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归来》中角色形象的传承与创新

2015-02-26 08:33曹翔宇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9期
关键词:大圣归来江流原著

曹翔宇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大圣归来》中角色形象的传承与创新

曹翔宇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大圣归来》是中国内陆地区影院级三维电脑动画一次成功的尝试。其中,孙悟空作为主要角色之一,对于本片的成功与否有着直接的联系。本文通过角色身份、形象、性格方面与之前艺术形象中的孙悟空形象设计的对比,了解这部动画中对于孙悟空这一角色形象的传承与创新。

大圣归来;角色设计;传承;创新

《大圣归来》是中国内陆地区影院级三维电脑动画一次成功的尝试。剧中的主要角色成功与否,往往直接影响到观众对于影片的第一印象,使观众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观影期待。因此,角色的设计显得非常直观而又重要。剧中主要角色有孙悟空、江流儿和大妖怪。其中,又以孙悟空为主要角色,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片主题与孙悟空心理成长之间的密切关系。不论是角色的身份、相貌特征,还是个性设定上都在尊重和传承了已有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增加或直接改变了角色的定位方式。

观众对一个动画角色的价值判断不仅来自其角色造型带来的视觉刺激,更主要的是对角色情感内涵的认同。这种情感的表达归根结底是人性、道德,从社会层面进行深入探索和挖掘[1]。角色的设计不仅包含外部形象的设计,根据动画在时间上的特性,对动作动态的把握甚至是个性特征的设计对于塑造角色的生命力更有着深刻的意义。那么,孙悟空的个性特征在延续了原著中对于“石猴儿”的天然兽性之外,更强调了其“人性”化;同时,在外形设计上更加个性化和现代化。

1 角色设计民族化的传承

本剧的角色设计中出现了许多符合中国民族化的元素。如造型设计方面:中国的白龙形象设计(依然是中国传统特有的中国龙作为形象设计主体)、猪悟能的造型设计(依然是肥头大耳的造型)、江流儿师傅的造型设计(典型的中国师傅造型),甚至孙悟空在“解封”时的穿着依然延续着原著对于这一特定角色的特点——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盔甲与它那标志性的羽翎;语言对白方面:江流儿在与孙悟空相遇时以说书的口气以特有的中国式节奏宣讲孙悟空的伟大传奇;动作动态方面:孙悟空与托塔天王、四大天王、二郎神等斗争时,他们的经典动作动态等;音乐方面:片头与高潮时沿用了《闯将令》《小刀会序曲》等经典民乐。

人物个性方面,孙悟空个性特征里依然存在率性、急躁的特质,这与之前的艺术创作比较相似,尤其片子一开始表现出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神通广大……视皇权为无物、……至情至性,反映了人类本性的自由[2],对于喜欢的就坚持,对于讨厌的就反抗的性格特征。这样既可以方便观众对本剧的理解以便更快进入角色世界,从另一个角度又体现了创作者对原著的敬意。

2 角色设计的创新

剧中对于孙悟空这一形象,不论是从其身份和行为、外在形象特征、内在个性特色上,都在原有人物设定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改编和创新。

第一,本片主角孙悟空的身份和行为与原著相比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表面上看,同样都是法力与法力的对抗,由被直接压下五行山的猴子(无法产生物理上移动,强迫式的孙悟空“坐禅”),变成了虽然可以在限定范围内自由移动但自身法力的“封印”(解决了物理位移,但自身能力与禁锢的较量),极大地杜绝了能力的展现,增加了孙悟空“出山”的难度。而因为可以移动,才能遇到之后的一系列事件,体现出“力量”对孙悟空的重要性。从一次次对抗大魔王的过程中真实地表现出孙悟空对于“力量被封”的颓废到对“力量恢复”愈加强烈的愿望态度的转变,强化了孙悟空最终“蜕变成蝶”的巨大变化,由此更加突出了主题——“归来”。

而从深层上看,由对自由本性的压制变为孙悟空的自我修炼与成长。对于孙悟空来说,同样是自我认识的成长与自我完善,小说中的原型是在与唐僧相遇、取经过程的磨合之后,才得到了性格上的完善与成熟。但是,孙悟空与唐僧在五行山下相遇被救时,依然“野性难驯”,并没有从本质上“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对自身缺点(狂妄、任性、自我)的足够认识。而本作品中在一开始就更多地表现出孙悟空的狂妄气质,又把它的自我认识成长的变化过程压缩到了极短的时间范围内,即在江流儿(即唐僧)打开封印解救孙悟空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引起了自身内心质的变化,从而最终成功打破封印。

第二,孙悟空相貌特征产生了较大改变。孙悟空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与“桃心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产生了紧密联系。我们知道,孙悟空这一形象最早在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当中出现,由文字堆砌出的一个真实世界中不存在的、极具个性的角色。自此以后,出现了一系列对孙悟空形象的设定与发展,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严定宪先生20世纪60年代在经典二维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设计,并且自这一作品之后,只要涉及到孙悟空的角色设计,不论在动画还是漫画、电影、平面设计等领域中,不论是接近真人比例的形象还是简易版本,都很明显地受到了其造型的影响。

而在本剧中我们发现,新版大圣的脸型产生了极大的变化,由原来张光宇先生设计的圆形脸、严定宪先生设计的桃心脸,变成了更加具有棱角感的长方脸,通过棱角化的处理,显示了80后创作者对于角色桀骜不驯性格的理解,把人物的性格外化到脸部线条,并加以适当地夸张。在以个性和瘦为美的现代,这样既说明了悟空的个性,又极大地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

第三,对于孙悟空这一角色设定在概念上也有了极大地变化。在原著《西游记》文字中,孙悟空主要展现了“猴性”“人性”“神性”[3]。如果说之前设计有很多对形象的本体——“猴性”——乐观、直率、好奇和兽性的阐释,如在原著中“悟空听菩提祖师讲道,‘喜得他抓耳挠腮,眉开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神性”上的传奇性,如片中的江流儿在见到本人之前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于“孙悟空”的描述和向往,从侧面反映出了孙悟空的传奇。那么,在新片中,创作者则更加强调了“人性”层面。如形象上孙悟空的五官是直接在人的五官的基础上做出相应调整,使形象介于人与猴之间。角色头身比例接近真人比例,在最终变身后的亮相中,镜头背影化的处理方式进一步弱化了猴性强调了“人性”。在人道主义为主流思潮趋势的当今时代,与大众的审美相吻合。性格上,在嫉恶如仇、单纯跳脱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加“人性”化的特点,这也有别于之前的艺术形象。如对于喋喋不休的江流儿时,忍无可忍的表情,和对于江流儿气急败坏的反应;接触过程中对江流儿等人想要亲近又故作疏离的表情;故事高潮中孙悟空着急救回江流儿的各种表情完全是一个带有明显标准中国年轻男性的神态、动作等。这与故事的主题“心的成长”相呼应,即对于孙悟空的心性的磨砺与成长,从最初对于在人类社会生存规律的蔑视、不顾及对方、想怎样就怎样到亲身经历人间困苦到发自内心的帮助别人为了对方做出积极努力,这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而很明显,这样一个主题与“人性”的关系更加密切。

3 结语

孙悟空角色形象不论从外貌特征还是性格塑造开始出现了积极地尝试与有意识地创新;同时,美术风格又极为符合观众对另类造型的审美口味,为创下了9亿多的票房奇迹奠定了良好基础。那么,中国动画有关《西游记》的创新究竟能做到哪一步我们持目以待。

[1]鲁玲.论动画艺术中角色的艺术特点[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3).

[2]赵海霞.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悲剧形象[D].南京:东南大学,2009(6).

[3]黄东文.孙悟空动画形象的设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9(6).

猜你喜欢
大圣归来江流原著
江流儿故事类型与民间“报冤”心态
Introducing voids around the interlayer of AlN by high temperature annealing
吹响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号角——读《横江流韵》随想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拔牙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依托大众文化对传统的现实构建
《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的成功只是开始,国产动画的春天来了?
国产动漫《大圣归来》色彩分析
水家乡