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9)
对于《来吧孩子》这档节目,美国《华尔街日报》评价:“尽管电视里播出的一些镜头令人难以接受,一个新的展示女性分娩过程的中国真人秀节目却受到了广泛好评。”[1]
2014年5月9日在深圳卫视播出的电视真人秀《来吧孩子》,是国内首创的摄像头真人秀节目,从孕妇推进产房后到孩子降生,都会被镜头一一捕捉。该节目引入了国际上最先进的遥控摄录技术与设备,多达64路的摄像头深入到医院的病房、产房、手术室等,真实记录一出出发生在妇产医院的生活喜剧。
《来吧孩子》节目播出后,伴随着收视率和关注度的双重提高,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支持者认为,节目真实生动地表现了母亲怀孕的艰辛、生产过程的痛苦,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做女人不易、做母亲伟大,从而更加疼爱妻子、感恩母亲,甚至有男性网友声称“永远不会出轨”。而更多的观众在看完刺激血腥的生产过程后,表示心脏受不了,“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有女观众看后心有余悸地表示“不敢生孩子了”。
节目在巨大的争议声中停播。2014年5月23日即将播出第二期之时,深圳卫视《来吧孩子》暂停播出。节目组表示,暂停播出的原因在于,首期节目播出之后收集了大量观众反馈,后期制作进行了一些调整,导致本周成片无法按时完成。至于之后节目是否照常播出,还需再进行核对。
2014年12月26日,该节目将停播前的第一期经过删减等修改后,重新上线,继续在每周五21:15于深圳卫视播出。《来吧孩子》真人秀在停播后,节目形态、时长、画面和声音等呈现方式均有所改变。
真人秀节目从设计创意到最终播出这一过程中,主要可分为策划、制作、呈现三个阶段。《来吧孩子》在节目播出后遇到巨大的争议,其媒介伦理问题分布在这几个阶段中的各个部分。因此,笔者将从各阶段分析该节目出现的伦理问题,以期能够对其进行梳理与总结。
策划阶段是一档电视节目最为核心的环节,包括节目定位、主旨与赞助商支持等内容与商业的创意。该节目在策划时,制片方初衷是希望传递“爱的正能量”是这一节目的主旨,主要包括:以母慈激发子孝;如何重构医患关系;科学知识宣传等方面。
但从制片人采访和节目来看,节目定位过于杂乱和多样。一方面,该节目针对青年产妇或准备生育的青年夫妻,且主要是为了展现母亲生育的不易与母爱;另一方面,其定位又着眼于医患关系、科学普及等社会宏观问题,此类问题并非是这一真人秀节目能够解决和影响的。
节目的内容策划并不复杂,仅从第三方的角度记录青年孕妇待产和生产过程。制片人易骅曾表示该节目更像是“生活流电视”——客观地观察一个生活的截面,并从中呈现人物命运和人生哲理,“从头到尾没有剧本,因为再好的编剧也写不出这么好的对白。”[2]
制作阶段主要分为拍摄、剪辑和声音三个部分。《来吧孩子》真人秀在制作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最为明显的。用摄像头进行隐性拍摄,对拍摄素材中的血腥画面、刺激观众眼球的行为和语言进行选择性剪辑,并采用“画外音”形式对节目整体走势做出引导。与其他真人秀相比,《来吧孩子》并没有理性说教式的探寻故事背后的意义和深度,而是用一幕幕感性的画面和自然发生的故事来诠释“人之初”的整个过程。
(1)采用第一视角的摄像头拍摄手法。《来吧孩子》采用远程遥控固定摄像头的无人拍摄手法,合计64个摄像头分布在医院的各个地方,包括产房、待产房、医院前台和过道等等。使用摄像头属于“非参与式”拍摄,能够最大程度还原现场的情况,并且能给受众“第一视角”的代入感。但摄像头能否毫无顾忌地拍摄生产过程,甚至拍摄手术过程并在公共电视台播放,从伦理角度而言是值得商榷的。由于真人秀节目与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当事人经过主观同意并签订合同,才能进行真人秀节目的录制。并且,普通个体未经过训练,在镜头前会有异于常态的表现。但生育过程的特殊性在于,产妇在其中是被动个体,无法左右生产过程中会发生的事情。因此,为了避免使用摄像头触犯的伦理问题,节目制作方需充分与参与者沟通并提供后期成片,待达成协议后才可播出。
(2)将生育过程突出剪辑为节目高潮。节目制作方表示,拍摄记录产妇从待产到生产全过程,后期片比达到1:800。但对内容的选取、突出主题和突出受众的兴趣点,成为该节目是否违反媒介伦理的分水岭。一个伦理问题集中在录像剪辑的过程上:剪辑本身是否将一则报道变得不真实或不公正。事实上,“选择性剪辑”这个术语是多余的。所有的编辑都是有选择的。问题是谁在选择,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持何倾向。[3]从节目文本的研究中可看出,第一期中大部分时间均围绕产妇在医院住院时琐碎的生活、与丈夫的互动、待产时身体出现的疼痛、产妇及其亲属在心理方面的变化,而将主要“关注点”全部放在生产过程的五分钟内。对于剪辑处理,制片方的想法与受众的观感具有差异。从受众的观看角度:一是对孩子出生那一刻突出血淋淋的展示或多或少会刺激普通人的感官。二是节目将产妇的生产过程均匀地分布于三段时长中,但生产的难度逐渐递增。三是对产妇所说的具有争议性的语言都选择性剪辑到节目中。
“视听同步印象的宣传价值很高,因为它给观者提供现成的视觉形象,观者还来不及对这一形象做出自己的解释,他的思想就已经被标准化了。”[4]从节目呈现方面,突出痛苦是该节目的特点。血腥画面较多且未做任何处理,生产过程中孕妇的惨叫以及孕妇在疼痛过程当中的非理性语言被一一记录。节目制作者将《来吧孩子》看作纪实类真人秀节目(也有媒体或观众将该节目称为纪录片),但真实不是将机器架在产房里粗糙直录,也不是简单签订隐私协议,它需要电视节目制作者的职业伦理。
(1)血腥画面未做任何处理。《来吧孩子》中的血腥画面主要集中于三位产妇在生产过程中,孩子刚刚出生的那一刻,时间共计70秒。一方面,这些画面在出现时,角度在屏幕的中心位置;另一方面,这些画面未做任何处理,没有电视新闻常用的“打马赛克”等方式。针对观众抱怨的“略感血腥”问题,易骅表示:“我们在镜头的取舍上是很克制的,三个孩子当中只有第二个孩子出生时身上带血丝,镜头也仅仅只有两秒。做这样的呈现是希望体现母子之间血脉传承的关系,讲清楚生命起源这个主题。”[5]这一说法从媒介伦理的角度而言并不成立。体现血脉传承的关系与血腥画面的呈现没有必然逻辑联系,电视制作可以用多种方式体现其创意理念。
(2)突出痛苦的声音和惨叫。对该节目的统计数据可看出,涉及伦理问题的痛苦声音和惨叫占据143秒(一般是声画同步,即表情痛苦的过程中会发出声音),几乎为50%。“这类节目利用了观众的‘窥视心理’——通过在节目中表现参与者不同常人的技能让观众惊诧,或者露骨地展现节目参加者的隐私生活,在道德和欲望之间打擦边球。”[6]一般而言,生产过程放置在私人空间内进行。在电视台上进行公开尚属首次,但像节目中那样对痛苦的喊叫、非理性的话语进行突出呈现,造成对媒介伦理的侵犯。
(1)节目策划:为了商业利益而创新。“眼球”经济时代,很多真人秀打着纪实类节目的名义,本质上是为了商业利益。真人秀节目与纪录片的最大区别是:真人秀存在商业利益。有赞助商为其提供金钱、节目里面的物品等,所以节目也会以冠名、插播广告、植入广告等方式对赞助商进行反馈。《来吧孩子》中冠名商为美赞臣品牌。该品牌在节目右下方的角标中一直闪烁,节目内容中也穿插着其平面广告。在此背景下,节目有时会为了商业利益而做出妥协,并会对节目创意进行商业方面的更改,可能导致违反媒介伦理的现象出现。
(2)节目制作:节目拍摄与后期制作操作不当。从节目制作方面来说,许多电视真人秀在引进或创意的前期,其出品人和制片方都怀抱着对社会有益的或能带来巨大影响力等想法。但在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过程中,有时会存在操作不当的现象。有媒体在《来吧孩子》被停播后总结认为,这个节目用力过猛。电视真人秀节目采用的拍摄手法吸取了纪录片纪实性拍摄的要素,满足了观众对真实性的强烈需求。同时,节目的参赛者也是经过电视机构精心筛选的,不同类型、层次、文化背景的选手吸引着相应的受众群。因此,“真人秀”的“真”并不是生活真实,而是一种“拟态真实”。[7]并且,真人秀节目中表现的也并非现实生活环境。它们是经过制作者剪辑后播出的。可以说,真人秀节目是普通人在假定情境与虚构规则中真实生活的录制与播出,它将真实记录与虚拟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由真实性与虚拟性两个层面的内涵构成。[7]因此,真人秀节目在拍摄和后期制作中,应注意结合虚拟情境和真实记录。
(3)社会文化:我国文化中对性和生产的避讳。在我国历来的俗语里,“产房”往往与污秽、血腥相连,这是几千年封建思想的遗毒。国人一直对性、对生产讳莫如深。央视曾经做过“孩子从哪里来的”调查,从垃圾堆捡来的、从胳肢窝掉下来的……不一而足,可见我国性教育的极度匮乏。而性教育的缺乏会导致性道德和性责任的缺失,近年来女孩被性侵或生了孩子扔掉、摔死的新闻屡见不鲜。因此,在传统的伦理文化背景下,我国电视创作者在吸收国外产房真人秀节目的过程中,如何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将该类节目表现得更加有意义,能够让我国的受众接受,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目前,医疗类真人秀在我国尚属新出现的真人秀形式。在强大的收视率竞争压力下,2014年伊始,此类真人秀逐渐在荧幕上火爆起来。深圳卫视的《来吧孩子》作为第一批开拓者,在节目的策划、制作和呈现各个阶段,存在“用力过猛”现象,导致违反媒介伦理,并最终在巨大的争议声中叫停。
在此基础上,医疗类真人秀对节目内容进行修改并更加注重其是否触犯了媒介伦理。例如,同类节目中,北京卫视的《生命缘》等,以及经过删改后的《来吧孩子》,在节目的呈现中更加注重图像和声音的“度”,对超出受众欣赏能力范围的画面和声音进行了处理。
因此,解决医疗类真人秀中的媒介伦理问题,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说,需更加注重职业操守,从观念到制作手法都注意界限,让特殊领域的真人秀能够确保受众接受度。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出现《来吧孩子》操作中的类似问题,并非“封杀”相关节目和真人秀节目的原因,应加强监督和管理,给影视等媒介产品创立分级制度,让媒体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加自律。
[1]“分娩真人秀”在中国引发争议[J].参考消息,2014.
[2]陈希.《来吧孩子》不娱乐只写实[N].沈阳晚报,2014-5-18.
[3]菲利普·帕特森(美).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4-225.
[4]埃里克·麦克卢汉,费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4.
[5]易哲.《孩子》无编剧 制片:镜头取舍很克制[N].新快报,2014-5-12.
[6]张忠仁.当前电视真人秀的传播困境与解决之道[J].现代传播,总第171期,2010(10).
[7]刘川郁.从传播学角度解析真人秀节目特性[J].当代传播,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