重山”为题刊发社论。[1]“轻舟已过万重山”出自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人用猿声山影做衬托,形容所乘小船的速度之快,是作者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写照。作为有效推进两岸关系的重要事件,张王会对两岸关系的常态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作者用“轻舟已过万重山”形容海峡两岸关系历经波折而进入康庄旅途。
(2)经济新闻中的引用分析。《宿迁日报》曾发表一篇关于当地沭阳县经济发展的文章,[2]以宋诗《鹤林玉露》某尼悟道中的一句诗作为标题,十分贴切。“春在枝头已十分”,表明沐阳县正处于稳定经济、深化改革的初春时节,很好地概括和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3)社会新闻中的引用分析。2012年一篇发表于《今传媒》第四期的文章颇为特别。这是一篇题为《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3]的人物专访,其主标题是柳永《凤栖梧》中的两句词。柳永《凤栖梧》,抒发了词人漂泊的羁旅哀愁和对爱侣的思念之情。其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二句以衣裳和腰带的变化这一生活中的细节为切入口,生动描绘出词人对爱情的痴狂。在今天,这两句词多形容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等。这篇新闻专访中记者详细地梳理了董少鹏先生,经济日报集团证券日报社常务副总编辑的人生经历,记录了他从孩提时接触新闻传媒,了解经济常识到成为知名记者,最后坐上报社总编辑座位的不凡历程。从字里行间,读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路坚持梦想的力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恰如其分地展示了其成长历程。《人民日报》报道福州市的“春风行动”时的标题也很别致。[4]文章标题中的“春风送暖”与“润物无声”这两组,巧妙地化用了杜甫的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同时将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两句诗的意象融合到新闻报道中。十年间,福州市政府与民间机构在子女上学、就业、住房、医疗等方面帮扶救助困难群众,解决百姓的实际生活问题,犹如和煦的春风。
(4)文化新闻中的引用分析。《中国文化报》2011年报道舞剧《丝路花雨》在美国上演。[5]在标题中,作者通过借用诗句用来形容丝路花雨的演出状况,其中“《丝路花雨》惊艳美利坚”一句将实景与虚景熔为一炉,描绘新闻事件准确生动,又巧妙地对舞剧的出色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人民日报海外版》在2011年发表了一篇海外华人共庆元宵节的文章。[6]文中借用北宋诗人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中的诗句,将海外游子思乡的情怀娓娓道来,岁岁年年、年年岁岁,那头顶的一轮圆月是对家乡无法忘怀的感情的寄托。
在新闻导语中直接引用古典诗词,使其率先进入读者视线,以引起读者注意,在新闻写作中亦有先例。
《证券时报》2012年一篇关于股市的新闻中用到这样的导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陆游《游山西村》。这两句诗将股市在遭遇艰难处境之后再逢春天的情形形象生动地展示给了读者,股市的跌宕起伏之状跃于纸上。
《农民日报》2007年一篇报道安徽名茶“敬亭绿雪”的新闻中直接引用诗词。[7]“绿雪”产于宣城县敬亭山,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有诗咏赞此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文中引用了李白的名句,只字未提“静”字,却达到令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清幽自然风景的效果,并对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诗人深情地凝望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也在默默地凝视着诗人,山与人仿佛一幅风景画卷中紧紧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山成为诗人最亲密的朋友,可以读懂诗人那一颗不为外人理解的内心。试想,在秀丽空灵的敬亭山,沏一壶上好的“敬亭绿雪”,捧一本李白的诗集,那一份平淡与恬静的美,使人向往。
古典诗词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新闻传播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根基。传统文化只有在传承社会的载体中才能薪火相传,这是文化自身传递、继承的理论和规律。新闻媒体应当承担舆论引导的使命,负担传承文明的责任,接受提高公共素养的任务,在新闻语言中更多地适当使用古典诗词,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1] 萧师言.“张王会”开启两岸新阶段 马英九期盼“特效药”[N].环球时报,2014-2-19.
[2] 朱彦东.春在枝头已十分[N].宿迁日报,2012-3-7(A01).
[3] 权佳.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J].今传媒,2012(4).
[4] 赵鹏.春风送暖 润物无声——福州市实施“春风行动”10周年纪实[N].人民日报,2011-2-9(01).
[5] 王位.“中华风韵”《丝路花雨》惊艳美利坚之思:最好的文化企业还得是优秀的文化集成商[N].中国文化报,2011-12-15(04).
[6] 王丕屹.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2-16.
[7] 张国祥.敬亭绿雪:打造历史文化名茶[N].农民日报,2007-5-14(007).
G210
A
1674-8883(2015)20-0180-01
周必正(1990—),男,江苏无锡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